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童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社会、对自然、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但同时又对周围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亲自去体验社会、感受社会,从而去适应社会。因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爱县清化镇三街鱼拱莲舞起源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有着近五百年的历史。由清化镇三地方知名人士、音乐舞蹈爱好者路思通和本街善人张崇义先生,在丰收之年,看到清化镇三地方广大群众欢歌载舞共度春节而创编。</p> <p class="ql-block"> “鱼”代表了年年有余,象征着人们丰衣足食;“莲”又名荷花,即一茎双花并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人寿年丰的预兆和一片祥和的新气象。当时演出阵容强大,舞蹈动作优美,音乐曲调动听,整场演出为观众营造出蓝天绿水、满地莲花的美妙景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表达了年轻人纯真的爱情。主要表演形式有欢乐的水世家族;鱼戏莲花、彩蚌舞、鱼游花河、渔翁捕鱼、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尾声。整个舞蹈在欢快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由手执莲花的莲花女列队登场,莲花随风摇曳,展现花河之上的一片欢乐景象。鲤鱼穿梭于莲间,队伍时聚时散,时启时合,步伐独特。渔翁洒网、硬蚌、软蚌尾随身后。片刻间,渔翁与鱼、莲、蚌嬉闹,鹬与蚌互相对峙,渔翁随即捕走鹬蚌。此舞演技飘逸、造型优美、步伐独特、动作婀娜,有乐有舞,在怀庆府及河南省省会开封地区独树一帜,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16年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家乡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p> <p class="ql-block"> 鱼拱莲使用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 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p> <p class="ql-block"> 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p> <p class="ql-block"> 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p> <p class="ql-block"> 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社会、自然给他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社会、自然给他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