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慈母慈恩寺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母亲节,给母亲买束花。昔日没有母亲节,给母亲建座寺。不分阶层,报恩母亲是人类共同的感情;穿越时空,感恩母亲是永恒的主题。扩展开去,感恩乃是人类最基本的德行。</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母亲节,人们用各种方式祝福母亲,感谢母恩。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那么,古代皇家子女是如何感谢母恩的呢?他们同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西安慈恩寺,因何而建、缘何得名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百善孝为先,报恩应从报恩父母开始。</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己卯,太宗文德皇后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12年后,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在春宫,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于是于六月庚辰,使中大夫守右庶子高季辅宣令说:“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在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隶。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鸟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皈依。宜令所司,于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当别度僧。仍令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根据此令,有司于是仔细普查京城各处形胜,并最后决定在宫城南晋昌里面对曲江池的“净觉故伽蓝”旧址营建新寺。</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祗树给孤独园之略)”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p><p class="ql-block">翻经院</p> <p class="ql-block">至当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戊申,太子治又下令说:大慈恩寺工程“渐向毕功,轮奂将成”,但僧徒尚缺,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随后,太子治复令玄奘法师自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翻经院继续从事佛典翻译,充上座,纲维寺任。</p><p class="ql-block">此后不数天,太子治再在仗卫的扈従、百僚的陪同下到大慈恩寺礼佛,会见五十大德,讲述其造寺之原由,不禁呜噎酸感,史称其“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侍臣及僧共睹此景,无不为之哽泣。会罢大德,太子遂登东阁,宣布大赦令等。继而巡历廊宇,至玄奘法师房,亲制五言诗一首帖于户,其诗谓: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辉。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p><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云阁、蝉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大雄宝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等。</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远眺西安城</p> <p class="ql-block">皇太子或皇上为报恩母德兴建寺院,可往上追溯。济南千佛山的千佛寺就是隋文帝杨坚为其母亲修建。</p><p class="ql-block">隋文帝的母亲是济南历城人,素来对佛家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杨坚不仅仅是恢复佛教那么简单,更是他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千佛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从开皇七年到开皇十五年间,历时八年,虔诚的佛教徒和一群能工巧匠完成了镌刻佛像的工作,现存有9窟130余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在千佛山的洞外石窟上,这些佛像就像星星一样错落有致地镶嵌其中,神态各异,表情安然自若,有着一份佛家的威严。乾隆皇帝南巡时,参观此地后,留下了“初无五丁斧,石佛谁所镂”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修建寺院,镌刻佛像,报恩母德的比较多,为父亲歌功颂德的相对少一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个宾阳洞,别称宾阳三洞</p><p class="ql-block">洞名寓意“迎接出生的太阳”,开凿者北魏宣武帝,是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p><p class="ql-block">工程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2366人。后因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洞仅完成了中洞。</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龙门石窟”有个“宾阳南洞”,开凿者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在北魏基础上续凿而成。主佛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p><p class="ql-block">南京的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p><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大殿俗称硕妃殿,其中供奉有硕妃的碑位,每年由礼部按时祭祀,除此之外终年封闭,不许人进入。</p> <p class="ql-block">皇家太子、皇上建寺院刻佛象,既为报父母之恩、颂父母之德,也为宣扬皇恩浩荡,让天下百姓效仿之,感恩戴德,歌功颂德。建了寺院,有了像样的佛教场所,利于信教群众聚会以行法事,通过拜佛传教以教化百姓,巩固皇权,报答皇恩。</p> <p class="ql-block">修建寺院者,非富即贵,帝皇之家可以举全国之力,而一般达官贵人只能在给寺院捐赠的同时,达成一点自己的孝心。</p><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遗址的北侧的角落里,有一处无碑墓葬,山墙上刻着“徐夫人桂馨之墓”的字样。墓葬东侧有几处奇怪的摩崖石刻镌刻,题字多书于民国初年,内容多为“仪行是式”“姝女之行”之类对女性德行修养的赞美之词。这是清初刑部尚书艾元的后代艾紫东和徐桂馨育的儿子艾邵荃所为。因为其母徐夫人生前信奉佛教,他便在“未经劝募”的情况下,独力出资重修开元寺,并在此处为母亲设立了墓葬,以告母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人间恩情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是皇恩亲恩,四川平武县报恩寺就全面地诠释了报恩。在这座寺庙内,几乎每一个建筑都蕴含有报恩的情结,都是在讲述报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讲要报皇恩,大悲殿讲要报父母恩,华严藏讲要报师恩,范公井讲要报朋友恩,报恩寺的碑铭感念社会恩。报恩寺好像是一座为报答他人恩情而专门修建的寺庙,使后人对恩情永不忘记,铭记在心,时思报答。</p> <p class="ql-block">从慈恩寺到报恩寺,从天子到百姓,感恩之心是人之常情。百善孝为先,感恩先从感父母养育之恩开始,推而广之,再感恩他人,感恩祖国。</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报恩之心一脉相承。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优良传统。今天,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仍然需要有“报恩”的意识和报恩的举动。从生育养育之恩到教育培育之恩,</p><p class="ql-block">从雪中送炭之恩到知遇提携之恩,从滴水之恩到救命之恩,从家庭亲人之恩到国家社会之恩,统统不能忘记。我们应该感父母恩,感老师恩,感邻里恩;应该感党恩,感国家恩,感时代恩!知恩图报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拥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也就会拥有一生的快乐幸福。</p> <p class="ql-block">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底线,忘恩负义是做人的红线,恩将仇报是做人的高压线。您守住了底线,也没有逾越红线、触碰高压线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