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作者按:最近,朱陈东社区干部想利用罗八路与龙潭路交汇处路北废弃石头塘,填平后建一处朱陈新集市,想法很好,定会成功。实际上,朱陈历史上的早集是远近闻名的,曾被称为夜猫子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朱陈早集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朱陈早集与众不同,具体成立哪年没有记载。朱陈原是一座古镇,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煤矿、冶炼厂、陶瓷厂、砂壶窑等聚集了大量人员,这就自然形成了集市。</p><p class="ql-block"> 朱陈早集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早晨不逢集,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基本天天逢集,一般凌晨两点开始,早饭前结束。所以,朱陈早集被人称为“夜猫子集”,意思是人们像夜猫子一样凌晨也不睡觉,开始赶集。 </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朱陈“夜猫子集”是朱陈人独具特色的习俗之一,远近闻名,引起许多人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朱陈早集的奇特之处,首先是别的村庄逢集一般都是五天一集或两集,早饭后开市,下午日落前收市。而朱陈早集却是黎明前开市,其中餐饮业更早,早饭前罢集,时间早而短暂。一年中基本天天逢集,大年初一这天例外,歇息一天,所以,朱陈的早集次数是最多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朱陈早集形成原因</b></p><p class="ql-block"> 朱陈的早集不知道起始于何朝何代,古风遗俗没有文字记载。在古沂州时期,朱陈在境内算得上富裕之地,首先是这里的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这也有力地促使了本地商贸的发展,特别是此地黑陶制作工艺尤为发达,技艺精湛,窑火旺盛。同时,这里的民间采煤业、冶炼业历史悠久,更加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年朱陈人挣钱容易</b></p><p class="ql-block"> 因为朱陈村有手工业,各家各户的生活都还不错,比纯农业村子的要好。家里有碗窑的,收入好,一窑瓷碗就有上万只,产值很可观。还有烧砂壶的,收入也可以。开煤矿的,收入就更多了。除了实业,还有服务业,打烧饼的、卖火烧的、炸油条的、做药膏的、开旅馆的、做豆腐的,都有收入。还有人专长于销售,一到农闲就拉着窑货到各地,运到江苏、河南、安徽,都能挣钱。那时,朱陈几乎每家都有会干陶瓷活的。那时的窑基本都是大窑,上窑要用梯子,好几人高。这里出煤,也有丰富的矸土,原料充足,可谓得天独厚,需要很多人力。这些干活的人都有工资,而且多半是现金。挣钱容易,生活就好一些,构成了很好的消费空气。朱陈的早集,实际上就是因为当地人有钱,舍得消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年朱陈街商铺林立</b></p><p class="ql-block"> 据老年人回忆,民国时期,朱陈村有十八座碗窑,还有煤矿,有炼铁炉,会造农具和日常用的瓷器。村子大,好几千人,干什么的都有,有酒店、旅店、油坊、染坊、药铺、学校、杂货店,跟一般农村大不一样。有钱的人家,解放前就开始用汽灯,还有留声机。过年过节,老百姓放很多花鞭。这里会打铁花子,材料容易搞。1938年日本鬼子来之前,朱陈就有早集了,主要是吃的,青菜豆腐,卖粥的、卖麻花的、卖豆腐的,什么都有,还有卖糁的、卖戗面馍馍的。三四更天,街上就呼喊拉叫的,鸡一叫,卖糁的就来了,热气腾腾的,确实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年朱陈人员众多</b></p><p class="ql-block"> 朱陈的工业、手工业,当时主要是采矿、冶铁和碗窑。朱陈的碗窑、砂壶窑,多的时候有几十家,少时也有十几家。当时,烧个砂壶窑至少得两个人,碗窑比砂壶要大得多,需要的师傅更多。烧窑的时候,窑主都要守着自己的窑货,一方面给请来的烧窑师傅服务,同时也关心窑烧得好不好。光这些,总算起来,就得上百人,还有看闲景的,凑热闹的,白喝茶的,听拉呱的,更多了。正常烧窑的时候,朱陈村往往有几百人分别聚集在各个烧窑的棚子里,就跟过年似的。那时文化活动少,烧窑的地方就是新闻发布会,就是说书场,就是戏院,所以集中了那么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陈早集自然形成</b></p><p class="ql-block"> 那些集中在窑棚子里的人,喝茶的、拉呱的、干活的,折腾大半夜,肚子饿了,也想吃东西。有些拉闲呱的人本可以忍一忍回家,可是看见人家烧窑的师傅、伙计吃东西,又是油条,又是馄饨,热气腾腾的粥,忍不住也想吃点东西,见什么都想吃。凡是这里的常客,一般都怀里揣着几个铜板,这时候就弄点东西充饥,算是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最初,那些做咸糊粥的、卖豆腐脑的、炸油条的、卖包子的、打烧饼的,都是散户,并不在集中在一起。他们做好食品之后,拿到烧窑的棚子那边推销。后来这样的窑多了,送不过来,做熟食的商户们就联合起来,在附近建立了一个夜间开放的市场,等大家来吃。凌晨两三点钟,各种食品挑子都来了,人到这里,想吃什么有什么,热气腾腾,新鲜好吃,很快就发达起来了。 </p><p class="ql-block"> 看见人家都买,自己身上也有几个零钱,忍不住就想吃点。于是乎,一个由手工业工人组成的消费队伍就促成了这种特别的消费方式——早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当年朱陈早集的名吃</b></p><p class="ql-block"> 早集经销的主要是食品,后来增加了蔬菜。很多当地的名牌食品,就是在早集上成名的。像老彭家的糁,孙玉环、周英泉的白粥,孙玉耀土窑制作的烧饼,岳家豆腐脑,孙兆鼎父亲的豆腐,都是很响亮的牌子。即使平常的日子,如果你待客用的食品来自这些人家,客人会觉得脸上有光,主人也以此为荣。后来集市上增加了蔬菜,主要是赶集的人捎带一点回家用。农村里,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菜园上没有出产,就得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集的兴旺还依赖丰富的商品。出门卖碗、卖砂壶的,换来的并不都是现金。