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自行车

陈慧

<p class="ql-block">自行车的龙头下面有个红色的“满”字商标。</p> <p class="ql-block">  在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里,陈列着一辆有满字牌商标的老式自行车,这是妈妈李春华和战友们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来的。在这辆自行车的上方,电视机在滚动播放着录像,这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摄制的十集大型文献电视专题片《新四军》,第四集“弯弓射日”中,第一个采访的是我妈妈李春华,第二个采访的是自行车原来的主人佐田雅仁。</p><p class="ql-block"> 1943年初秋,时任连指导员的妈妈和侦察排长王永昌带着两名侦察员在江苏涟东和淮安交界处执行任务,返回驻地的路上发现有情况,便迅速的隐蔽起来。这时看到有6、7个鬼子从村子里抢了东西正往外走,其中有个鬼子还骑了辆自行车,妈妈和王永昌对视了一眼,说“打”!一开火,鬼子还击了几枪,便扔下自行车钻进高粱地里跑了。考虑到这里离鬼子的据点比较近,妈妈和战友们没有再追,这辆自行车就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后来据佐田雅仁回忆,他在苏北地区是侵华日军的情报士官,那天和他一起的日本兵是来中国掠夺棉花的,他们习惯叫棉花兵。战后佐田雅仁积极参加反战活动,成为了著名的中日友好人士。说起来他与中国的缘分还真是不浅。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播的二十五集大型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因为是第一次拍摄这类片子,缺乏经验,就邀请日方合作,佐田雅仁正是当时的日方总编导。</p> <p class="ql-block">盐城新四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88年佐田雅仁来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这辆自行车引起了他的注意。站在车前,他前后左右的看,然后从兜里掏出了个小本子,找到了一行数字与自行车上的钢印号码核对,120424,数字完全一致。他惊喜的叫起来“这车是我的,这车是我的!”他认真的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询问了车的来历,还找到馆长,请求用世界上最好的车来交换。馆长说,这是中国人民的战利品,而战利品是不能交换的。这辆自行车是伪满洲国满铁株式会社制造,黑色,车的龙头下面有个红色的“满”字商标。车体不高但很结实,相当于现在的24寸自行车。上级考虑到18岁的连指导员李春华作战勇敢,又是连里唯一的女同志,就把自行车奖励给了她。有了车,妈妈行军打仗、侦察敌情、运送物资方便多了。有一次,从战场上下来了60多个伤员,正在安排他们上船转移去后方,骑兵飞马来报,说河道已经被敌人封锁了,只能改走陆路。妈妈迅速骑车飞奔回村子,组织了一支担架队,及时转移了伤员。还有一次,妈妈在党校听完报告回来,发现凡是住了党校学员的老乡家的墙上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符号,她向领导汇报后,立刻骑车挨家挨户通知全体转移,两个小时后驻地遭到了敌人的猛烈偷袭,避免了一次重大的伤亡。印象最深的是妈妈用自行车救过一位战友。那是一场激烈的战斗,敌我双方都伤亡很大,敌人在集结新的力量反扑,部队迅速的清理完战场开始转移。妈妈不放心,说我再去看一眼,我骑车快,你们先走。就是这一眼,发现有个人还有呼吸,再想喊人来帮忙已经来不及了。</p> <p class="ql-block">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讲解员在讲自行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妈妈身高1.55米,体重不足80斤,伤员是个机枪手,1.8米的大个子。妈妈抽出两人的腰带把他绑在车上推着走,不远处传来敌人说话的声音,部队在前面已经走远了,妈妈说负伤的人失去了意识身体特别沉重。天渐渐黑了,敌人没有再追上来,妈妈走走停停,摔倒了爬起来,就这样拼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在天亮的时候赶上了正要开拔的部队。见到战友们的那一瞬间妈妈就晕倒了,接着就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说是“炸肺”了。再次见到大个子是在丹东,当时部队正在鸭绿江畔集结,马上要入朝参战,妈妈听见有人喊她的名字,回头一看竟然是那位机枪手。时间紧迫,匆匆告别,说好了只要活着,就在鸭绿江边再见。但是很遗憾,战后妈妈始终没有打听到机枪手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妈妈单独执行紧急任务。在翻越山坡的时候,天黑坡陡,车刹不住地往下冲,撞在了一块大石头上,妈妈被高高抛起,又重重地摔下,整个人叽里咕噜的滚下去,最后被一棵树拦住了。爬起来的她,第一个反应是车在哪?她跌跌撞撞地一路跑到山根底下,看到自行车正乖乖的躺在那呢,拉起来正了下龙头还能骑,把妈妈给乐的。我问她,你没看看自己伤到哪了?她说不用看,反正浑身都疼,能站起来就是骨头没断。伤会好的,自行车坏了可是要误大事的。