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奉新县委书记到奉新一中参加五四青年节座谈会

春临大地

<p class="ql-block">庆祝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同学:</p><p class="ql-block">大家下午好!今天,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我们在此隆重召开座谈会。我们能够聚集在这里,要感谢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以及仍然奋斗在疫情防控前线的所有人。衷心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我也是奉新一中毕业的,想到自己读高中时的情景,恍如隔世。人生是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每一刻其实都在探索着自己的可能性。未来是一片海洋,等待着年轻的你们去游览,去探索。海洋如此辽阔,你们不要划地为牢,给自己设定上限。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小池塘。你们是否会被纷至沓来的生活风浪磨平棱角?是否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的风浪冲得麻木呢?在经历过风浪之后,你们是否能一直保持出发时的初心,继续去求索,继续去拓展自己的边界呢?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要开启珍贵的探索与想象,带着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和坚韧志气,观察鲜活的世界。一代代文人墨客在对山水天下的想象中构筑起诗意的中国、文化的中国,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想象中不断推动着中国的进步,传递着伟大复兴的火炬。在今天,想象力让我们不会在碎片信息的洪流中思维僵化,不会在面对挫折和苦难时畏缩不前。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与思索去构筑更多的可能性,看到路的尽头有不灭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大家对高考是什么态度,也许是又爱又恨。我今天告诉大家:你们要感谢高考。在去北京读研究生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社会的阶层分化是如此泾渭分明,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如此不平等。将来你们会明白,人一生中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不多,也就那么几次。正是高考的存在,才让我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人生确实有捷径,那就是:认真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接受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作为你们的学长,我今天想和各位同学谈一谈为学之道。毕竟学习将是你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业。我想谈三个层次:学以致知、学以明理、学以立志。</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学以致知。学习就是获取知识,就是增加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十分便捷。大家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平常所需要的大部分知识。在这样的时代,似乎古人关于学习所说的一切,像凿壁借光、程门立雪什么的,都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我希望大家摆脱这种偏见,因为我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网络上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碎片化和平面化的。它们既没有系统,也没有深度。但是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来说,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我们对它的片断有多少了解,而是能够对它有一种系统的、有机的认识,从而得到一种对事物整体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这就好比,一张桌子有四个角,真正的学习不是一个一个地去了解,而是认识一个角之后能够推断其他三个角的情形。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了解某个桌子角,更重要的是认识桌子自身的规律。就此而言,信息时代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碎片的、平面的知识不仅没有使我们对知识的创造更容易,反而更困难。因为我们必须从海量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找到规律,而不至于迷失于其中而没有方向。另外,网络上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时候会误导我们。例如,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消息:爱因斯坦一直研究物理,觉得很多问题无法解答,晚年醒悟,信了宗教里的上帝。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确实经常使用“上帝”这一词汇,但爱因斯坦语境里的“上帝”并非宗教里那个赏罚人间善恶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泛神论”的上帝。泛神论的提出者是荷兰著名的思想家斯宾诺莎,这里不展开讲。泛神论的核心思想大概是:大自然与上帝,本质上为一体,世界万物都是上帝的表现。通俗点讲,上帝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上帝。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从十几岁起就不再信仰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因此,当他说起上帝的秘密时,指的是宇宙的奥秘,大自然的法则,而不是那位有着自己喜怒、时常惩罚人类的白胡子老头的隐私。他晚年写过一篇《我的世界观》,里面有详细的阐述。文章很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p><p class="ql-block">知识的创造与获得都不容易。《庄子》中有一则故事:轮扁是一位制作车轮的工匠,但制作车轮的知识他只能得之于手应之于心,而口不能言,所以甚至不能传递给他的儿子。简单的手工知识尚且不能传递,更何况创造其他更复杂的知识。唯一的方法是去学习和实践,多去了解和重复前人创造知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有所感悟。</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学以明理。当各位能够在知识的片断之间建立联系,能够多多少少获得对世界的融贯的认识,就接近了学习的第二个层次,即认识事物的规律。当然,大家自开始读书就在学习各种规律。进入小学要背乘法表,上了中学又要背化学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规律,所以规律对你们来说并不神秘。于是大家可能推想,将来的学习多半也就是再往自己的大脑里输入一些新的规律,无非更复杂,更难以记忆。</p><p class="ql-block">我希望大家摆脱这种偏见。实际上,在人类的知识储备中已经存在无数的规律。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规律的缺乏,而是这些规律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人们常常用一种规律来反对另一种规律。例如,要了解人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亲身实践。当然,人生有涯而学无涯,人永远只能获得有限的经验,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历史,用历史来补充亲身的实践,这也是中国人高度重视历史的根本原因。通过实践、通过了解历史中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在规律的问题上有所判断,不再一叶障目。孔子说“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学以立志。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事物的根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除了希望以此指导人们的实践之外,同时还应该以此决定我们人生的根本选择,即立志。大家都知道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苏格拉底也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美德。”这两句话,体现的是一种古今之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倒是可以用来诠释这个古今之争,即古人学习是为了改变和提升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再引申一下,就是为了改变和征服世界。</p> <p class="ql-block">“知识就是力量”是大家熟知而且容易理解的。但古人为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美德是对道德价值的践行,是道德品性的养成,也就是价值的选择。