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性之伟大在于母性,而母性的心胸比山高、比海深。她是一首完美的诗,一曲美妙的歌。</p><p class="ql-block"> 母亲已经离世16年了。那时,我在万里之遥的比勒陀利亚工作。接到姐姐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告知母亲病危,我立即请假回家。从约翰内斯堡飞到香港,从香港转机到福州,再转乘汽车到县城,马不停蹄在路上耗了30多小时,终没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我终身的痛。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只好在心中祈愿母亲在天之灵安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享年93岁。她的一生充满曲折和传奇,善良与刚毅。春节回到老家,望着母亲遗像上和蔼可亲的微笑,往事历历浮上心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生在闽北一个叫凤都的美丽小镇叶姓人家。外公是镇上的牧师,兼营着一家烟叶小店。外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他的主做羔羊,母亲作为大女儿,从记事起就在烟叶店帮忙。我的两个舅舅从小就被送到福州史道伯教会学校学习ABC去了。家里店里店外母亲全得忙活,有时干活的时候背上还背着小妹妹(我的小姨)。母亲手脚利索,但从小性格倔强,常与外婆顶嘴,不讨外婆喜欢。外婆又重男轻女,男孩全在城里上洋学堂,女孩却只有干活的命。外婆说过,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读了书也没用。</p><p class="ql-block"> 离凤都十几里地的山窝窝里有个小村庄叫墓兜。村庄只有3、5户人家,都姓应。村里有一对夫妇,临近四十尚没有孩子。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妇俩常为此发愁。老家有一说法,去寻找一个孩子“搭子桥”,意思就是去抱养一个孩子,可以带来自己怀孕的机会。一日,夫妇到烟叶店卖烟叶。与外婆聊起此事,外婆指着正在干活的母亲说,你看这闺女怎么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应家三番五次去找外公外婆游说。这应家也信教,看在都是主的儿子份上,外公起了怜悯之心就答应了。就这样,八岁的母亲眼泪汪汪地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从镇里来到山沟沟给人做了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搭子桥”真的管用,我应姓的外公外婆连生了两个儿子。可怜母亲在应家养猪、打柴、干家务外带带弟弟。白得了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应姓外公外婆喜上眉梢,逢人便夸母亲是个懂事的好闺女。转眼间,两个舅舅都长大成人了。墓兜这地方是我党闽浙赣游击队的活动区域。应姓大舅舅18岁那年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大弟离家后,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1948年,大舅舅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外公经受如此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那时起,母亲的信仰发生了变化,她改信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认定了从善改变世界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照顾外婆和小弟弟,直到24岁才出嫁。旧时姑娘16、7岁就出嫁了,24岁用现代的话来说算是“齐天大圣”了。婆家日子清贫,靠丈夫在外当挑夫谋生。家里小叔子小姑子年纪尚小,日子过了上顿没下顿。母亲认命,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安排。天有不测之云,人有旦夕祸福。母亲的出嫁后不到半年,丈夫在去挑运的路上遭遇土匪丧生。噩耗传来,母亲痛不欲生。狠心的婆婆还骂母亲是“扫帚星”、“克夫命”。重压之下,哭的撕心裂肺的她跑到山崖边,准备了却余生。她站在崖边,眼一闭,心一横,义无反顾地往下一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天怜悯,母亲命不该绝。崖下一颗大树挡住了母亲的身体,她从树上滑落在山崖下小路旁,昏死了过去。恰好小路上走过来一个年轻人。那是一个走村串巷的银匠。年轻人见路边躺着一个人,忙扔下背上背的箱子,跑过去将母亲扶起。母亲在年轻人的呼唤声中醒过来。她睁开眼,呼唤道,“天哪,为什么连个死的机会都不给!”年轻人问明缘由,将母亲背回村里。看到四壁通风的破屋和一家老小,年轻人默默地留下了卖首饰的钱,对母亲说,“天无绝人之路,大妹子,坚强地活下去吧!”</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轻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家祖辈原是雍实人家。曾祖做过大清翰林院编修,家门口旗杆、上马石、黑漆描金匾额一应俱全。祖父爱好舞文弄墨,与县城林姓财主是同窗挚友。这林家,富甲一方,县里光房产店铺就有半条街,有“林半县”之称。林财主育有一女。是年中秋,祖父与林财主在花园观花赏月、饮酒作赋之后,林财主乘着酒兴,就将女儿与我父亲订了娃娃亲。我父亲十三岁那年,一场大火烧掉了祖父在县城的店铺。经此打击,祖父一病不起。此后因为看病耗尽了家里的钱财。</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祖父与世长辞。从此,十六岁的父亲稚嫩的肩膀要挑起养家的重担。他投奔开银号的姑爷爷当了首饰学徒。祖父去世后不久,林财主也离世。父亲二十岁那年,林小姐秉承母命,嫁给了父亲。这林小姐从小养尊处优,蜜罐里泡大,嫁过来之后,那能适应粗茶淡饭的日子。过门不到三个月,就离家出走,从此渺无音讯。撇下父亲孑然一身,与孤灯为伴。</p><p class="ql-block"> 父亲自从遇见母亲之后,为母亲的身世所感动。加之妻子已离去多年,经与岳母商议之后,决定再娶。就这样,母亲进了家门。父亲比母亲大12岁,再婚之后夫妻恩爱有加,育有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难能可贵的是,母亲以其宽广的胸怀,认下了林家的妈,也就是我们的第三个外婆。1949年底,林家大儿子因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被政府处以极刑。留下一个8岁的儿子。父亲和母亲接纳了这个孤儿(我的大表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清苦,又添上一张吃饭的嘴巴,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父母要承担比经济负担更大的压力。一些激进的基层干部批评父母没有阶级立场,收养被镇压的地主儿子。我母亲大义凛然地站出来说,“小孩是无辜的!我一个贫农的女儿、革命烈士的姐姐,行的正,站的直。这孩子随我姓应了!”大表哥就这样,顶这母亲的光环,顺利地上完了中小学,考上了中专,娶妻生子,生活圆满。每当大表哥提及至此,感激的眼泪就夺眶而出,“没有我的姑姑,就没有我家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母亲打小离开生父生母,对叶家感情比较复杂。 尤其是对胞妹(我小姨)感情复杂。小姨自小深得父母疼爱,后来又风风光光地嫁给一个地主。解放后,地主成了专政对象,小姨家的日子一落千丈,亲戚之间也不再走动了。一直到1978年末,外婆病重弥留之际,老姐俩才重新见面,两人在老母床前抱头痛哭。</p><p class="ql-block"> 自此,姐妹之间没了间隙,手足之情得以恢复。应家外婆因是烈属,解放后享受政府优抚,小舅舅由政府安排工作当了干部,小两口把外婆接到县城颐养天年。母亲感念养育之恩,经常回家照看。林家外婆,因为成份高,文革开始后大人间就没法走动。但母亲还常嘱托我们姐弟俩去看望她老人家。1968年林家外婆去世,母亲望着早些年外婆送来的衣物、旧唱片等,睹物思人,晞嘘不已。她常对我们说,不能尽孝,是人生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知书达理;她的人生道路曲折,但始终秉行以善为首。她的胸怀是如此广阔,人品是那么高尚。母亲,我们会将您的精神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爱你们,我的母亲和外婆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原载于2018年《金陵英语》,本次发表已做重新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