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林兵”二代的红色基因

小0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勇耀怎么也没有想到,一次美国考察,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深圳,他创建了一座私营的特林兵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家、全球独家的特林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面积1000平方,座标深圳龙岗的横岗,展厅共收藏开国军人的文物、图片和资料20000余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厅分为文物展区、影像展区、影视中心和兵博创客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他应邀赴美考察。在观赏当地的风土人情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有不少关于军人方面的主题公园、博物馆等,而且这些场馆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可能只有一两座雕塑,一旁的木牌记载着关于雕塑的小故事;有些是开放型的只有一大片严整肃穆墓碑的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以一个摄影家独有的视角,敏锐的捕捉到,这是一个国家在用军史潜移默化教育他的国民,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致敬英雄、培养自己勇敢坚韧的性格。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示他们的国威军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场馆深深地触动了他。作为一个特林兵的后代,一个出生在橡胶垦区并被培养成长的摄影记者,他觉得当年他所拍摄的历史照片,比这些更伟大、更震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辈们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仅现在的社会不了解这段历史,就连生长于斯的垦二代垦三代们,都因“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垦区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断的反思中,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是时候站出来了。他要向国人和世人去展示那段可歌可泣的特林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在他心中萌生酿成了,他决定回去后自己亲手创建一个特林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20年,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痛并快乐着的对特林兵历史的挖掘和保护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很好地记录和传递着一个家族的遗传信息,有自己独特的家族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勇耀出生在一个军人的家庭。父亲陈树生是原四野43军156师的一名军医助理,1952年3月随师部集体改编为林业工程二师,也就是特林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生长在军垦农场,家族中又有十多个人是军人出身,环境氛围耳濡目染的熏陶,他的骨子里硬是长出一种军人气质,忠诚勇敢无畏。就连找的妻子,也是一个军人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军装控”,打小就喜欢每天都穿着一套旧军装,觉得一穿上它,精神就倍儿爽!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从学校出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兵团时期的武装连当战士(带枪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一段尘封了30年的历史,又是一段即将消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尘封,是因为它曾是国家机密;消失,则是当年的老兵随着岁月已逐渐凋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是一段在中国大国崛起中发挥至关作用的历史性事件,使命驱使着他必须打捞和抢救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的简称,它创建于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p><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就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一个国际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组织),拉开了一条从日本本土伸出,向西南经冲绳穿过台湾跨越南,向东南亚的禁运封锁线,呈半月形的围堵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道环形的封锁线,不仅阻隔了新生的红色中国与世界的正常经贸往来,而且断绝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天然橡胶的来源。因为当年世界橡胶的生产国,全部都是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忠实同盟伙伴。这是两个阵营的对垒和较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的家门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19日,为了保家卫国,中国出兵抗美援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美国就向世界宣告,向中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其中橡胶是最引人注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被并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橡胶又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物质之一,涉及各大兵种,比如汽车、大炮和飞机的轮子,坦克的密封件,坦克兵的头盔,步兵的雨衣胶鞋,防化兵的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真不得不钦佩毛主席当年的雄韬伟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初,全国百废待兴,毛主席日理万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在向主席汇报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时,特意点到了何香凝先生和她儿子廖承志提议的在海南种植天然橡胶的事,还提到了海南文昌籍的宋庆龄副主席也对此作了“附议”。