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父亲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9日下午4:30,年迈的父亲在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弟弟打电话告知我父亲这两天状况不好,本想立即赶回去,可听到父亲说话时的底气很足,还特别关照我们要带好两个宝宝。感觉父亲状况尚可,弟弟也说再过几天回来问题不大,稍稍犹豫了一下,便打消了赶回丹阳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十时许,再次接到弟弟的告急电话,此时父亲说话已经气喘吁吁,含糊不清。我立即购票往丹阳赶,因买不到直达车票,只能从南京转车。在飞驰的高铁上,我还心存侥幸,以为父亲应该能够撑到我回家。谁知天不遂人愿,途中竟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当我晚上九点多赶到家中,迎面见到摆放在供桌上的父亲遗像时,倒头便拜,大放悲声。想不到国庆一别竟成永诀,父子从此天人永隔!</p><p class="ql-block"> 爸爸,您为什么不等等我?您弥留之际,弟弟妹妹家都有人在身边,唯独我家连个代表都没有在场!只因我的一丝犹豫,竟失去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今年12月10日是我母亲的九十岁冥诞日,莫非是担心九泉之下的母亲孤独,父亲急着要去与母亲团聚,陪她过生日,也就顾不上等我了。</p><p class="ql-block"> 弟弟把父亲十多天前写的遗嘱拿给我,虽然父亲已经亲自在电话上念给我听过,而且弟弟还将遗嘱原件用微信发给了我,但亲眼看到父亲手书的遗嘱,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都说见字如面,可我再也见不到父亲的面容,唯有保留着父亲的手迹作为永久的纪念了。</p><p class="ql-block"> 遵照父亲的遗嘱,我们兄妹仨从简办理了父亲的后事。在父亲火化并与母亲合墓后,我们兄妹去父亲住处整理遗物。这套住房,是我和妻子为改善父母亲晚年的居住条件,于2005年底特地在丹阳购买的。自2006年7月底搬进后,母亲在这里住了整整十年零两个月又十五天,父亲在这里住了整整十一年零七个月(今年2月底父亲因摔倒导致股骨骨折住院数月,出院后移住弟弟家直至去世)。能够让父母在较为舒适的居住环境中安度晚年,这是我和妻子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所尽的孝道,看到父母亲在新房子里平静愉快的生活,也让我和妻子颇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自2002年起,每年的春节,我必定举家回丹阳,与父母及弟弟妹妹团聚,共享大家庭的亲情和快乐。如今,因双亲的远去,曾经充满温馨的家显得那么冷清。踏进门来,不由得一阵阵伤感涌上心头。睹物思人,忍不住一行行热泪洒满衣襟。</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亲遗物过程中,发现了父亲于2017年2月28日写给我们兄妹夫妇的信,信件内容虽与十多天前的遗嘱基本相同,但字迹遒劲工整,条理更为清晰。原来父亲汲取了母亲溘然去世,来不及留下遗言的教训,早在一年多前就将自己的身后事以书面形式向我们作了交代。留给我们兄妹夫妇的信中除了交代我们丧事从简外,还特别叮嘱我们兄妹三人要多联系多走动,尤其是提到我已经在温州安家,以后回丹阳机会少了,希望我和弟弟妹妹多通通电话,多联系联系。看到这里,我不禁伏案失声痛哭。爸爸,我会牢记您的嘱咐,永远不会忘了丹阳是我的根,弟弟妹妹是我至亲的亲人。在我的余生中,只要体力精力允许,我会年年去看望您和妈妈,平时一定经常与弟弟妹妹保持联系,有机会一定和弟弟妹妹多团聚。</p><p class="ql-block"> 父亲解放前就在上海学徒,之后一直在上海工作到退休。在我的印象中,与父亲一直是离多聚少,每年只有春节、五一、国庆才能见到父亲,而且在家的时间很短。除了重大节假日,父亲可以回丹阳探亲外,平时则很少有机会回来。但有两次例外,一次是1972年底我应征入伍,父亲专门从上海回来送我。还有一次是1976年4月我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探亲,途经上海时父亲又特地陪我回丹阳。在部队服役和转业温州法院后,虽然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但因工作关系,难有较长时间陪伴父母亲。直到我2014年底退休后,兄妹三人开始轮流照顾父母,我才有大块的时间(每年4个月)在父母身边。可好景不长, 2016年10月在我值班期间,母亲猝然去世。时隔两年多,父亲又撒手西去。仔细算来,我待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只有18年,而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则是屈指可数。多年来,因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我每个周末都要跟父母亲通一次电话,虽然通话时间不长,但听到父母亲的声音,就觉得心安了。