在妈妈的心里,车比她自己重要得多。军区参谋长钟玉祥要用他的小青马换妈妈的自行车,妈妈说不换,马要吃草,还是车好。行军打仗遇到下雨或者路况不好时,车就会被战友们抢去扛着走,第二天集合的时候,车准被擦得干干净净的,放在队列的前面。</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时期,身着双排扣列宁服军装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几次环境恶劣不方便带车,车就存放在老乡家里,几经周折,车总是会回来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抗美援朝,车寄存在丹东的一位老乡家里,妈妈说那时候有个规定,存放三年以上的物品无人认领,就可以自行处理了,毕竟战争残酷,人员伤亡太大。令她没想到的是,从1951年入朝到1957年回国,丹东的这位老乡还帮她保存着这辆车呢,看到静静地卧在老乡家柴房里的自行车的那一刻,她兴奋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几十年来,这辆自行车陪伴着妈妈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全家1957年从朝鲜的楠亭里回国,(我和哥哥1955年随军)丹东、沈阳、锦州、大连,直到1965年定居北京,每次举家迁徙都要扔掉很多东西,但自行车始终留在妈妈身边。盐城成立新四军纪念馆,刚刚离休的新四军老战士成少伯叔叔接受了征集文物的工作。1986年的一天,成叔叔来到我家,动员我妈妈把自行车捐赠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妈妈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说这应该是这辆自行车的最好归宿。从此我们家也和纪念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离休后回盐城老家的次数多了,每次都要去看看她的无声战友—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1990年,我从部队休假回到北京,和妈妈一路南下,在盐城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又去南京看望了她在新四军三师的老战友,叔叔阿姨们“小张、小李”地叫着,回忆着当年的战斗生活,高兴得像群孩子。我为他们拍了许多照片,按照妈妈的嘱咐冲洗好,分别寄给他们。</p> <p class="ql-block">1990年我和妈妈在盐城响水的灌河大桥上。上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回老家是1957年从朝鲜回国之后,这次是在她离休之后。</p> <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特地从杭州接了女儿凡凡,一起陪妈妈去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让下一代也感受一下革命的传统教育。2016年,我和哥哥把爸爸陈廷宪和妈妈李春华的38件遗物,装在爸爸1955年授衔时的礼服箱子里,其中有妈妈在三个革命战争时期所授的勋章和她保管了几十年的珍贵文物,一起捐赠给纪念馆。这是妈妈去世时,纪念馆的几位领导来北京参加告别仪式时和我们商量好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在2015年10月4日,90岁时离开我们的。从15岁走进新四军的行列,她的信念始终不渝。离休后,她参加了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参加了新四军研究会,经常出席宣讲活动,她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己任,用生命诠释着铁军精神。妈妈走后,南京的张薇导演受组织部的委托,和她的同事辗转盐城、北京、杭州采访,为妈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无声的战友》。我知道妈妈没有离开,依然在她的故乡盐城,在她的居住地北京,在她战斗、生活、工作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31集《新四军》走进盐城,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战,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这一集里,我又看到了妈妈的自行车。在建军95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妈妈的自行车,正在讲述着那个充满着浓浓家国情怀的老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27日</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2年5月8日</p> <p class="ql-block">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成立于1979年,团长李一氓,指挥何世德。这是国庆3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总政军乐团伴奏。一排左四是妈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