听到这里,毛主席立马抬起头认真的听着。虽然那时他还不知橡胶是啥有何作用,但以一个伟人敏锐的思维,立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何香凝先生和宋庆龄副主席,一直都是我党忠实的朋友,主席很尊重和重视她们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了解到橡胶对工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时,毛主席就开始运筹帷幄地下了一盘大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在解放海南岛的时候,主席特意吩咐林彪攻打海南时要做好对原有橡胶林的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初,林垦部的一纸密令就下达到全国高校有林学专业的大学,要求他们办一个二年制森林专业的专科速成班,为发展天然橡胶事业储备人才。两年后,这些大学生,也被派到南方去做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和土壤分析工作,成为种植橡胶的“尖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中央又委托当时主政广东的叶剑英三次派代表团到高雷和海南岛去调研种橡胶的可行性。最后一次,叶剑英亲自参加并把结论报告向中央汇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就是,1949年年底,苏联就一直在与中方谈判关于合作在海南种天然橡胶的事宜。后因谈判细节繁锁,在1952年9月,中苏才正式签订合作协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鲜战争一爆发,毛主席更是把橡胶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国际政治斗争的高度了。他强调,橡胶事业是国际事业,是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必须马上动手,时间不允许我们慢吞吞的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阵营军事手段的博弈,更是经济力量的较量,物质就是举足轻重的砝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如火如荼展开战斗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也在中国大陆秘密进行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定要建设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成立华南垦殖总局,时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兼任首任局长。下设高雷(粤西)、海南和广西三个分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硬战,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派一支战斗力和执行力都非常强的部队去执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陈云为此向主席做了紧急汇报,主席肯定了这个提议,并说,好啊!派两个师去。如果人不够,我家乡人多,可以派一些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一声令下,这支神秘的部队(林业工程兵部队)就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主席的最后一句话,也为几年后三万多湖南人去云南种橡胶埋下了一个伏笔。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3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组建林业工程第一师、二师和一个独立团,增援农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万多名指战员很快的分别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日夜兼程赶到海南、高雷(粤西)和合浦垦区,屯垦戍边,种植天然橡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中央林垦部为此还专门增设了一个天然橡胶司。时年,29岁的华东人民政府林业部部长何康奉命调京筹建。因为当年保密的缘故,周总理说,就叫做特种林业司吧。这就是特种林业部队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3日,根据中央的指示,解放军156师师长邓克明担任华南林业工程部队司令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是一支新中国开垦天然橡胶基地的专属部队,是以复退军人为主体的共和国农垦建设大军,更是创造新中国百年橡胶梦的功勋集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支部队都可以追根溯源,寻觅他们不平凡的征战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一师的师部主要由原四野第14兵团第39军第152师师部和直属队组成。152师原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1948年11月改称为四野14兵团152师。林一师下辖三个团主要为原海南军区独立26.27.28团(一、二、三团),他们的前身是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二师的师部由第四野战军第43军156师师部及直属队、警卫营改编成。156师原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曾参加过辽沈、平津和渡江等战役。下辖的三个团(四、五、六团)分别由二野58军174师522团(桂林军分区)、三野的两广纵队(珠江军分区)所属的独立15团,四野的12兵团46军159师477团改编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西军区税警团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广西独立团,开赴合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群经历过战争洗礼和考验的将士。他们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雷州半岛、天涯海角,最终又驻足在南粤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受任务时,一开始是橡胶还是香蕉都分不清的将士们,一旦他们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是非凡使命时,就义无反顾地投入艰辛而忘我的劳动中,开启了中国战略物质橡胶基地的艰苦创业的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台风、斗酷暑、斩荆棘,驱虎蟒,只想着多种胶,种好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林一师、林二师共有将士19653名。林一师去海南,林二师到高雷(粤西)。到达垦区后,他们除了自己埋头苦干,还用军事化来管理垦区。不久,又抽调100多名将士去增援广西垦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中央军委宣布了特林兵部队集体就地转业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年特林兵集体转业之际,恰逢中央军委酝酿开展评级定衔之时。