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的认知与反思(我们从原生家庭得到了什么)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b>文字:大漠孤烟</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 络</b></p><p class="ql-block"><b>音乐:网 络</b></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人有关的一切都是文化。与吃相关的叫饮食文化,白领蓝领聚集的地方有企业文化,亲人共同生活空间有家庭文化,等等。</p><p class="ql-block">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就像泡菜坛子里的水,无论什么物件,只要进了泡菜坛子,都会染上坛子里特定的味道。一个未成年人,在走出家庭前,会打上家庭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表现在行为中,塑造其个性,规制其人生。</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家庭文化之间,各有特点。有的进取、张扬,有的守成、内敛;有的独善其身,有的嫉恶如仇。正是家庭文化的差异,才塑造出特色鲜明、万紫千红的个体性格,使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吸引、也有排斥,出现群分、类聚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家庭文化是上辈乃至上上辈延续、传承下来的,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没法选择,只能被动的照单全收,作为精神营养,注入灵魂。在18岁之前,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雏形已现,今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拜家庭文化所赐。</p> <p class="ql-block">家庭文化以人生观、价值观为统领,通过日常生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于无形中塑造下一代。文化不等同文明,家庭文化中那些积极的、美好的部分,构成中华文明的主流;同时,由于长期的熏染,消极乃至不健康的家庭文化,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p><p class="ql-block">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携带着浓郁的家庭文化背景,而各自的家庭文化是有差异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发生摩擦碰撞。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期间,既有喜逢良师益友的愉悦,也有交往不顺的不适,甚至遭遇挫折。大多数人真正的成熟,是在三十岁左右,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时间。</p> <p class="ql-block"><b>一个人要想成长的快一点,必须学会反思自己的家庭文化,</b>积极的方面发扬光大,消极的或与时代不符的方面努力克服。</p><p class="ql-block"><b>对家庭文化的认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对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b>。我们都是在亲情中长大的,家庭文化通过亲情对我们进行精神浇灌。反思家庭文化,一些正面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而<b>消极面往往难以辨别,即使识别出来也不愿主动割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融入主流社会是成熟的标志,一个带着家庭文化负面痕迹而不自知,或者明知家庭文化有消极的一面,而不愿挣脱其束缚的人,在社会上是难以行稳致远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文化类似人身上的胎记,给人以标注。所不同的是,肉体胎记无法去除,相伴终生;而家庭文化给我们的精神烙印,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其深浅程度是可以改变的。</p><p class="ql-block">审视自己的家庭文化,将原生家庭的优良文化基因,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b>淡化或剔除那些在人与人相处中,让别人不适、容易产生冲突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b>。这既是修身养性的内容,也是完善人格的途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