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人多会回忆,也会想家。想家,第一个当然是想母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结。正值零点,今年的母亲节来临,自然也思念起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大别山深处,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养育着七个儿女,一个一个拉扯大,其艰辛可想而知。父亲是大队书记,当了三十来年。几百口人的大队,范围却有几十平方公里,人烟虽稀少但很分散,单门独户的人家多,散落在河边、地旁、山谷中、甚至山脊上,那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因为没有修公路,只能靠两只脚来丈量每一寸土地,到每一户人家。父亲早出晚归,去解决社员困难,调解家庭矛盾,处理邻里纠纷,传达上级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大部分时间是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在社员家停留。家里的事情,父亲能分配的时间也就少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家务的操持者。家里所有的家务都落到母亲身上,洗衣、做饭、种菜、喂猪养鸡,一天到晚就像个永动力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在生产队,母亲还是主要劳力,插秧、锄草、施肥、收割、晾晒都是一样不落,论出力可不比男社员差,仍按女社员记工分。那个年代,一个家庭所得的工分,是分粮的依据,也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年终分红。为了一家人的口粮,为了能交我们上学的书本费,为了让我们偶尔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母亲承担男人一样强度的劳作。哥哥姐姐们先后长大,才分担了一部分家务,也加入了挣工分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多言,却很明事理。与人交往,话很少,不似大多数农村妇女的张家长、李家短。在家里,父亲发脾气的时候,在雷霆之下,母亲总是默默忍受,从不回嘴争吵,让父亲的气怒慢慢烟消云散。和农村大多数家庭相比,我们没有经受父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做到这点的确不容易,不是圣人,堪比圣人。母亲的明事理也是一方有口皆碑的,从不袒护自家的孩子,遇到小孩吵嘴打架、争东西之类的事,总是把自家的孩子叫回家教育一翻。另外,总是要求我们三兄弟要好好读书,读书可以不用做家务。</p> <p class="ql-block"> 母亲没上过一天学,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算账却不输别人。几斤几两、几毛几分的账算的是又快又准。自我上小学学会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见识了不少次,和我算的一模一样。打心底佩服,也暗自惊奇,原来人的一些能力是被逼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爱吃鸡、不爱吃肉、不爱吃鱼,甚至不吃鸡蛋。这些不爱吃的,都是当时农村稀缺的东西。食物本就匮乏,鸡鱼肉更是鲜见。不是人懒惰,是没有粮食去饲养家禽家畜。这些稀缺的东西一是招待家里来人,然后是给父亲和孩子们吃,母鸡下的蛋要拿到代销店换油盐肥皂,还有我们要用的笔和本子。每当偶有这些东西夹到母亲碗里,母亲说天生不吃这些,又转移到其他人碗里。因为从小到大就没吃过,当然是天生就不吃。直到后来生活条件改善后,物质渐渐丰富了,母亲也还是很少吃,因为多年习惯已形成。记得母亲到合肥我们一起吃饭时,在我们共同的“欺骗”下,母亲第一次吃了羊肉、喝了鸡汤。大抵是因为压根不知道羊肉和鸡汤是什么味道,所以也没吃出来异样。我中学开始住校,周一去学校时要带足一个星期的米和菜。每个星期六放学回家,时常有惊喜,家里做的好吃的,特色的、有营养的都会给我留一份,比如春天的水菊粑、立夏的甜粑、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糍粑……这些都是一年只有一次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我临行前晚母亲的等待和早晨送行的目光。我在县城读高中,在京城上大学,在省城工作,每一次回家,每一次辞行,母亲无数次地重复上演雷同的场景。得知我回家的确定日子,母亲总是提前让老大问好我到家的大致时间。在当天,母亲不会出门走亲戚,也不会到远一点的田地里干活,总是把事情安排在家门口,好在我到家的第一时间、第一个能看到我,那是母亲心中的期盼和默默等候。临行的头一天晚上,一般家里至亲都会来送我,于是乎主客聚一大桌,推杯换盏之后是谈心嘱咐,都搞得比较晚。平日里,劳累一天的母亲一般在十点之前肯定是要休息的。那晚,不管多累、不管多晚,母亲总是等到亲戚散尽,等我收拾好行李、洗漱完毕,一直坐在客厅里等候,为的是能在临行前和我说上几句话,母亲才能睡得安心。要吃好、要穿暧、要好好学习、要努力工作、要搞好夫妻关系……在冬日,直到炭火燃烬、寒气袭人;在夏夜,直到月渐西移、露水暗降。早晨吃过早饭,要出发了,母亲总是在送行人群的最后,那是不愿让我看到她眼中的感伤。前行一段,当我回头时,母亲又挤到人群的最前面,呆呆地伫立着,目光一直不离开我前行的方向,直到我消逝在她的视线里。久久地,久久地,才惘然若失地慢慢转身回头。后来听说,每次我离开家的那一天,母亲总是落寞寡欢,不思茶饭。母亲等待的场景、送行的目光和身影,将追随充斥我生命的全部里程,定格为一帧帧永恒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在我的心中、我的梦里,她时常出现,形象言行都与以前别无二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待”,如今只能让我们这一代活好,让下一代过的更好,聊以告慰母亲无言的爱。自古以来,写母爱的文字不胜枚举。我尤推崇游子孟郊的一首《游子吟》——</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 逐字重温,游子之情,血涌胸腔,泪湿眼眶。</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苍白无力的文字献给母亲节,献给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