这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军人荣誉,是对自己战斗历程和功劳的肯定,将士们对授衔非常憧憬。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信念与忠诚,让他们以军人的身份,最后一次接受了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他们只是改变了军人的身份,军人的风骨永存、精神永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留守农垦的特林兵,几乎撑起了整个农垦系统的干部框架,就连每个农场的第一任书记场长,都由特林兵将士担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无论是后加入的复转军人、华侨和社会民工,还是兵团时期的知青和垦二代等等,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特林兵的作风与精神在垦区中的发扬与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广东农垦的科研项目《橡胶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种植》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广东农垦用30年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了北纬十七度这道巴西橡胶树的生存分界线不是不可以突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林一师政委、原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老红军王昌虎,林二师副政委、原广东农垦总局副局长老红军陈文高,他们都是新中国发展橡胶事业的创始人,为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最后,他们都将自己的骨灰撒在垦区的橡胶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群留守在农垦的老特林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今都已长眠于南方大地了,实现了他们曾经的“生为垦殖流血汗,死要留做橡胶魂“的诺言,化着春泥,一辈子守护着这片热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国家准备在云南开辟中国第二个橡胶种植基地。上级抽调林一师的江洪洲和林二师的彭名川带队广东农垦564人去筹建云南橡胶垦区。云南农垦局的第一任局长就是林一师的江洪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由于当年毛主席的一句“我家乡人多,可以派人去!”于是,36000多个湘江儿女热血澎湃的报名来到了澜沧江畔,支援橡胶基地的建设。当年,在生存的条件如此艰苦、劳动强度如此之大的环境下,一句“我们是毛主席故乡的人,不能给主席丢脸!”成了他们坚守一生的信念和理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筹建之初,陈勇耀举步维艰。那时,他已落户深圳,在一家企业当老总。没有政府的批文,就拿不到资源。场地如何解决?资金哪里来?如何开展工作?种种的困难都摆在陈勇耀的面前。除了拥有一腔的情怀和曾经拍摄的一堆照片,在实物方面,他手头的东西确实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农垦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他,他咬紧牙关默默坚持。后来,他以公司的名义在深圳龙岗区的横岗,盘下了一个九十年代兴建的旧工厂,用其中的一层做特林兵博物馆的场地。然后,又像20年前搞摄影那样,奔走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大垦区。不过,这次他是自费的,是在打捞老兵的历史和搜集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开始,老兵们因为当年恪守的纪律,对他也是三缄其口而欲言又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慢慢地打开了老兵的心扉。老兵们最后都敞开胸怀向他讲述战争故事和当年垦荒种胶的不易,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战争用品都放心地交由他保管。他一点一点的收集和积累着。截止至目前,特林兵博物馆已经收藏了2万多件老兵的珍藏品和复印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勇耀的姨父刘忠斌,今年91岁。曾担任过粤西农垦局的党委书记,也是博物馆的荣誉馆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争年代的刘忠斌,骁勇善战。是1947年的“六勇士”之一,也是班长。陈勇耀拜访他时,告诉老人家自己正在筹建特林兵博物馆,老人家听了沉默良久。他已习惯了保守这个秘密,也认为玉成此事一定有很大的难度,不是很放心把这方面的资料交给陈勇耀。后来看到陈勇耀的执着和付出后,他被感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他亲自把手头的资料全部交给陈勇耀时,老人家只说了四个字,你是对的!这是给予他最大的肯定,也代表着老兵们对他的鼓舞和鞭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荣誉馆长曾发,曾两次到北京参加阅兵。为了探究博物馆的真实性,90高龄的他还拄着拐杖,亲临博物馆进行现场考察验证。当他确认了展馆的真实存在后,就积极承担串联的工作,把创建特林兵博物馆的资料亲自带到北京交给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当年中方为了感谢苏联老大哥对我国的援助而赠送的一面大锦旗。当年由特林兵司令员邓克明保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老去世前,他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照片,做为宝贵的财富留给了他的大儿子邓鲁延。当邓鲁延得知陈永耀要创办特林兵博物馆时,就慷慨无私的把这张照片捐赠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年代久远,照片已经磨损得很严重。最后经过专业人士多次的修复,才重现原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156师从南昌向广东开进前的集体合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988年王震将军最后一次南下接见广东农垦老领导老兵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作品《胶园晨曲》,是陈勇耀创作的佳作。1984年,在澳门国际摄影艺术沙龙获得银奖。这是我国反映天然橡胶种植成果的摄影作品,首次也是最高一次获得世界级的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群年轻的胶工,头带胶灯,肩挑胶水,身披着霞光,凯旋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幕,在种植橡胶的垦区,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司空见惯的场景。