应该说,价值问题的确有其复杂性,我们在此也没有时间进行细致的探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古今中外,人生价值的确立都离不开对时代的判断,离不开对基本事理的把握。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是很识时务的,他的价值选择体现了时代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当然也就符合社会的根本规律。《周易》中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怎么衡量一个人进退存亡而没有“失其正”?《周易》也给出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就是说,圣人的选择与时代合拍。了解时代所需、大势所趋,并以此决定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圣人。我们需要认清时代大势,以此来调整和规划我们的生活,从而使自己融入时代之中。在这个意义说上,“知识就是美德”,学足以立志。</p><p class="ql-block">希望大家谦虚谨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场奋斗的结束是另一场更艰苦的奋斗的开始。请大家从现在起就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锐意进取。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要始终与自己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苏格拉底曾经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最有知识的人。他自己并不相信这一点,因为他知道与那些巧舌如簧的智者相比,他远非无所不知。于是他不断去拜访那些声名在外的贤人,但最终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最有智慧人。因为他遇到的所有人都自以为博学,而只有他了解自己无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我们能有今天的安定生活,要感谢我们伟大的国家,感谢我们先辈的付出。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下面我用西方的学术话语,而不是党政机关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点。英国有一位很出名的思想家,叫霍布斯,是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一部影响力很大的著作,叫《利维坦》。利维坦原本是《圣经》里描述的一种大海怪,霍布斯用它来比喻强力的国家机器。在这本书中,霍布斯提出:在没有国家的自然状态下,普遍存在一种所谓的“安全困境”。也就是说,在一个没有权威机构提供公共安全的地方,人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身提供安全保障,但每一个人这么做的结果,却使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陷入更不安全的境地。因为每一个人为自保而采取的措施对其他人而言都意味着更大的威胁。这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霍布斯希望改变这个事实,他希望为人们找到一条走出安全困境的道路。事实上他也的确在理论上找到了这条出路,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约定交出自卫的权力,并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由后者为所有人提供安全保障。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状态之下的事实,使人们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近年来,大家可能有有所了解:反腐风暴,扫黑除恶,让我们的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焕然一新。中国的国情非常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和核心的领导,很可能就会陷入霍布斯所讲的人人自危的“自然状态”。如果人的基本生命安全尚无法保证,那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复兴?</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想送给各位同学三个短语:原则的坚定、思想的犀利与行动的中庸。</p><p class="ql-block">坚守原则,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不随波逐流,不放低身段。我们这个社会仍然需要一种精神的高度,这种高度,需要你们在座的每一位去支撑。过几年时间,社会上流行两个词:“内卷”和“躺平”。不管这两个词流行开来有什么样的社会根源,但作为青年学子,你们与这两个词无缘。你们的责任,是让社会舒展,让每一位同胞站立。这就要求你们坚守原则,不向任何低俗的思想和行为妥协,不破坏规则、不投机取巧,也不轻言放弃。坚守原则不容易,可能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获得更少。内卷省力,躺平舒服,这谁都知道。但人类要进步,就需要有向上的动力,需要有志者砥砺前行。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挽救世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知道办不成,但还要去做,看起来似乎很傻。李白有一句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讲的就是这个事。孔子周游列国14年,颠沛流离,用《论语》中的话来形容,是“累累如丧家之狗”。司马迁参拜孔庙,想见当时孔子行状,他的感叹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理想主义似乎已成了不合时宜的同义词。但今天,我依然希望你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中,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作为青年学子,你们还应该保持思想的犀利。如果说对原则的坚守是在价值问题上不妥协,那么思想的犀利就是在真理问题上不妥协。思想的犀利,就是思想的勇敢,同时也是思想自由的真义所在。希望各位同学保持犀利的思想,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实事求是,不浅尝辄止,不文过饰非,也不自欺欺人。无论是对学术的研究,还是对事实的判断,都要忠实于逻辑、忠实于事实、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正的人。请大家牢记,真理不能交易,不能变卖。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有些话乍听起来很刺耳,但不要急于否定,要冷静分析与思索。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大家恐怕不知道,孔融还提出过“父母于子女无恩”的论调。孔融是孔子的后裔,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大逆不道”的。然而,当我仔细深入思考后,发现孔融的说法并没有错,我赞成。而且,鲁迅和胡适等大师都持有类似的观点。中国有句俗语:养儿防老。这个说法忽视了一点,儿女也是有着独立平等人格的隔日,不是父母的工具。还有,我们经常会听到对父爱母爱的歌颂。父爱母爱固然伟大,但这也是一种自私的无私,世间的很多罪恶也是由此而引发。</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行动的中庸。子曾经曰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对中庸的误解甚至曲解。中庸并非放弃原则,也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孔子讲得很清楚:一是中庸并非一般人能够企及的美德;二是中庸意味着审时度势,慎思明断,而不是肆意妄为。为什么要中庸?是因为实际情况很复杂,而每一个人的知识和理性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知识解决无限复杂的问题,需要实践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为自己、为别人、为未知的因素留有余地。对西方哲学有所了解的同学就知道,康德写过《纯粹理性批判》,否定了人的绝对的、纯粹的理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庸是一种伟大的谦虚。我们在坚守原则、犀利思想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种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精神,对批评和反对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从而使我们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改善。这就是中庸的实质。中国古人用一枚钱币的形象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那就是内方而外圆。既坚守原则与真理,又在行动中圆融无碍。</p><p class="ql-block">请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保有青少年的情怀。祝各位同学学业进步、平安幸福!希望大家在未来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自己贡献,为一中增光,为家乡添彩。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共青团奉新县委书记 陈新宇</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5日下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