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共读一本书 (第十二期)| 《朗读者》(导读篇)(解读篇)

平顺县图书馆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br><br>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读者》</b></h1> 今天,由河南省图书馆馆员李茜,为大家分享书中对经典著作《朗读者》的导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唯一能使人完整的,是爱</b></h1><br> 《朗读者》是首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冠军的德国小说,它曾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热销。<br>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认为《朗读者》所讲述的“是他那一代人的主题”。他把自己的经历、幻想都投入其中,借助书中主人公米夏和汉娜的故事,探讨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尊严、人性、爱,最后成就了这部内涵深刻的畅销书。<br> 故事的开始,米夏·伯格在15岁这年秋天患上了黄疽病,经历了一阵呕吐,嘴里发苦,眼前发黑,虚弱得即将瘫软在地,就在此时,一只坚实有力的胳膊伸了过来扶住他,那是一只女人的胳膊,还带着新鲜的汗味,这让米夏感到安心,他向往这样健康自信的身体。于米夏而言,初次邂逅不仅不美好,回想起来更有些难堪的意味。<br> 米夏病愈已经是次年2月的事情,他买了一束鲜花,想对这个帮助过他的女人道谢。她正在房间里尉烫衣物。披肩的金发,裸露出的雪白手臂,动作舒缓又专注,米夏将这个画面印刻在脑海中,久久不忘。一个星期之后,他又来到了施密茨太太的门前--尽管没有任何理由。她只是语气平淡地拜托米夏帮她干些杂活。施密茨太太看见他的模样,笑了起来。她便提议让米夏洗个澡再回家去。米夏与她只见过两回,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全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米夏一头扎进了这场恋爱中。少年米夏逃课、撒谎,只为每天能跑到施密茨太太的家里去幽会。<br> 在这部分的内容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米夏与汉娜之间的温存。汉娜突然喜欢上听人朗读。每当米夏与她在一起时,她就要求米夏为她朗读一段文字,从《荷马史诗》到《老人与海》,汉娜并不挑剔作品。复活节假期到来时,米夏带着汉娜骑车游玩。<br> 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米夏与汉娜之间的日常生活,他使用了大量的对于气味的描述,不止一次地提及汉娜身上带有肥皂的清香与女人特有的馨香,那种味道让米夏记忆深刻。这些描述让两人之间的相处更增添了暖昧与情欲的气息。全书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米夏与汉娜之间的爱情展开的。这反而更像是一本米夏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这段爱情启蒙的种种美好。<br> 但真正让本书畅销并经久不衰的原因自然不会如此简单。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二部分,这也是全书情节大转折的地方。当米夏进入新学期、新班级之时,他不再围绕汉娜,汉娜的行为也逐渐变得古怪。她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盛气凌人,像是处于某种高压之下。两个人冷战、僵持,关系开始降温。就在这时候,汉娜离开了。她把房子退了,工作辞了,就像人间蒸发一般。<br> 很多年后,当米夏作为一名法学生来到法庭观摩一场涉嫌纳粹集中营罪行的审判时,他在被告席中捕捉到了熟悉的身影,曾让他魂牵梦萦的人一-汉娜。<br>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对汉娜的审判而进行。整场审判是针对汉娜和其他四名集中营的看守所犯下的罪行。她们在囚犯转移的途中把犹太人囚禁在一座乡间教堂里。当遭遇轰炸时,她们并没有打开大门拯救这些人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杀死了这些犹太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开庭辩护,米夏也逐渐把汉娜消失后的踪迹拼凑出来,他将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终于明白了汉娜频繁更换工作并辗转各地的原因--她想隐瞒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br> 文盲这个秘密却是汉娜拼死捍卫的尊严,所以在法庭上她选择了沉默。