<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乡县,有一位被十里八乡的人誉为“农家巧娘”的人,名叫马麦勒则。她高个,长颈,秀丽,端庄。她说东乡语很流利,而说普通话时,却带着一股浓浓的乡音,似乎不流畅。但她说到自己的手工绣品来,真可以用滔滔不绝来形容,且一套连着一套。平绣、扎绣、握绣、套针绣,剁绣,还有钩针织围巾、帽子等。</p><p class="ql-block">我走进她在果园镇娄子村的家,粉红杏花在春风里摇曳,花瓣跟着风在扫干净的水泥地上旋转,花坛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大丽花刚刚破土,露出嫩黄色的胖芽。砖混结构的三间大上房,窗明几净,墙上挂着精美的绣品挂毯,沙发上放着绣花抱枕,大炕上的绸缎被子上,摆放着各色漂亮而精致的绣花枕头。刺绣上的蝴蝶、老虎、梅花、喜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她的手机响了,手机中传出“县上职业学校叫她去上班。”的声音。我说,你的家好温馨好幸福啊。她说:“为了家里老小过上好日子,虽然吃了很多苦,但的确幸福。近年来县上搭台,县职校、妇联等部门实施,我和家乡众多妇女姐妹一起学习各种技能。我担任手工刺绣和油炸食品两个班的培训老师。每天给我发500元的工资,在各乡镇巡回辅导时,每天给300元的工资。上课间歇,我干点自己的活,并把它放在网上卖,也放在自家超市里卖。”</p> <p class="ql-block">她对我说:“我的姑娘绣的比我还好。花样新颖,设计超前,适合现代年轻人,如小手包啊,车配挂件,房间摆设品啊,这些小物件很受欢迎,网上买的人也多”。马麦勒则家的墙上挂着奖状,我瞅一眼,上面是“优秀妇联主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等。但,让我觉得最显眼的是,一帧“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证书。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为了践行女人“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子”的传统家教,居然通过从母亲手中学来的手艺,变成了东乡族刺绣、油炸花馃馃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据马麦勒则介绍,她是在娄子村敞亮的小院里练就的手艺,成功富足了一家人的生活,两儿子都上了大学生,两个姑娘都被培养成了有文化的刺绣传承人。还把普通农家的绣品,搬上了展会,卖到了全国,上了央视主流媒体,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县上的搭台牵线下,从未走出省城的“农家巧娘”,凭着自身过硬的技术参加了内蒙古草原文化节56个民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表演邀请赛,参加了厦门东西合作项目培训会等活动。“我能代表东乡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手工技能比赛活动是我终生难忘也是最高兴的事情。”马麦勒则高兴地说。</p> <p class="ql-block">她从13岁开始,从未离开过,以绣花为主的针线活,她说: 在参加全国56个民族手工比赛的过程中好多选手只精通一项手艺,而她能熟练的操作针法、钓法、签织法、剁绣法等技能。在每一场赛事中报送的十三个选手中她脱颖而出,赢得掌声。她现在手工钩织的帽子线细如丝图案精美,一顶帽子少则200多则300元以上。还有订单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马麦勒则是东乡县25个乡镇绣、织、油炸食品车间和培训点的指导老师。她是把前辈手中的针线活、灶台技真正做成了产业链的笫一女子。她是洒落在东乡民间的众多巧手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怒放的牡丹,含苞的杏花,飞舞的蝴蝶,成串的葡萄,皎洁的月亮,在她的巧手中变成了她的作品,被她赋予了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针一线是东乡语的音符,刺绣是东乡族的史诗。刺绣不仅代表着东乡人对生活的热爱,更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刺绣从最初的王侯将相家的宝贝,到如今成为了百姓寻常家的摆件;从最初出阁少女的嫁妆,到如今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曾祖母和马麦勒则她们是东乡人的其中代表。如今,刺绣,虽然在商品社会存在的极度恐慌,然而它在每个人心中,或许那是结婚纪念日、或许是定亲的信物、或许是母亲给爱女的手艺、或许是时代给人的烙印……总之,刺绣要保护,要传承,且不能像干毡一样,成为那个代表东乡的悲催。”</p><p class="ql-block"><麦田守望者留言></p> <p class="ql-block">东乡妇女的刺绣, 一针一线诉说着心里独有的语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刺绣”而每一件刺绣作品,都是东乡族妇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信物,心物。</p><p class="ql-block">愿女人手中的刺绣永远艳丽地传承。</p> <p class="ql-block">香甜美味的花朵一一花馃馃</p> <p class="ql-block">马麦勒则的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