母亲去世后,我还一直保持了这个习惯,每周星期天与父亲通一次电话。明天又是星期天,又到了给父亲打电话的时间了,可电话那头的父亲却再也无法接听了。2019年春运的车票即将开售,可我再不需要为购票发愁了,每年全家回丹阳和父母一起过年的情景只能成为我美好的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把对我们兄妹的爱深藏在心底。平时对我们不苟言笑,当我们犯错时则严加管教,生怕我们不成器不成才。记得小时候,即使在父亲回丹阳探亲的短暂时间里,我曾因自己的顽劣数次被父亲狠狠地揍过。弟弟妹妹好像也未能幸免,亦因淘气调皮挨过父亲的打。当我和妻子在丹阳为二老买房子时,父亲唯恐我犯错误,再三追问资金来源,得知我们用的是我岳母房子变卖款和多年的积蓄后,才放心入住。我爷爷去世时,因家境贫寒无钱下葬,靠的是四处借钱才让我爷爷入土为安。父亲和二叔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每月的工资首先是用于还债,一直持续多年后才偿清,这个经历在父亲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生前曾多次向我们讲述过这段经历,要求我们在他去世时丧事从简,并在遗嘱上作了特别强调。父亲实在不愿意我们兄妹因操办他的后事而负债,重演他当年的悲剧。舔犊之情,天地可鉴!</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孙辈的疼爱是无以复加,毫无保留。我儿子在温州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父亲携母亲利用探亲假专门来温州看望长孙,因正值春运船票紧张,只买到位于船底无床铺的统舱票,二老仅靠一条薄薄的毛毯御寒,彻夜无法入睡。但一见到我儿子,所有的辛苦都被抛之脑后,满脸都是幸福和喜悦。1984年我因去洞头任职,岳母去苏北老家探亲,妻子一个人来不及照顾儿子,只能将儿子送到丹阳让二老照看。在丹阳的几个月里,父亲和母亲对孙子是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我们去接儿子时,儿子竟然不愿意跟我们回温州了。1999年5月,我岳母因病辞世,儿子正面临高考,我和妻子因工作缘故无暇照顾儿子的起居。父亲知道后,立刻和母亲赶到温州,为孙子操持一日三餐及日常起居,一待就是近两年,直到我儿子考上大学后才返回丹阳。2013年春节,我们带着准儿媳回丹阳过年,父亲是喜笑颜开,满面春风,给了准孙媳妇一万零一元的见面礼,说他的孙媳妇是万里挑一。今年正月,我的龙凤胎孙子孙女出生后,我即刻给父亲报喜,隔着电话我都能感受到父亲发至内心的欣喜。父亲放下电话后,忙不迭地向亲友们报告喜讯,动作比我还快,当我给亲友们打电话时,他们已经从我父亲那里知道这个喜讯了。我的侄儿自幼身体不佳,又是在他身边长大,对这个小孙子更是近乎于溺爱,连邻居都说爷爷是他的保护伞。父亲听了之后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自豪,说我喜欢自己的孙子何错之有。侄儿到了成家的年龄,父亲更是急不可待。看到小孙子结婚,是父亲最大的心愿,也是支撑父亲与伤病作斗争的精神支柱。今年2月父亲因骨折住院,医生对父亲伤情的恢复不是很乐观,我们兄妹也非常担心。正是父亲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一定要看到小孙子成家。92岁高龄骨折后居然得以逐步康复,最后还能站立行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今年国庆期间,我一家六口去丹阳参加侄儿的婚礼,父亲不仅看到了小孙子结婚,还见到了重孙和重孙女,双重的喜悦使父亲精神焕发,格外高兴。因卧床数月浑身无力,父亲抱不动重孙和重孙女了,只能慈爱地抚摸他们。父亲伤感地感慨,下次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他们了。谁知一语成谶,怎不教人肝肠寸断!</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诚如我的战友梁兄所言,我当儿子的时代结束了,成了没爹娘的孩子了。唯一可以宽慰自己的是,父母健在的时候,我和妻子都尽了自己的全力孝敬父母,弟弟妹妹也一直善待二老,尤其是在父亲生命的最后阶段,弟弟弟媳、妹妹妹夫不厌其烦地侍奉父亲,使父亲安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父亲走后,我才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的深刻内涵,人生路上父母的庇护和陪伴, 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就是父亲的二七了,父亲和母亲又在九泉重聚了。时值冬至来临,妻子和堂妹先后都去寺庙为父亲及母亲超度,祈愿二老在天国安宁。亲爱的爸爸妈妈,愿你们一切安好,在天国护佑我们兄妹全家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 永远爱您,亲爱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永远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