农民手头的现金一般不多,往往喜欢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你要现钱,他们可能没有,如果用粮食换,他们就舍得,也方便。那时出去卖碗卖砂壶的人,回来时不是揣了一口袋银两或铜钱,而是推回一车子粮食、海货、山货什么的。这些东西,自己用不了,就要拿到集市上出售。粮食主要是小麦、高粱、大豆和花生米饼——也叫果子饼。他们将这些东西弄到集市上,酒店的来收购高粱,油坊的来收大豆,加工面点的就来收购小麦,花生米饼用途很广,可以做菜吃,可以喂牛喂猪,也可以作肥料种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陈早集的人员构成</b></p><p class="ql-block"> 当年来朱陈古镇做生意的人特别多,制陶、采煤矿的工人师傅亦很多。这些商人、工人师傅有的是夜间才歇工,有的是凌晨才收工,有的则是凌晨上工。此外,学童上早课,还有赌钱的。加上孝子们夜间伺候年老的父母,乳母哺育幼小的孩子。周围村庄,像湖西崖、崔庄、朱张桥等村里,各种作坊的工人师傅也慕名而来。于是,一些商家们便瞅准了这一商机,店铺早早开业,摊贩早早摆摊,慢慢的四里八乡的农民也来赶早卖蔬菜。朱陈早集就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规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陈早集的情景</b></p><p class="ql-block"> 凌晨已过,万籁俱静,人们酣睡到三更,街上便有摊贩扯着嗓门叫卖,“糁好了,头锅的糁!”“包子,热包子!”这一声声响亮的吆喝声预示着朱陈早集开市了,只需吆喝几嗓子,便划破了朱陈寂静的夜空,唤醒了沉睡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家中、矿场、窑厂等处走出,这时繁星当空,街上几点摇曳的灯光已经在夜幕中闪烁。若在冬天,地摊旁侧燃着一堆堆篝火,作为取暖、看秤、点钱之用,早集便拉开了序幕。糁锅、粥锅、汤锅旁边或站着或蹲着的人们喝着糁、粥、汤,咀嚼着香脆的油条、烧饼,或吃着热乎乎的包子、粽子,津津有味。整条街很快便热闹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时,拎着菜篮子的主妇或男当家便纷纷来到集市上采购,早集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物,有熟食、蛋、禽、鱼、肉、蔬菜和粮食等,也有日常生活必需品。早集上热气腾腾,没有一般集市的大声喧哗、粗声叫卖、飞尘扬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朱陈早集变更的地点</b></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朱陈的早集设在朱陈村中心南北大街北段,北起供销社门口,南至石虎子路口,全长200多米,两旁店铺林立。文革时期及其后,早集迁至村南头,近邻朱陈煤矿。1996年朱陈四村建设了“朱陈宝泉综合农贸市场”,此处交通更加便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朱陈早集——诚信公道</b></p><p class="ql-block"> 朱陈早集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诚信公道。虽然早集是在光线不好的凌晨进行交易,但那时的人古风犹在,没有欺行霸市的,也没有缺斤短两的。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可是早集却能持续几十年,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东西是按个数计量的,比如粥论碗,油条论根,烧饼一排多少个,很容易数清。就连花生米饼、豆饼之类,也是论个的,不必上称称。其次,就是买卖双方彼此都认识,少斤缺两,让人识破,邻居关系将来难以相处。第三,就是古风,这里的人爱面子,讲究传统,受孔孟之道影响很深,鄙薄欺骗行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朱陈早集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 朱陈早集有开市早、时间短、规模小等特点,属“短、平、快”类型。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也不管几易其址,朱陈早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延续了下来。1986年3月朱陈虽然开设了“二、七集”和春秋会,也很兴盛,但是较之早集仍逊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朱陈早集是当地工商繁荣的产物和象征,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和依托。对于老一代人而言,它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一个集,而是一种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朱陈早集有特点,起早贪黑来吃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亮以后就结束,吃饱喝足脸灿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干部想把实事办,周围百姓齐来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现当年热闹景,为民造福应点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考资料《朱陈》 王兆军 著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资料由高瑞海提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鹏程 整理 2022.05.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后记:朱陈新集市,位置优越,周围人口众多,朱陈东社区想充分利用现有朱陈名吃,像陈胜涛的豆腐,张连信的锅饼,周连忠的猪头肉,周锦田、黄洪祥、周士勋的精肉包子,周耀都的炒花生米,周福田的驴肉,孙玉祥、孙玉永的狗肉等,重新打造一处像当年朱陈早集一样辉煌的新市场,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同时,欢迎各方有志之士来此投资兴业,共同发家致富!)</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