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是妈妈92周岁寿辰。妈妈90岁寿辰时为妈妈献上了这份生日礼物,那时想着往后每年增补新的内容在妈妈生日之际送给她。这篇文中记载了我所知道的妈妈92岁前的点点滴滴。</p><p><br></p><p> 妈妈90岁寿辰时恰逢母亲节,为赶在妈妈寿辰之际能够送上这份精神礼物,4月中旬便着手在浩瀚的照片海洋中挑选妈妈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值其寿辰前两天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加班加点做这件事情。</p><p><br></p><p> 小时候,常听妈妈说男女平等,并且不喜欢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以致家中女孩起名都遵循一个原则:非女性化(即中性)姓名,即不容易根据姓名辨识性别。据妈妈说,为我起名时,爸爸不同意妈妈的观点,最后因爷爷赞同,才算搞定。可是家中男孩的姓名却具典型的性别特征。哈哈,还是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封建意识淡漠了一些。也许受妈妈的影响,我完全抛弃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赞成男女平等。爸爸90岁寿辰时,曾根据照片撰写了一篇回顾爸爸往事的微文,主要想帮助爸爸拾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没想到对网络微文不太感兴趣的爸爸,却认认真真地看完了那篇见证他生活写照、图文并茂的微文,也没想到回顾爸爸的微文发布后,阅读次数会以万计。当时就想,待妈妈90岁寿辰,必须献给妈妈一份同样的生日礼物^_^。</p><p><br></p><p> 妈妈和爸爸从读大学到读研究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之后又在同一个教研室或研究室工作,所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基本一致。这篇由照片引文的回顾文章,挑选出对于妈妈和我们具有特殊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照片,按时间排序,使妈妈能够重温开心的往事。我想:回忆变老过程中快乐的往事,应该是一种幸福。</p><p><br></p><p> 1950年,妈妈18岁。从福建幼儿师范学校被推送至福建师范学院,与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第一批录取的高考生一同成为一名大学生。当时中国草根阶层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还非常浓厚,能读书的女性很少,能上大学的女性估计是凤毛麟角。有时想想,我的外婆真是一位开明的女性,她有几个男孩,居然同意妈妈出来读书。外婆没有上过学,直到70岁,为了解闷,想看小人书,才开始通过图文并茂的小画书认字,妈妈是她的老师,后来外婆看小人书,见到不认识的字来问妈妈时,妈妈也需查字典才能回复,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我没有听到过外婆教育人,但她的自学精神对于后辈好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60岁后自学五笔字型,用电脑录入文档。70岁开始自学游泳;外婆的孙辈自学吹拉弹唱,效果比“一般”朝上;妈妈的孙辈则自己学习绘画、做手工艺品等,常有一番创意。当然,兴趣是使然。</p> <div><br></div><div><br></div> 1953年,妈妈21岁,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年,与爸爸确定恋爱关系,并与爸爸一同从福建师范学院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div><br></div><div><br></div> 1955年,妈妈23岁。妈妈和爸爸在中国人民大学上课的教学楼前留影。 <div><br></div><div><br></div> 1956年,妈妈24岁。因北京师范大学邀请了一位苏联专家,爸爸和妈妈以及另外两位同学被挑选至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2年。期间,爸爸与妈妈喜结良缘。听妈妈说,结婚仪式是:买件新衣服,拍了这张照片,请同学们一起吃茶点。 <div><br></div><div><br></div> 1958年,妈妈26岁。