在明白汉娜的秘密之后,米夏认为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突然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为他也有罪。从集中营回来之后,米夏跑到审判长那儿,把汉娜一字不识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希望能为汉娜获得减刑。但汉娜还是被判终身囚禁。<br> 下来,我们来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审判结束后,米夏也结束了他的学业并顺利当上候补文官。同时,他结婚了。这本该是幸福的生活,米夏却总是把他的妻子和汉娜做比较。他觉得妻子味道不对。他想摆脱脑海中的汉娜,可那种感觉却从未消失。这样煎熬了几年,他们还是离婚了。他无法摆脱汉娜。此后米夏经常辗转难眠。每当这时,他就拿起一本书高声朗读。他的脑子里充斥着回忆和梦幻,最后出现的总是汉娜的一幅幅剪影。他决定索性再次为汉娜朗读。<br> 他把自己的朗读用磁带录下来,他花了几个月给汉娜录制了《奥德赛》和一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然后把排列整齐的录音磁带和一台录放两用机用邮包寄过去。起初,他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后来是一些实验文学,再然后变成了米夏自己写的作品。命运是如此神奇,兜兜转转间又让米夏成了汉娜的“朗读者”。而这一次,米夏不单纯是个“朗读者”,他的声音促成了汉娜的觉醒。<br> 汉娜开始学习写字了。在米夏坚持寄录音的第四年,监狱里传回了一纸问候:“小家伙,上一个故事特别好!谢谢!”之后,米夏就不断收到她的来信,但他却不回信,而是一直朗读。米夏相信朗读就是他同汉娜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也从不去探望汉娜。直到汉娜将被释放的前一星期,米夏才真正去监狱探望了汉娜。米夏在一块草坪上见到了她。她满脸皱纹,满身臃肿。这次重逢让两人觉得尴尬,成了他们之间的永别。就在出狱的当天早晨,汉娜上吊自杀了。<br> 监狱长领着米夏去汉娜的单人牢房里收拾遗物。她的书架上摆着一些书,都是和集中营有关的,还有两本关于纳粹罪行的报告。米夏遵从汉娜的遗嘱,把汉娜生前攒下的钱以她的名义汇给了“犹太人扫盲联盟”。事后,米夏带着扫盲联盟的感谢函,驱车去了汉娜的坟墓,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站在汉娜的墓前。这两人牵连数十年的缘分终于在此了结,只留下一个令人无比感慨的故事。<br> 汉娜是纳粹罪行的一个执行者。她就像德国公众的缩影。她的觉醒也代表着德国人的觉醒过程。从战争刚刚平息时的悲痛、沉重,到反复提及这段历史的麻木不仁,再到终于可以正视这段历史,承认错误。这是几辈人的努力。<br> 《朗读者》通过一个爱情故事管中窥豹,为我们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个人的影响与改变。而书中所有出现的人物,也是我们的“朗读者”。他们的不同态度、做法何尝不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思路呢?<div><br></div> <div><br></div><div> 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李阳,为大家分享麦家对经典著作《朗读者》的解读。<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灵魂的“拷问者”</b></h1><div><b><br></b></div> 这是一部德国小说,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br> 小说以一个“不伦之恋”开始,一个叫米夏的15岁少年和一个叫汉娜的36岁的单身女人,在偶然中邂逅,相识,相恋,是个非常态的爱情故事。少年是个中学生,非常清纯、青涩,女人汉娜是公交车售票员。性感、丰腴,浑身散发着女人的气息;少年被她深深诱惑,然后相爱。小说很快从情爱中走出来,往人生的沼泽里深入。那个夏天的末端,汉娜不辞而别,消失了,当她再次出现时,整个故事发生了我们难以想象的逆转,再也没有情爱、没有欲望,只有忏悔。<br> 小说分为三个时间段:<br> 第一个时间段,是米夏的少年时光。那个夏天,他享受着一个少年懵懂的、青涩的爱。那个夏天,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围绕他们的只有两件事:相爱和阅读。米夏为汉娜朗读,从《荷马史诗》到《老人与海》,如此简单,却藏着深不可测的负担。我想,不管是米夏还是汉娜,当他们在这个夏天被相爱和阅读的快乐滋润的同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将为此付出一生的罪和罚。<br> 第二个时间段,米夏已经长成青年,在大学里读书。他读的是法学,也正因为学的是法学,所以他有机会在法庭上和多年不见的汉娜不期而遇。汉娜曾经为法西斯工作过,在一个集中营里看守犯人。正因此她被人状告,站到法庭上,状告她的是当时集中营的一个小女孩,曾经也为汉娜当过朗读者。