但透过晨曦中的薄雾,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一张照片诞生的故事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胶园晨曲》的拍摄地,是粤西农垦局的建设农场万苗山,也是新中国的橡胶垦区中,产出第一滴胶乳的所在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为了这个“第一滴“,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同志,从北京亲临现场,观看新中国产出的第一滴胶乳,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5月,世界橡胶科技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全球41个产胶国家橡胶方面的权威人士云集北京。与会专家们带着好奇、探索甚至怀疑一起飞往中国的南方。他们用挑剔的眼光、尖刻的提问,审视、质疑着周围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绵延起伏的高纬度橡胶林里,确凿的实物和数据,让这些傲慢的专家们终于口服心服了。他们由衷地叹道:看来,全世界所有的热带植物科学论著和大百科全书,都得更正关于橡胶树的条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们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关于中国橡胶北移成功这个话题,仍有许多西方人在质疑。于是,陈勇耀和他的伙伴们接受了国家一项特殊的秘密使命,就是运用艺术的手段,大力宣传中国橡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那一年,陈勇耀匆匆背起了相机,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大垦区,捕捉有关橡胶人和橡胶林的镜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有关部门举办建国40周年的文化艺术展。陈勇耀的摄影作品展也在受邀之列,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广东摄影第一人在中国最高级别的美术殿堂开的个人展,也是国家对陈勇耀艺术创作的肯定和褒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当天,当年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高帆、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黄申祥和老农垦部长王震将军、何康以及国家农业部几个现任的主要领导等都参加开幕式并接见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新中国摄影鼻祖的吴印咸还为他的个展做了题词,并亲自出席开幕式。他还将自己为主席拍摄的毛主席本人最喜欢的照片《在延安》送给了陈勇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广东画报》副总编林孙杏的四大弟子之一(林孙杏也是中国最早在国际影展获奖的摄影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陈勇耀加入了中国摄协和中国新闻协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垦中国天然橡胶基地,意义是非凡重大的,它用30年时间,打破了西方权威人士“北纬十七度以北不能种橡胶”的断言,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中国国内的天然橡胶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它还是新中国的两个“起始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是新中国举全国之力兴办基础建设的起始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橡胶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业项目。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橡胶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的煤炭、钢铁、石油,都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范畴。而橡胶计划,早在1951年就开始进行了,因为当时属于保密性质,没能纳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所以说,橡胶奠定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中苏友好蜜月期的起始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初,中苏签订了156项合作项目,苏联老大哥在设备、资金、经验上帮扶中国。而在中苏合作的156个项目中,98%以上都是中国求助苏联的,也就是说只有铀矿和橡胶是苏联有求于中国的。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的严峻,二战后期,当时处于寒带的苏联产不出天然好胶,巴统组织又对社会主义阵营苦苦相逼、严密封锁,苏联庞大的军工体系,就非常迫切的需要橡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造一架欧美二代喷气式战机,就需要600公斤的橡胶;制造一辆2.5吨的卡车,需要240公斤的橡胶做轮胎;架设一公里的铁路线,就需要1000个橡胶垫(1.2两/1个),还有其他的防化服、胶鞋、工业用的皮带轮等等。总之,对橡胶的需要量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新中国刚解放,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时,斯大林就明确提出欲租中国海南岛种橡胶,被主席婉拒。第二年苏联方面又率先提出这个议题,后经不断协商,于1952年9月才正式签订合作协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两个伟人以自己非凡的气魄在“不可为”的条件下作出的一个大有为的决策。所以说,它是中苏合作蜜月期的起始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勇耀穿过军装,拿过枪,挥过锄头,背过相机,当过老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年近古稀的他,如今仍然把重心放在如何经营特林兵博物馆上,为开国军人的荣誉和尊严而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以馆为家,与特林兵博物馆朝夕相处,只要他在深圳,每天都会虔诚地为逝去的老兵们点上一柱香。如果外出,他也会安排人去做这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常常一个人在馆内转悠,抚摸着老兵们留下的物品,嘴里喃喃细语,像是在与老兵们对话。他不断思考着,继续梳理资料,寻找亮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许多特林兵的后代来到特林兵博物馆参观,都会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父辈,更是被同为特林兵二代的他的艰辛付出和努力的成效所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勇耀做起事来有拼命三郎的狠劲,这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甚至经历了几次的大难不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好的摄影师,是需要有三只眼的,视野开阔,视角要与众不同,才能拍出好作品。