爸爸和妈妈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进修学习,在安徽师范大学开启了人生的工作旅程。照片中,不少俊男靓女成为我脑海中至今未曾忘记的叔叔阿姨。 <div><br></div><div><br></div> 1960年,妈妈28岁。这是她与孩子在位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地理园内合影。 <div><br></div><div><br></div> 1961年,妈妈29岁。有了两个小宝贝,凑成了一个“好”字^_^。 <div><br></div><div><br></div> 1973年,妈妈41岁。这是我身边能找到的全家下放农村时唯一留存的照片。由于到外地读书三年,在南方住所每年有1~2个月非常潮湿,封存在家中的相册因此几乎全部霉坏,这张照片因为比较珍贵,没舍得扔,好在妈妈的容貌还清晰可见。照片的背景是我们在农村时住的土坯草顶房,还有爸爸在房前种植的一棵蟠桃树(这棵树每年会结硕非常甜的果实饱我们的口福),权当记忆中的留念。 <div><br></div><div><br></div> 1979年,妈妈47岁。妈妈和爸爸结束了下放在农村的生活后,返回到学校工作。由于授课专业与他们原先学习的专业存在不小差距(由原先的理科转行到工科),所以人虽到中年,还在非常勤奋地学习专业知识。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夏天家中没有风扇,但需要绘制教学用的图纸,绘图时无法手摇蒲扇凉爽,暑期,就在这个居室的厨房门口(也是家门口,因南北通风比房间内凉快),常见妈妈用两张凳子架起竹床板当绘图桌,坐在小板凳上绘制教学挂图。 <div><br></div><div><br></div> 1982年,妈妈50岁。爸爸妈妈调回南方老家工作。这是妈妈与南洋回榕探亲的表舅及其亲戚们合影。记得小时候这位表舅寄给我们一桶钙片,我们偷偷将其当成糖片吃,味道美极了^-^。刚上大学时,他还寄给我们当时在中国不多见的计算器。 <div><br></div><div><br></div> 1986年,妈妈54岁。无论在哪儿安家,书貌似我们家最值钱也是最普通的财产。 <div><br></div><div><br></div> 1987年,妈妈55岁。当年妈妈是福建省旅游学会的理事,这是与理事们在福州鼓山留影。 <div><br></div><div><br></div> 1989年,妈妈57岁。妈妈参加中国旅游协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之余游览时拍摄的照片。 <p><br></p><p><br></p><p><br></p><p> 1990年,妈妈58岁。妈妈是位能工巧匠,照片中孙辈身着的小时装都是她利用家中做衣服剩余的碎布料自己设计和缝制的。愛逛商场的孙辈奶奶收到妈妈缝制的一堆衣服,赞不绝口,说拿到市场上肯定一下被抢光。我也觉得妈妈设计的小服装款式和做工都非常棒!</p><p><br></p><p> 记得在厦门游览时,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游客,看见这位身着红白相间超短小裙的小朋友,主动用一次成像的相机为其拍照。可惜没找着这张照片。最令我佩服的是:妈妈利用看似没啥用的资源设计并制作成这么好看的小服装,封其为草根阶层的高级时装设计师应该不过^-^。妈妈外出游览的衣服大部分由她自己设计和缝制。</p><p><br></p><p> 受妈妈的影响,我14岁便开始学习缝制衣服,记得当时是缝制婴儿的小包被和纱布小棉袄,之后照着服装裁剪书设计和缝制儿童和成人的衣服,直至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基本都是穿着自己设计和缝制的衣服。</p> <div><br></div><div><br></div> 1991年,妈妈59岁。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书、与妈妈年龄相仿的姨婆(外婆的表妹)回福建探亲时来看望外婆。听妈妈说,这位姨婆能够外出读书,与外婆疏通她家人的思想有关,姨婆一直心存感激,每次回福建都会看望外婆。 <div><br></div><div><br></div> 三个妈妈论资排队^_^。 <div><br></div><div><br></div> 1992年,妈妈60岁。去昆明开会期间小聚,游览了昆明的一些著名景点。在石林,这位不足四岁的小朋友跟着我们一同走了8公里的崎岖山路,导游说小朋友真棒! <div><br></div><div><br></div> 1993年,妈妈61岁。 <div><br></div><div><br></div> 1994年,妈妈62岁。 <div><br></div><div><br></div> 1995年,妈妈63岁。 <div><br></div><div><br></div> 1996年,妈妈64岁。 <div><br></div><div><br></div> 1997年,妈妈65岁。 <div><br></div><div><br></div> 1998年,妈妈66岁。在日本工作的学生来看望爸妈。 <div><br></div><div><br></div> 孙辈的爷爷从远方来榕一同过春节。 <div><br></div><div><br></div> 1999年,妈妈67岁。因课题需要撰写报告,妈妈开始学习电脑录入文字时(应该超过六十岁了),电脑还是DOS操作系统,没有Office软件,录入文字和表格远不像现在使用Word文档这么简单,她在家录入电子文档,遇到不会的问题(如何制作表格等),经常会去单位请教电脑打字员。这是好奇的同事拍下的一幕。 <div><br></div><div><br></div> 三舅带着他的孩子们看望外婆和爸妈相聚在家中。我们家下放农村时,生活在福建农村的三舅千里迢迢到安徽农村看望妈妈,带来了当时非常稀罕的古田特产白木耳。那时虽是孩童,但这个记忆蛮深。 <div><br></div><div><br></div> 2002年,妈妈70岁。 <div><br></div><div><br></div> 2003年,妈妈71岁。在上海小聚。 <div><br></div><div><br></div> 2004年,妈妈72岁。70岁时,妈妈通过看游泳书籍和教授游泳的光盘自学游泳,并且每天与爸爸一起去游泳池游泳健身,最后竟然能在游泳池内脚不沾地游1000米。他们每天坚持游泳健身若干年,直至游泳池规定不允许无家属陪同的70岁以上老人进游泳池才中断了这个健身项目。不得不佩服妈妈好学和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记得小时候全家去游泳池游泳,我都是跟着妈妈在浅水区域扑腾,不敢去深水区。<div><br></div><div> 这年,爸爸提议全家去福州附近的琅岐岛避暑,我们住在一个面朝大海背靠山的酒店,开心的是这个酒店有个游泳池,而且当时貌似只有我们一家入住,这样游泳池便成为我们包场的泳池了,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游。<br></div> <div><br></div><div><br></div> 2005年,妈妈73岁。这年,爸妈和95岁的外婆到上海小住。期间,带着外婆游览了陆家嘴,登上了当时上海最高楼“金茂大厦”,逛了世纪公园和豫园,还带着孙辈小不点一起去了上海动物园。另外,妈妈跟她的小棉袄一同看了哈尔滨在上海举办的冰雕展,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div><br></div><div><br></div> 三个妈妈在上海再次论资排队^-^。 <div><br></div><div><br></div> 外婆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喜欢见世面,在金茂大厦看见外国人,要求妈妈偷偷拍张她与外国人的合影(有点崇洋媚外^-^),在豫园看到金店,特地进去要拍张照片,她还体验了从未乘坐过的地铁交通。这次到上海小住,对于她而言,应该圆满了不少“第一次”,非常开心!妈妈说老家的乡亲都很喜欢听她讲述她的所见所闻,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95岁的老人杵着拐棍逛豫园,能从上午走到下午的估计为数不多。 <div><br></div><div><br></div> 上海小住结束,打道回府上车前留个影。这个小妹妹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姐姐^-^。 <div><br></div><div><br></div> 2006年,妈妈74岁。这一年爸妈再次到上海小住,游览了苏州和常州。<div><br></div><div> 游览苏州的寒山寺、留园、掘政园和周庄。其中,游览周庄那天是我的庆生日。<br></div> <div><br></div><div><br></div> 游览常州的恐龙园。这天是妈妈的生日。 <div><br></div><div><br></div> 适逢长风公园花展,带着爸妈在那儿留下了他们快乐的靓影。 <div><br></div><div><br></div> 研究旅游资源的妈妈,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游览的旅游景点。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完毕,顺道视察和体验了我的工作环境。 <div><br></div><div><br></div> 小区内的各项设施也体验一下,妈妈还感受了一次圆筒滑梯,真是老玩童^-^。 <div><br></div><div><br></div> 这次爸妈在上海小住50天,期间,共同度过了4个人的生日,非常难得的聚会! <div><br></div><div><br></div><div> 单位组织去三清山旅游,时年74岁的妈妈还真厉害,居然跟随年轻人一同登上了三清山,看上去还蛮轻松。</div> <div><br></div><div><br></div> 2007年,妈妈75岁。暑期回榕探亲,恰巧妈妈单位组织去白水洋,我们自费随同。白水洋真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山峦中竟然有可以冲浪的大片天然溪流,非常好玩!妈妈在这儿过了把漂流瘾。2006年,当时的副总理吴仪为这一奇观题词“奇特景观”。我们去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车在途中颠簸了4小时左右才到达。现在看到白水洋已有动车站了。 <div><br></div><div><br></div> 与晚辈一起搓麻将是爸爸妈妈最开心的娱乐活动之一。 <div><br></div><div><br></div><div> 妈妈75岁生日时,因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无法抽身回去,专门为妈妈录制了祝福她生日快乐的视频。</div> <div><br></div><div><br></div> 2008年,妈妈76岁。家庭聚会去了KTV,鼓动妈妈也唱一首。 <div><br></div><div><br></div> 三舅家祖孙三代来榕小聚。 <div><br></div><div><br></div> 2009年,妈妈77岁。大舅从老家来榕看望爸妈,正好是妈妈的生日。 <div><br></div><div><br></div> 妈妈单位团拜会上留影。当年正在修建的三坊七巷只有不多的行人,现在则天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div><br></div><div><br></div> 这架势配背景有点像摩登女郎^-^。 <div><br></div><div><br></div> 专心致志地帮助孙辈做手工艺品(去掉树叶上的皮),留下树叶的网纹,然后在上面绘画。 <div><br></div><div><br></div> 与初中同学小聚。 <div><br></div><div><br></div> 这年一次体检后被告知得了癌症,住院准备治疗时,医生说需要手术。如果当时按医生的意见做了手术,妈妈现在肯定无法有正常的生活质量。不知是体检有误,还是医生诊断有误,或是妈妈心态好,逃离医院后至今啥事没有。<div><br></div><div> 妈妈住院期间,还心系书的出版问题,没将自己当病人。</div> <div><br></div><div><br></div> 倾注十年心血撰写的书籍《中外旅游资源集锦赏析》终于印刷要出版了。这年正好是外婆百岁诞辰(外婆出生于1019年12月21日(农历11月初六))。妈妈写此书时,外婆陪伴了她多年,97岁时仙逝。妈妈将这本书献给外婆百岁诞辰纪念。 <div><br></div><div><br></div> 2010年,妈妈78岁。 <div><br></div><div><br></div> 欢迎来自上海的大学同学,在乌山小聚。 <div><br></div><div><br></div> 单位组织在厦门游览。 <div><br></div><div><br></div> 到上海小住。期间,游外滩,享美食,看望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同跟着苏联专家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的老同学。 <div><br></div><div><br></div>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三次到上海,参观世博园共11次,每次参观都是一整天。 <div><br></div><div><br></div> 2011年,妈妈79岁。远在海外的孙辈自制贺卡祝福妈妈生日快乐。这年爸妈再次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后的中国馆。妈妈还游览了平潭、西安、成都、重庆等旅游景点。 <div><br></div><div><br></div> 在西安,游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华清池,西安古城墙,乾陵、法门寺和秦始皇帝陵。 <div><br></div><div><br></div> 与姨婆全家小聚。在西安,我们小辈觉得住旅馆比较好,但妈妈期望住在姨婆家,这样我们一行五人给姨婆和姨公全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长辈们很久不见,相聚非常高兴。 <div><br></div><div><br></div> 在四川,逛成都的锦里小吃街,游览成都的杜蒲草堂,还有乐山大佛和九寨沟。 <div><br></div><div><br></div> 游览乐山大佛。 <div><br></div><div><br></div> 游览九寨沟和五彩池。五彩池是黄龙海拔最高的景点(海拔3576米),当时脑海中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觉得走起来有点累,以为是疲劳的原因,同行的小不点因高原反应比较强烈,由她爸爸陪同,没有随我们一起去五彩池。79岁的妈妈没有落伍,看到了五彩池的美丽景观。 <div><br></div><div><br></div> 从五彩池返回时途经海拔4007米的雪宝鼎,车子停留了片刻,导游说在这儿如果没有高原反应,说明去西藏有了身体通行证。妈妈因身体没有不适感觉,非常开心,算是领到去西藏的身体通行证了。我们坐在车内时,塑料密封包装的小面包个个胀鼓鼓。 <div><br></div><div><br></div> 游览重庆市区、重庆武隆的天坑三硚以及具有高山草原风光特色的仙女山。重庆是我们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乘坐飞机返回。在机场给妈妈拍照时,知道妈妈此次旅行还带着外婆的照片,猜想她一定是想成就外婆乘坐飞机的梦想。 <div><br></div><div><br></div> 庆祝爸爸80岁寿辰时与回国探亲的孙辈留影。 <div><br></div><div><br></div> 在海口开会之余游览留影。 <div><br></div><div><br></div> 2012年,妈妈80岁。西安的姨婆回榕探亲时看望妈妈。 四十多年未见的原合肥师范学院老同事(也是老朋友)从加拿大来榕与妈妈相聚。 <div><br></div><div><br></div> 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女神们到上海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因时间安排比较紧,趁妈妈到达上海的当晚,带着她游览了夜幕下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坐船游览了黄浦江的夜景。 <div><br></div><div><br></div> 2013年,妈妈81岁。 <div><br></div><div><br></div> 2013年,妈妈的旅游活动安排丰满,不仅游览了台湾,而且还去欧洲转悠了一圈。 <div><br></div><div><br></div> 从广州出发游览欧洲时,看望定居于广州的大学同学也是好友。 <div><br></div><div><br></div> 游览巴黎。 <div><br></div><div><br></div> 游览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奥地利和梵蒂冈。 <div><br></div><div><br></div> 游览德国的法兰克福、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和瑞士。 <div><br></div><div><br></div> 在意大利游览米兰、罗马、弗洛伦萨和威尼斯。 <div><br></div><div><br></div> 回国探亲的孙辈看望爸爸妈妈,与妈妈一同游夜幕中的西湖公园。 <div><br></div><div><br></div> 2014年,妈妈82岁。爸爸到武汉参加书法比赛,全家随同,顺道游览了恩施、利川的腾龙洞、荆州和三峡大坝。爸爸妈妈在武汉拜访了他们的老同学。 <div><br></div><div><br></div> 妈妈回老家给外婆扫墓,同时看望她的长辈们。 <div><br></div><div><br></div> 2015年,妈妈83岁。这年,我们全家坐火车 & 自驾陪爸爸妈妈在安徽的合肥、芜湖和淮南看望他们老同事,同时也到了我们家下放的生产队看望村民们。妈妈还陪着爸爸一起去安徽黄山参加了书画创作交流研讨会。 <div><br></div><div><br></div> 生产队的老奶奶和老先辈对于妈妈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全家下放期间,妈妈义务为生产队管账(当会计)直至返回城里。当时农村非常贫穷,妇女们会纺纱织布,但很少有人会织毛衣。也不知何时开始,妈妈常常帮助小脚老奶奶织袜子,因为是按照脚型(脚后跟比较大,脚趾挤在一起)织袜,因此穿起来比买的袜子舒服,所以妈妈白天帮生产队做事,晚上常常帮农民织衣袜,我也是那时跟着妈妈学会了织衣物。记得上高中开始,全家人的毛衣毛裤差不多由我承包了,妈妈则为生产队和村民们服务,这位九十多岁的奶奶或许也穿过妈妈织的袜子。 <div><br></div><div><br></div> 这年,我们全家三代齐全地跟随妈妈回老家与舅舅姨姨们以及他们的子孙们一起给外婆扫墓。