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夏日初浅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蔷薇再度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捧女恩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渐有华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在房间换衣服时,瞥见床头的一捧花束,不惊艳但很精致,灰蓝色、细条纹的外包装包裹着一束苦苣花,花束腰际的麻绳捆扎成了蝴蝶结,花束间擦着一张黄绿晕染的树叶状明信片,信手拿起,翻转过来,两行小字规规矩矩排列整齐,“苦苣微笑气香甜,你是人间四月天。”念着真挚的祝福语,一天的劳累荡然无存,女儿的这份母亲节礼物里,精巧的心思瞬间迷倒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身为人母,适逢母亲节,不知不觉间又想起了母亲。</span></p> 活成了一棵大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分得的责任田有五块——南岗、南地、东坡、东地、北园子。春夏季节,每次和母亲去田间劳作,看到地肥苗壮的玉米、小麦、红薯、稻田,不禁喜出望外,跟随行的哥哥姐姐在田野里边玩儿边干活儿。母亲边干活还时不时的招呼我们,只要应了声,她便又安心干活。童年的生活里,记忆深刻的趣事大都在田间,垄畦间追逐、田地里捉蟋蟀、口渴了刨毛根、钻到玉米地里找野葡萄。现在想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如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过中午日偏西,父母总是以手头的活儿考虑,往往我们家是临界地块儿回家最晚的家庭,每次肚子里咕咕叫,但看到父母埋头苦干的劲头,便不再作声。回到家里,起灶做饭,母亲一刻也不停歇,总能把一家老小的伙食打理得恰到好处,趁着母亲做饭的当儿,我们以能吃到浸在井拔凉水里的黄瓜为幸,既充饥,又降温。我们姊妹几个也会替换着班儿把水缸蓄满,每人以压水三十下或五十下互相轮岗,再接着把庭院洒扫干净。那时候,母亲在我们兄妹姐弟的心目中,永远是高大的、伟岸的、无所不能的,因为任何事情到了她那里都能安排妥当,任何困难找到她,都能迎刃而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背面、床单、衣着、鞋子,人们的生活所用全是手工制作,织布、缝纫、纳鞋、裁剪,都是姑嫂婶娘们在劳作之余的家务活儿,尤其母亲会打算盘,而且有艺术审美眼光,她会计算出条花、方格、提花布匹的用料和染色,乡里乡亲、左邻右舍总是请教母亲,帮他们盘算织布时经线和纬线的用量,母亲不仅帮他们搞设计,还负责落实织布的全过程,纺线、逻线、浆线、晾线、染线、蓬线、经线、爽杼、施机、安布……所有程序无一不经母亲的手,当邻居们看着织成的床单、花布跟卖的一模一样时,她们总是归功于母亲。童年时候的家里总有络绎不绝的乡亲来家里问这问那,向母亲咨询。在我的眼里,母亲就是一颗大树,高大挺拔,树冠如盖,荫佑邻里。</span></p> 竖起了一面旗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爷爷那辈算起,我们家总共13口人,同吃共住,也算是一个大家庭,到80年代土地改革分包到户,由于父亲弟兄两个各自成家,子女满堂,我们也分了家,分成了我们家和叔叔家两个小家庭,住址也变成了前后两个院子,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是生活大计,修房盖屋是家族中的大事,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盖新房有三次:后院西屋、前院西屋、拆迁到北园,再后来就搬迁到了城里。每次家里盖房,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门头上的过梁,由条形巨石砌成,上有石匠们镌刻的匾额,字迹苍劲,富含深意,“勤俭持家”“奋发图强”“壮志凌云”等字迹,不仅刻在了门楣上,也刻在了家人的心里,虽然当时长辈们没有用言语来表述匾额上的字,但家族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践行了匾额字迹的精神,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家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凝聚成了当时的家训和家风。尤其是母亲,经常教导我们,“布有三缕不可丢”“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艺不压身”“靠别人督促不顶用,非得自己动真功夫”“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母亲言必行,行必果,而且知行合一,她的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和榜样。母亲在家里不仅是把行家里手,在外也是生产大队里的妇女代表,工作中,她可是生产劳动的改革先锋,为了让乡亲们增加收入、改善生计,她东奔西走找项目,起早贪黑抓生产,“作坊式内衣加工”“玉米皮再利用手工制作”,都是利用女工力量、闲散时间、家庭制作、集体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组织加工,她成了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带头人,带领各家各户的女劳力精工细作、勤劳致富、改善生计。她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致富路上举起了一面旗帜,带领父老乡亲阔步向前。</span></p> 站成了一座丰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随房产入学政策的实施,老百姓便纷纷搬进了城里,住进了商品房,为下一代接受优质教育作准备。四表哥一家也跨沟越壑、过山登峰,举家搬迁到了城里,在林林总总的千行百业再就业中,谋得一份教书育人的席位。由于他勤奋好学、博才学富,步入教坛后,很快历练成了课堂上的教学能手,团队中的业务骨干,深受领导的赏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爱戴,由于所带班级无论基础优劣,经他一调教,屡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简直成了教育神话。在他的工作感言中,总是回想起母亲为其鼓劲励志的生活往事。三表哥的生活历程更能见证这一奇迹,从父辈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到下一代入住首都成了京城市民,这一跨越式落户,都是三表哥努力读书的结果,由于表哥家里弟兄姊妹众多,家中庄稼活儿无人拾掇,姨夫便要求高中毕业的表哥回家当帮手。高考失利后,表哥不肯向命运低头,不肯轻易认输,强烈要求复读,是母亲在中间三番五次说情做工作,为三表哥争取了复读机会,表哥并立下誓言,如果复读再失利,便回家种地。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三表哥在当年的高考中一举成名,成了一名医学生,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从五线城市到省会,从医师到主治,他步步逐高,都是读书做了垫脚石。母亲小时候读过书,上过学,她知道“读书让人明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无论是自家儿女、街坊邻居、近亲远戚,她都鼓励学子们用功读书。而且竭尽自己的全力托举儿女们求学苦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自己身为人母后,继承父母“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教育执念,鼓励一双儿女勤奋读书,再遇美好。需要陪读时,我日夜兼程;需要辅导时,我挑灯夜战;需要减压时,我拨云见日;需要鼓劲时,我花招频出;需要励志时,我竭尽全力。完全效仿着母亲做母亲,回忆着往事教儿女。母亲一生的义举善行成了一座丰碑,熠熠闪亮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心有不悦、事有不顺、境有不前时,时常在心里望望她,便觉力量倍增,动力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节的早上,又收到了儿子的爱心红包和微信,字里行间,爱意浓浓,暖意丛丛,我感动万分,潸然泪下。心里丝毫没有了为儿女操劳的辛苦。爱如潮水,汹涌澎湃着朝你袭来,到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是儿女们成全了自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圆满的女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