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21)共青岛之缘

倪重镇

<h3> <br> 在洪都这块土地上,老一代洪都人都知道曾经有过“长江航空技术学校”,大家习惯叫技校,后来学校改为厂,再后与洪都合并为一了。而技校有个共青岛,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br> 技校里面南面有一个池塘,池塘不大,中间有一小块高地,就像一个小岛,池塘有好多野生鱼,春天里,会有好多好多青蛙和蝌蚪,夏天更是生机勃勃,因为池塘在校园里,外人是进不去的,而且远离生活区,池塘得以休生养息。如果池塘在外面,这里的鱼恐怕都会被钓光了。这小岛,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很光鲜的名字“共青岛”。<br> 平时池塘鲜有小男孩的“侵扰”,但也有例外。技校有部分员工家属就住在学校旁当年日本人留下的平房里,他们的孩子进校园是很方便的,有俏皮的男孩子便时不时溜到共青岛玩耍。<br> 60年代某个夏日的一天,一个爱画画的男孩又独自来到共青岛玩耍,这个充满乐趣的乐园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正寻寻觅觅,陡然有人和蔼的问他:小朋友,在干啥啊?你是谁家孩子啊?男孩认识他,是技校的领导那青峰书记,回答了问题后,那青峰叮嘱他注意安全,便离开了。这一瞬间的交集,从此就深深印在这男孩的记忆中。<br>  男孩没想到,这共青岛竟和他有不解之缘!几十年后,共青岛这块土地成了他的公司所在地。他也没想到,那青峰对他父亲乃至他的人生轨迹都产生了的影响。几十年后,已经是公司老总的他专门去看望了已经退休的那青峰,两代人再叙往事。<br> 那男孩的父亲是被那青峰慧眼识珠,提拔为技校干部(这是男孩长大后才知道的)。男孩的童年就在这校园、在“共青岛”旁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成长,1970年,他幸运的随洪都中学70、71届初中毕业生一起被招进洪都,成了一名工人。<br> 这男孩就是齐晓峰。<br> 我和齐晓峰的相识缘于共同的爱好:绘画。<br> 70年代末期,我进了洪都,加入了工会业余美术组,在这里结识了齐晓峰,而他那时在美术创作上已经是老资格了,经常参加南昌美协举办的创作活动,多次参加省市美展。看到他的画,充满唯美气息,很是佩服。 <br>  那时工厂是政治挂帅,美术创作也是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所以美术活动很多,我们经常有机会在美术组的活动中见面、交流,有时一起出去写生。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工厂更重视知识分子、管理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年轻人纷纷参加各类文化、技术的学习。我知道齐晓峰参加了洪都为培养管理人员的开办的“企业管理班”,当时觉得有些不解,学这些与画画无关的东西干什么。<br>  毕业不久他当工会主席了。参加美术组活动的时间也少了,渐渐与他很少见面了。<br> 光阴荏苒,倏忽20多年过去,2006年,我工作的摩托车集团破产了,对于我来说,没有了束缚,成了自由身。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去画画、去参加社会上的一些美术交流活动了。<br> 有一次应约去他经营的公司,一个小院(就在原来共青岛的位置,这是后来他告诉我的),走进一看:原来别有洞天啊!<br>  进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小小的池塘一座小小的拱桥,小桥那头一爿木屋,木屋是员工食堂,池塘里开满荷花。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花甚至菜,有枣树、柚子树、橘子树、迎春花、凌霄……<br> 一栋平房,一丛丛迎春花像瀑布一样从屋顶垂下来,屋顶上种满了应时蔬菜,竟然还有一棵大树穿屋顶而巍然屹立!紧靠屋前是一条长长的窄窄的用地砖砌成的水槽,里面种了各类品种的荷花。整个平房就掩映在郁郁葱葱之间。不愧是画家,把他的公司规划得像公园一样。<br>  中间会议室就是他主要活动场所,一张大桌子,办公、开会、接待、画画都在这里,他说,他现在想在自己一直热爱并且没放弃的画画上多投入一点精力,我们一起玩吧!<br>  从那次起,我们又经常一起参加各类美术活动,我几乎天天泡在他的工作室画画、交友,以曾经的“共青岛”上他的公司为平台,一“玩”就是10多年。<br> 相识几十年,这10多年才真正成为挚友,才知道,他如何从爱画画的男孩到熟练的工人然后成为年轻的中层干部再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洪都装潢公司老总兼画家的人生之路,才知道他与共青岛和技校之间的不解之缘。<br> 他是善于动脑筋的人,干什么都喜欢琢磨而后掌握它的规律,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从玩耍、到生活、到工作到画画,方方面面都是这样。他说过许多小时侯玩耍的趣事,他玩什么都很“厉害”,体现在平时一些生活、娱乐、工作中,他干一行精一行,比如钓鱼、比如养花、比如种菜甚至酿酒、养蜂……似乎什么都懂,本职工作更是不在话下。<br> 当年我对他为什么去上“企业管理班”不解,其实他是看清了企业发展的趋势,先行一步,顺势而为。<br> 几年后,他成为 车间工会主席,后来成了车间主任,再后来,装潢公司需要懂美术的领导,顺理成章,他是最佳人选,成为公司经理。洪都改制,装潢公司被“剥离”,脱离了洪都,作为补偿,洪都将一块地借给他的公司使用,而这块地恰恰就是当年的共青岛!<br> 共青岛早已经填平,盖了两栋平房,当时也是杂草丛生、破旧不堪!这些对他擅长建筑装潢的专家来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他把这块地方打造得如花园一般。经过他这些年来的经营,他的公司的业务也进入了稳定的状态。他开始慢慢放松自己,“重操旧业”。<br> 自从他“重操旧业”后,这里似乎成了“美术沙龙”,来玩的画友:民间的、专业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络绎不绝。他也真正地投入到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事情中。喜欢不断追求的他又买了两台烧制瓷器釉上彩的电炉,开始画瓷板画,那段时间,我和他经常往返于景德镇,也因此有了更多朋友的光顾,他免费为来这里的朋友提供技术、画瓷板画的工具材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自己有经济条件,也希望这样为朋友提供方便,一起进行共同的艺术追求。<br> 我也常常把我的同学朋友介绍到他这里来玩,有一次,谈及技校往事,我说那青峰的儿子那军和我是同学、好友,他要我邀请那军到这里来看看,于是就在这当年的共青岛旧地,他与那军相见了,一起回忆了技校往事,说起当初那次在共青岛与技那青峰的邂逅,以及动乱年代他亲眼目睹的许许多多事件……<br>  技校、洪都、共青岛、那青峰、装潢公司、美术交流都仿佛穿越时空在这方小院交集,就在当年的共青岛旧址上。其实人生往往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偶然或者必然的巧合交集而成,有的看似无关联的事件或者人其实又有必然因果关系。<br>  往事如烟,一逝而过,冥冥中苍天似乎安排好了,他又回到这童年梦想的起始之地,还是共青岛这块宝地,童年的梦想到如今他的公司、他热爱的艺术追求都在这里汇合!<br> 他不无自豪的说:从15岁进洪都到现在50多年了,一直劳作在洪都厂区里的并且至今仍在继续工作的,恐怕除了我再找不到第二个了!<br>  确实!而且,从那个爱画画的少年成为企业家、艺术家双重身份的人,几十年后依然回到了当初那块他儿时常常徘徊的宝地“共青岛”,真是难得奇缘!<br> 他的工作室被荷花拥簇,绿树掩映着,小桥、水塘、木屋,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当然,如今只有他知道:这块地方曾经叫:共青岛。<br> 2021年9月26日定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