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梭(原创)

淡然(李中尧)

<p class="ql-block">  打梭,在我们家乡叫“打枢”,有的地方叫“打耳”。由此看来就以“打梭”这个主流学名作为这项活动的正规叫法吧。</p><p class="ql-block"> 打梭这项活动在我们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儿童游戏活动,年龄应该是在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中间来活动的,女孩孩子们一般都不玩这种游戏。因为梭子飞起来很容易伤到脸面,所以玩打梭的时候家长都要叮嘱孩子们千万注意安全,投梭的时候尽量避开脸面。</p><p class="ql-block"> 说起打梭这种游戏,首先得具备两样东西:一是要有两头尖尖中间鼓肚的梭子。</p> <p class="ql-block">  二是要有类似于船桨形式的打梭板。打梭板一般使用杨木、松木、槐木的多一点。而做梭的木头就有讲究了。轻了打起来不好控制,重了又打不远距离,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乡的山上一种叫土栏木的灌木,砍回来做梭子最给力,它的木质不轻不重,用起来也非常得手。</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梭子和打梭板还需要父辈们给我们制作好,恰好我的父亲是西头村的半把手木匠,家里什么工具都有,做这两样东西简直是分分钟的事。</p><p class="ql-block"> 打梭的工具制作完成,还需要一个大小二十多米的活动场地。恰好我们院小门外的小场后地就是最佳的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我们七八个孩子们,聚集在小场上,先由“老班长”(我们玩耍做游戏的领班)画出直径一米来大的打梭的圆圈(俗称“梭城”),把梭子在圆圈的线内支起来,这样打梭的前期工作就做好了。</p> <p class="ql-block">  随后便进入了实质性的玩耍阶段。首先孩子们先通过“钉钢锤”(学名: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界定出谁是打梭方,谁是投城方(投城方是要把打梭方打出去的梭子投进梭城的)。一旦确定了打梭方和投城方之后,打梭方便可在梭城线里靠边缘一点的位置把梭子支好(梭的一头是向上微微翘起的),然后用手里的梭板向梭子翘起的一头砍下去,趁着梭子飞起来的一瞬间,梭板很迅速地把飞起来的梭子再往远处打,这叫“接带”,如果接带成功,打梭者还可以继续往远处打,如果接带不成功的话,投城方就可以在落梭的地方画出土圆圈,随后两只脚站在落梭的位置,往梭城里投梭子,如果投梭成功,打梭方就为输家了,就算打梭者输了一盘。如果投梭者的梭没投进梭城,就算投梭方输了一盘,然后由赢家用拇指压着中指重重弹在输家的脑门上,我们小时候叫“吃菠萝”,说白了这是赢家对输家的惩罚,也意味着一盘的结束。应该说“吃菠萝”是很疼很疼的,有时候疼得几乎两眼花麻星。反正赢家是要使出浑身解数往输家的脑门上崩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打梭者赢了,接着继续打下一盘,如果投梭者赢,接下来他就变成了打梭的主家,打梭者就要吃菠萝了,再由下一家钉钢锤的输家接替投梭方继续投梭,这样输输赢赢,一玩就是好几个钟头。不过这其中真的有好玩家,我们的“老班长”打梭投城都是高手,他吃菠萝的时候微乎其微。我就不行了,全场下来吃菠萝的时候很多,脑门被崩得直想哭,但是还要强装笑颜玩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其他几个孩子吃菠萝也不少,但都是在努力寻觅其中打梭子的乐趣,脑门再疼好像也心甘情愿。现在真想再吃几下打梭输后的菠萝也不可能了。童年的乐趣永远也寻觅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