当年因为他在摄影方面崭露头角,19岁就被调去兵团师部的报道组,当一名摄影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家解密橡胶,叶剑英元帅和王震将军亲自回到广东接见老兵。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时刻,广东省农垦总局准备出版一本《广东农垦》的画册,由他担任主摄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的拍好广丰基地,在广丰糖厂,他站在20多米高的大型吊车的轨道上拍摄,一不小心就被380伏的高压电电着了,好在有关人员及时拉下电闸,最终才没有酿成大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年,他在湛江红峰农场当干事的时候,一次抗洪抢险中,一个退伍兵曾经是中山市的游泳冠军,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不幸牺牲了。为了及时地宣传报道英雄的先进事迹,他奉命去采写新闻,面对一片汪洋、湍急的洪水,同行者犹豫了,他却不声不响地跳入水中,他只身游过对岸去采访,很好地完成了采写任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粤西农垦局的同志一行7人开车去省农垦总局办事,路上汽车不小心撞到了栏杆并向前推进了14米之后就翻到沟里,他们车上7人竟无1人受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那些年,为了抢救特林兵的历史,因为工作繁重,思想压力太大,有一段时间,一到晚上1点多钟,他的头就像爆炸一样嗡嗡作痛,家人连忙送他去医院做检查,脑电图也照不出什么问题,但医生坚决要求他住院,他不同意,医生就让他签字,说明是他自己拒绝住院的,让他后果自负。他回家后,竟然不治而愈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洗练,阅历的丰满,如今的陈勇耀,用一颗干净的灵魂去坚守自己的信念,平静的外表,也染上了一种仙风道骨之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往事,他五味杂陈。但始终不后悔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来,他访遍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大垦区,寻找特林老兵,挖掘他们的故事,收集开国老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来,他以产业养馆,6000平方的厂房,他用租金养馆。已个人耗资了几千万元,为的是去抢救这段特林兵的历史、保护特林兵人物和传承特林兵的红色基因,他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本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2012年去采访老兵时,还有500多名老兵,如今,只剩下不到100人了。尤其是说到有5位荣誉馆长,还没有看到展览馆被世人认可就已离去时,不禁潸然泪下,觉得自己很对不住老兵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事有憾,人生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曾经物欲横流的年代,在年轻的经济活力最强尤其是近年来寸土寸金的深圳大都市,能辟出一块净土,自掏腰包创办一座特林兵博物馆,如果没有一种对红色基因传承的崇高境界和精神层面,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价值观是一个人的重要底色,而价值的取向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年来,陈勇耀所走过的路,不正是他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人生也一如他的名字,勇敢而耀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道安,特林兵博物馆副馆长,是陈勇耀团队的主要成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一个兵工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打工,在一家企业报任职。工作中认识了陈勇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陈勇耀打算创建特林兵博物馆时,就找到了他。陈勇耀向他讲了关于特林兵的故事及自己的打算,并邀请他一起参与创建特林兵博物馆的工作。他被陈勇耀所讲述的特林兵种植橡胶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决定加入这个团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帮助陈勇耀创建特林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他见证了陈勇耀的艰辛和坚韧,也吃了不少的苦,跟随陈勇耀天南地北的去打捞和抢救特林兵的历史,为博物馆做文字策划和整理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团队在如何挖掘和传承特林兵方面有了更深远的谋划,整个构建的故事大纲业已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对他们的计划实施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的努力,终有回报。如今的特林兵博物馆,已得到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认可;成为广东农垦总局(原华南垦殖局)国防建设与爱国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在建军90周年之际,特林兵博物馆首次在广州军方的庆祝活动中正式亮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参加这次活动时,军方向陈勇耀引荐了叶帅的女儿叶向真。有人打趣地说,这是国际电影获奖导演(《原野》)与国际摄影获奖摄影家的握手(《胶园晨曲》连续在国际上获得银奖、铜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广东军方已将特林兵博物馆列入广东革命军史的展览大纲,特林兵博物馆填补了广东军史的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因为创建了全球独有的特林兵博物馆,陈勇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以及个人“和平大使”荣誉勋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林兵博物馆的建成,有效地抢救了特林兵的文化遗产,为新中国的发展史和特林兵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独特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特林兵打下的江山,历经了70年的垦荒拓业,早已形成了一个以南亚热带特色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远的特林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