原来汉娜是个文盲,自己读不了书,只好让人读给她听。这是她的隐私,她不愿让人知道,宁愿认一个并不属于她的罪,也要保护她的隐私,因为这涉及她的尊严。同样是为了尊严,米夏没有出手相救汉娜,眼看着自己曾经爱过的人被人诬告入狱。<br> 第三个时间段,是人到中年的米夏。他结婚,又离婚,他无法摆脱汉娜留给她的一幅幅剪影,他开始反思。认识到自己当初没有出手救汉娜是错的,然后寻求救赎,他读了一部又一部世界经典名著,《奥德赛》和一些契科夫小说,给汉娜寄去大量录音带,希望汉娜在他帮助下甩掉文盲的耻辱,获得尊严。<br> 作为朗读者,米夏有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15岁的那个少年,他朗读的目的是获得汉娜的喜欢,第二个身份,少年已经长大成人,汉娜已经在监狱里坐牢,他的朗读,只有忏悔。前面那个“朗读者”是在自我毁灭,后面那个“朗读者”则是在自我拯救。他不但在自我拯救也在拯救汉娜。汉娜确实也因为他的朗读得到了某种拯救,在监狱里有了寄托和活下去的理由。在汉娜释放的前一星期,米夏去监狱探望,汉娜已经渐渐老去,这次尴尬的重逢是他们最后的永别,在出狱的那个早上,汉娜自杀了。<br> 整个小说从情欲切入,切开汉娜也是德国的历史,情欲、情爱下面,更多的是藏着人性和历史、历史与个人、情欲和道德、爱与罚、罪与罚。在我看来,米夏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个朗读者。他通过阅读读到了人生,读到了欲望,也读到了罪,读到了忏悔;世界、人生、爱情,都在他的阅读当中完成。<br> 整部小说,我在读的过程当中,想到了三个词:<br> 第一个词是尊严。这也应该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至少汉娜是这么认为,她出生在乡下,不识字,这成了她最大的罪过。为了弥补这所谓的罪过,她愿意出卖身体,当初她和米夏在一起,就是为了让米夏给他朗读。整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庭上,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掩盖她是文盲的缺陷,宁愿去认罪。而米夏为维护他所谓的尊严,放弃了对汉娜的营救。其中有一个细节:他已经去监狱,准备去见汉娜。劝她,帮她,救她,但走到一半又回头。<br> 第二个词是屠杀。纳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场上的屠杀,在集中营里的屠杀。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屠杀。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汉娜在那个夏天也对米夏进行了一次不自觉的屠杀,他结婚,又离婚,和孩子的关系也处理得不那么亲密、和谐,反过来,米夏对汉娜也在屠杀,该出手相救时却没有救,最后汉娜的自杀,没有了尊严和爱,汉娜绝望了,自杀了。<br> 第三个词是忏悔。首先是作者的忏悔,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他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为了这个尊严,既是汉娜的,也是我的,我参与了谋杀。这与纳粹在战争中的暴行有什么区别呢?我也参与了对汉娜的谋杀,把罪不至此的她推进了终身监禁的大门,我也是有罪的。”这是罪人对罪人的审判,是用罪过审判罪过。<br> 同时我们发现汉娜也在忏悔。汉娜以前是很麻木的,因为没有文化,缺乏反省的能力,“自我”没有觉醒,几乎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机器零件,该征兵她就被征兵,到集中营做看守,一切唯命是从。但后来在漫长的监狱生涯中,在米夏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书写;通过阅读、学习,她的自我开始慢慢觉醒。最后她有深刻认识时,她的人生几乎也已经结束,困在监狱里赎不了罪,唯一能做的是临死留话,希望把她的遗产一罐钱交给集中营里的那个女孩。<br> 这是一部让人感到非常凄凉的小说,它从情欲或者说情爱出发,一路对自己进行拷问,对自己的民族拷问,对自己的内心拷问。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它在教人扪心自问,教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自己的历史进行拷问。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拷问的舞台,这个“自我”既是个人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国家的自我。我们一路走来,其实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是不是有拷问的精神和勇气呢?如果缺乏的话,我们愿不愿意去弥补呢?<br> “朗读者”其实是个“拷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