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母亲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一位老革命。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七年多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至今仍历历在目。随着时间流逝,母亲的形象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今年是我们敬爱的母亲诞辰100周年。谨以此美篇寄托我们无限的怀念和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出生在山西省神池县,10岁时她的妈妈病逝,他们兄妹就寄住在姥姥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侵华战争以后,晋北是抗日战场敌我相争激烈的地方,经常是今天日本人来了,明天闫锡山的部队又来了,老百姓东躲西藏,有时躲到山洞里,有时躲到教堂里,整日提心吊胆。母亲说她恨透了这样的生活,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死在战场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初,牺盟会(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派了两名特派员到她们家乡宣传组织抗日,母亲是很要强的人,凡事不落人后,早早就在学校里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兄妹4人除了大姐早已嫁人,两个哥哥也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听一位与母亲同时参加革命的叔叔讲,母亲年轻时是一位风云人物,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十分泼辣,跳上台子讲演,号召大家去抗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4月份母亲成为牺盟会的协助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母亲在斗争中积极勇敢,加入了县里组织的动员委员会担任妇女会会长,组织妇女缝军衣,做军鞋军袜,还经常只身深入到敌占区去组织群众,宣传抗日,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秋天,组织上送她去了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母亲于1939年10月到达延安,正赶上延安女大成立,刚开学不久,她就被分配在女大上学直到1941年女大停办。延安女大为抗战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1000多名妇女干部。在女大,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这些领袖人物都是她们的教员。讲哲学的是艾思奇,教音乐的是冼星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女大她聆听了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有关政治、军事、党建、共产党员修养、国共合作、党的地下斗争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等五十多次大型报告,大大提高了革命觉悟,坚定了为党的事业,为劳苦大众贡献毕生的决心和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4年9月在北京,延安女大庆祝建校五十五周年,母亲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大同学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是个低调的人,她从来不把自己的光荣历史挂在嘴上,不提及自己都认识谁去炫耀。这张照片是她去世后我们整理照片时发现的。妈妈在照片后面标注了薛明(右3),徐一新(右4)。薛明是贺龙夫人。徐一新是谁?经网上查找,他是老红军,王明二十八个半的那“半个”,曾去女大讲过《社会主义概论》,建国后曾任外交部付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大在杨家岭的延河边,母亲说她们平时就在延河边上洗洗涮涮。1941年9月,精兵简政,女大停办。母亲因帶着孩子被分配到第一保育院工作。据母亲回忆,延安第一保育院在枣园附近,母亲任幼儿班班长,当时左权夫人刘志兰和母亲在一起工作。1942年经历了整风运动,又参加了大生产运动。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很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于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夏天𨒂安,母亲与我大姐和哥哥在大生产地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在决定国家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号召东北籍干部回东北前线,与国民党抢占东北。当时规定夫妻双方有一人是东北人,另一方一起走。我爸是东北人,责无旁贷,我妈妈当时还怀着我二姐,也没有半点犹豫,抬脚就走。我大姐和哥哥年龄小(我大姐5岁,我哥哥只有1岁多)只能留下由保育院照顾。中央为了照顾这些“留守”儿童,成立了第二保育院。那时的共产党员没有个人利益,革命利益高于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愿意与自己幼小的孩子分离?为了千千万万母亲和孩子的幸福,为了革命胜利,母亲只能离别自己幼小的孩子。许多人为母亲那博大的胸襟,深沉大爱,为一名共产党员牺牲小我,贡献国家,贡献革命的精神而感动。有一位作家曾采访母亲准备据此写一本书。母亲在提起这件往事时十分平静,认为当时就应该这样做,这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是很普通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母亲却总是告戒说,生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身边,不要离开孩子。这是母亲的人生经验,可以想像当年她是怎样思念两个幼小的孩子,这么多年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延安前照的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姨姥曾回忆说,当队伍走到山西老家时,家乡人看到父母亲穿着破衣裳,母亲还怀着孩子,很心疼,就劝说她不要再走了,回家吧。我父亲在一旁就说,现在是苦些,将来革命胜利一切都会好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走到晋察冀边区时,我二舅在那里工作,看到我母亲太辛苦,就买了一头毛驴给母亲。没想到刚过两个驿站,驴子就不见了。原来赶驴的老乡受不了苦,偷偷赶着驴逃跑了。从延安到东北,除了行军还要打仗,过敌人封锁线,加上国民党的围追阻截,一路上困难重重。这在党史中被称作“第二次长征”。一起走到东北的叔叔阿姨都对我妈妈赞许有佳,多少年后还提到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沈阳后我父母被分配到合江省(现在是佳木斯一帶)组建合江军政干校,培养干部;打土豪分田地,扩军支援前线;剿匪,建立政权,建立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于集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到东北时土匪猖獗,斗争十分残酷,许多战友都在剿匪中牺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中间坐者是我母亲,头上点点儿的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就牺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常说那时的同志之间,上下级关系非常密切。当时合江省主席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是组织部长,和大家关系很好就像大姐一样,经常邀母亲她们去家里聊天,改善伙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在佳木斯</span></p> <p class="ql-block">1951年回神池与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在哈尔滨,拍摄于圣尼古拉教堂院中。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背景上的楼房是当时父母工作的机关,也是他们的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1951年,母亲与大哥、表妹在哈尔滨团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从小参加革命,勤勤恳恳、竞竞业业地工作,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她年轻时身体不好,总是头晕,毎天还要乘公共汽车上班,可是从來没泡过病号。她总以自己是党培养多年的老党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对我们也从严要求,总是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记得小时候母亲规定晚上七点半一定睡觉,有时候我们磨磨唧唧想多玩一会儿,但没有一点商量余地。那时候觉得她这个母亲太严厉了,随着年龄增长,才懂得她严格地要求我们正是对我们深深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学习和品格上母亲严格要求我们,在生活上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供给制后,全家人的穿衣都是母亲操劳,虽然母亲工作繁忙,每星期都有几天要在晚饭后才到家,可是我们的毛衣、毛裤都是由她亲手织。