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冰城雪松

<h1> 5月14日,游完广胜寺和水神庙,我们乘车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该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h1> <h1> 景区的正门为槐树根雕造型,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h1> <h1> 走过大门,迎面影壁上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两旁“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寓意追本溯源不忘祖、饮水思源不忘本。</h1> <h1> 继续前行,有三组雕塑。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山西人分散到十八个省五百个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这三组雕塑的内容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听取大臣关于移民的进谏;移民在迁徙地安家落户;暮年的移民向孙儿讲述移民的往事。</h1> <h1> 继续前行,有一座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牌坊,它的正面匾额与背面匾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h1> <h1> 来到第一代大槐树遗址。第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在第一代大槐树的生长地上修建的碑亭。</h1> <h1> 这就是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第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h1> <h1> 在古槐树附近有座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h1> <h1> 石经幢附近有棵千年槐根,距今约千年左右。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古槐根。</h1> <h1> 继续前行,有座“苏三卸枷”雕塑。当年苏三起解时,正值阴历六月,天气炎热,她身带重枷,行走艰难。幸好解差崇公道是个心地善良的老者,他带着苏三来到大槐树下歇脚,给苏三卸去刑枷乘凉。</h1> <h1> 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新塑的这棵一代大槐树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拉手才能合抱。</h1> <h1> 来到新修的广济寺。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复建的广济寺有青砖照壁、天王殿、放生池、观音石像、大雄宝殿、地藏殿、四方三圣殿等建筑。</h1> <h1> 在地藏殿前我俩看到一只孔雀,它并不怕人,悠闲地走来走去。</h1> <h1> 来到献殿,这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h1> <h1> 走过可容纳万人的祭祀广场,来到祭祖堂。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游客可以从姓氏牌位上找到自已的姓,然后再在祖先牌位前祭奠。</h1> <h1>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h1> <h1> 祭祖堂附近有思源潭,在潭旁有一棵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植的树。2011年清明节祭祖大典,邀请宋楚瑜先生出席参拜并在景区内植树。如今这棵树地已经成为景区内一个著名的景点,也成为两岸期待统一的见证。</h1> <h1> 最后我们来到园内的民俗村参观。走过牌楼,首先看到的是洪崖古洞。洪桐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修此“洪崖古洞”,游客可进洞参观游览。民俗村中有仿古民居建筑、民国时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等展示。</h1> <h1> 游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我们乘车去参观苏三监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