在二舅的屋顶平台上视野比较宽阔,想在此以老家全景作为背景留个影,妈妈拿着外婆的照片,我猜想,她是想让外婆也看看家乡的景色吧?! <div><br></div><div><br></div> 妈妈虽是知识女性,也是一个玩童,年轻人玩自拍,她也尝试一下,这张自拍效果最佳(估计没学会开美颜功能^-^)。妈妈会玩魔方,水平应该不一般,她曾经玩坏过3个魔方。玩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只要感兴趣,能连续若干年坚持玩,她玩水果连连看的手机游戏,分数达一百多万,据妈妈说,她玩的分数排序第2位(如果人家知道是八十多岁的人玩成这个水平,定会十分惊讶),后因ipad死机,让晚辈帮助解决时,因不知情删除了这个游戏程序,加之妈妈没记账号密码,重新安装游戏程序后,无法在原有账号的基础上继续玩,为此她惦记了很久,至今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玩电脑游戏是她健脑取乐的一种方式。<div><br></div><div> 猴年,看见长相机灵的毛绒玩具猴,觉得好玩,买了一只送给属猴的妈妈,谁知妈妈还真喜欢它,与它对视合影,还专为它拍了张照片,作为代表自己的符号。</div> <div><br></div><div><br></div> 2016年,妈妈84岁。孙辈回国探亲来榕时,与爸爸妈妈同游福建永泰云顶。 <div><br></div><div><br></div> 2017年,妈妈85岁。 <div><br></div><div><br></div> 2018年,妈妈86岁。 <div><br></div><div><br></div> 走福道,从侧面看,爸妈的步伐矫健。 <div><br></div><div><br></div> 经过幼师培训的妈妈会一点弹琴,小时候教过我一点指法,不过只听她弹过一首幼儿园小朋友听的曲子。 <div><br></div><div><br></div> 2019年,妈妈87岁。再次走福道。 <div><br></div><div><br></div> 在左海公园看盆景。 <div><br></div><div><br></div> 清明去老家给外婆扫墓,坚持要去看看她祖父的墓,因刚下过雨,山间没有道路,及其难走,有点像红军过草地,这次她累得够呛,但坚持不要晚辈背着走。 <div><br></div><div><br></div> 这年国庆假期,与爸爸一同去宁波视察小棉袄领导的单位情况,了解其居住情况,借机在宁波游览了天一阁和慈城。 <div><br></div><div><br></div> 2020年,妈妈88岁。这一年因为疫情,所有活动限家庭范围内。 <div><br></div><div><br></div> 为妈妈祝寿时,她吹蜡烛的中气还蛮足^-^。 <div><br></div><div><br></div> 妈妈很爱听这位自学歌唱的晚辈的歌声,唱歌者不是太认真,听歌的妈妈则非常专注。 <div><br></div><div><br></div><div> 2021年,妈妈89岁。<br></div> <div><br></div><div><br></div> 疫情前,妈妈每天在楼下的这条河流边走路,除非有雷电,不会中断,下雨时还会打着伞走。我们回榕时,每天也跟着妈妈在这儿走路。这条河流被两旁高大的榕树笼罩着,应该会产生不少负氧离子吧?!因为疫情,她害怕中招,停止了这项健身活动。 <div><br></div><div><br></div> 2022年,妈妈90岁。这年因为疫情,我们无法回去参加她的大寿庆祝,好在GG与爸妈同城,为他们烧了一桌好菜,远在外地读书的孙辈回榕祝福妈妈的大寿。90岁寿辰也过得风采。 <div><br></div><div> 2023年,妈妈91岁。与回国看望和陪伴他们小住的孙辈合影。这年,妈妈在弟弟的工作室内发言录像^_^,不过她自己觉得不好,没让播放。</div> <div><br></div><div><br></div> 2024年,妈妈92岁。“猴”是妈妈生肖,约十多年前,在超市中看到颇有灵气的毛绒猴,灵机一动买一只儿童毛绒猴玩具送给妈妈,没想到她还挺喜欢这只毛绒小猴,将其作为微信头像。近期去四川旅行,正好碰到非遗文化产品生肖“猴”的“蜀绣”,加之爸爸种植在家门口的三角梅正值盛开期,孙辈回国探亲(第2天便马不停蹄)回榕与妈妈共度她的92岁寿辰,不同形式合并为一体的生日礼物融入照片中送给妈妈,挺有意思。爸爸妈妈都很开心。也非常高兴和感谢孩子能有这片孝心! <div><br></div><div><br></div> 跟妈妈外出时,常被误认我们是姐妹,不知是妈妈看上去年轻?还是我看上去太老?(∩_∩)哈哈~,希望是前者。<div><br></div><div> 愿妈妈健康快乐,越活越年轻,像她自己期望的那样,健康愉快地活到120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