因为有这样一个心灵手巧,能干的母亲,到现在我都不会织毛衣。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同样一块布,母亲能让我们穿得更好看。我们的衣服都是她一针一针缝制,或者自己设计,再请人缝。二姐说,在最近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同学还记得她有一件衬衣非常好看。文革时母亲被关“牛棚”,1968年我们下乡走,为不让她操心也没有告诉她。母亲平反后回到家,才知道我们去嫩江下乡了,担心我们带的衣服不够暖,就和父亲去二手商店给我们姐俩买了两件狗皮大衣寄到农场,还有一个小木盒装着炸好的大马哈鱼。同宿舍的知青们都很羡慕。父母亲的舔犊之情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更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可昭日月。母亲的爱是埋在心里,落在实处,而不是挂在嘴上。这也是母亲做人的原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总说母亲是“刀子嘴,豆腐心”。母亲心地善良,对人真诚。对亲威、朋友和同事,不管谁有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凭粮票供应粮食,那时的粮票比钱还管用。我们家姑娘多,吃得少,每月都节余下不少粮票,母亲都分给了缺粮的同事们。多少年以后这些同志来家里看望母亲时说,这在当时给他们解决了大问题。记得一次母亲发现单位一位同事刚脱下棉裤就穿了一条单裤来上班。母亲就说天气还冷,这样会生病。后来知道这位同事没有绒裤,母亲当即拿钱让这位同事去买绒裤。对建国初期供有制时在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就像家人一样,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去北京开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對親戚也非常关爱。從小我們就知道“我家的表姨數不清”。母親小時候住在她姥姥家,那是一個大家庭,所以我們有母親舅舅家的表姨,母親姨姨家的表姨,他们经常来家里,有的来了后住十天半月甚至数月。父母都是热情以礼相待,从没见母亲有半点不耐烦。我们家是父亲管钱,母亲只管花钱。母亲出差买东西,父亲就给拿钱。我从未听到父母因钱的事争吵过。所以我在文革以前对于钱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夏,於松花江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是在革命队伍中长大,历史清清白白,可是文革中也被关进“牛棚”,又去了五七干校。那时候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的叔叔阿姨都被打倒了,关进“牛棚”,可是没有一人是因为有经济问题被打倒的。即使被打倒关在“牛棚”里,他们始终坚信我们党,坚信我们国家。他们平反后没有怨言,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好像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工作。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们这一代人真正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宝贵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初,劫后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去北京开会,父母在天安门广场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在哈市家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是省里有数的女干部之一。她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党的政策,联系群众,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文革后母亲是省里少数最早结合到班子里的干部。有一次一位省领导要把夫人安排在她们单位,因为人员编制已满,让这位夫人进就得把别人顶走,母亲就照实情拒绝了。这在群众中获得好评,单位里人心安定。母亲的工作有目共瞩,从前这是一个亏损单位,母亲去后扭亏为盈。母亲在龙江省工作几十年,在商业口,在组织人事部门和物资部门,所到之处工作不仅群众口碑好,组织上也给予极好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工作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参加省人代会,于哈尔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亲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对国家建设抱有极大热忱,对国家每一个进步从心里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初在哈尔滨兆麟公园观冰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7年哈尔滨新公路桥刚通车,去松花江边观看公路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夏,与二舅、二舅妈在北京团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果园,摄于1985年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6年在广州,这是母亲退休后第一次出游</span></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p> <p class="ql-block">在成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7年秋天父亲去世。这对母亲是巨大的打击!我们从小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是爸爸妈妈相互扶持从战争年代走到今天,是他们俩人共同撑着我们这个家。近五十年风风雨雨,共同生活,共同战斗的岁月已经把两个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母亲是个极坚强的人,在外人和我们面前她不流露自己的痛苦,怕引起大家难过。我们也怕她把自己憋坏, 就把她接到我们家里,让她换换環境,她自己也出去旅游,排解心中的痛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8月在兰州</span></p> <p class="ql-block">1989年10月,在沈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道母亲喜欢旅游,我们姐妹陪同她去各地游览,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这个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其间还三次去美国。每到一地,她都兴致盎然,精神饱满,似乎比我们还有精力。</span></p> <p class="ql-block">1990年,尼加拉瓜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华盛顿白宮前</p> <p class="ql-block">西点军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山如画,游览张家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8年,在上海世博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鲁迅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三味书屋表现了很大的兴趣,是不是想到了小时候的趣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春,在江西庐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婺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十岁生日於哈市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寿星,九十岁华诞于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九十岁仍能乘飞机从哈尔滨到海南,仍能步行,她说,这应归功于她年轻时从延安到东北的长途行军锻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10月于三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一直到晚年仍然每天看报、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形势,关心国家命运,这已经成为她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9月,於哈尔滨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2年与儿孙在一起,於哈尔滨家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2年秋于哈尔滨松花江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现在经常后悔,父母在世时没有多与他们聊聊,多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亲爱的母亲,我们爱你!敬爱的母亲,我们以你为荣!这些话说得太迟太迟了!如果在母亲活着的时候能听到该多好呀!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儿女怎么报达都不为过!以上照片简略地记录了母亲的一生,文字是根据母亲给组织写的自传和我们的回忆编写,做为永远的回忆,永远的怀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