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走进扬州个园,就是解读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运河古建,也是追寻一个孤儿的创富传奇,更是旁观一代盐商巨贾的南柯一梦。</p><p class="ql-block">来到位于个园北大门内的万竹园,扑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翠竹,你立马就会感受到这万杆翠竹正齐心协力营造出的清高氛围。</p><p class="ql-block">这一大片高大挺拔的竹子青翠高耸,将一条石板小径掩映着、覆盖着,仿佛是为我们留下的一条翠绿色的时光隧道,可以直通二百年前的那个历史场景,去观看个园的主人黄至筠是怎样在竹林深处徘徊踌躇。</p><p class="ql-block">只见竹林之外是艳阳高照,步入石径则是满目清凉。</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是古人对园林审美的一个基本要素,个园里的竹林石径便是符合这个的标准。行走在这条曲径通幽的竹林小径上,就是走进了天然的绿色氧吧。这时,你能听到风吹竹林的唇语,你能闻到翠竹散发的扑鼻而来的体香,更能看到翠竹摇曳的妙曼身姿。万竿修竹如同无数位杨柳细腰的美人,一簇一簇,迎风而舞。</p><p class="ql-block">万竹园的中心有一座小小的湖,湖边便是那座映碧水榭了。水榭前一泓碧水沁润着曲桥,竹林的清风轻轻地吹拂着湖面。站立在水榭前向东望去,便能看到那座重檐六角的步芳亭。这步芳亭伫立于湖畔,与水榭以曲廊相连,四周则是万竿翠竹相拥。就这样,高耸入云的竹,飞檐翘角的亭,白墙黛瓦的榭,被一潭湖水连缀着,将人的所有感觉器观全都调动起来了,让你清晰地感受到一股清高脱俗的气息,让你不由自主地陶醉在这片竹林之间了。</p><p class="ql-block">经过竹影横斜,亲历竹香清幽,行至这条竹间石径的尽头,便可看见白墙黛瓦的月亮门上镶有一块匾额,上面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句。“竹西佳处”在这里显然是一种提示,这条竹林石径正是观赏竹景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这里正是黄至筠用万杆翠竹营造出的清高脱俗的绝佳境界,然后让他自己独自在这个境界里徘徊吟诵。</p><p class="ql-block">这些精心营造出来的竹西佳境便是黄至筠的个性表达。</p><p class="ql-block">黄至筠生性爱竹,在他的眼里竹子是形直、心虚、节贞的象征,有一股君子之气。因为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便取清代诗人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意,将这座庭园命名为“个园”。当然,这“个”字又有独一无二之意,表现了黄至筠内心深处绝世无双的自诩之情和自命不凡的孤傲。</p><p class="ql-block">这座竹林就是黄至筠为人性格的一种修饰,仿佛是女人朝自己的脸上涂了一层清雅的粉黛。</p><p class="ql-block">这时,一阵轻风吹来,万竹园里层层叠叠的翠竹全都摆动出了飘逸的姿态,整个个园清高脱俗的灵性也就全都被激发出来了。远处那座竹里馆正悄悄地掩隐于这片竹林的深处,我便想象二百年前的黄至筠徘徊于这座竹里馆,静听窗外万竹在婆娑轻吟,冷看月色透过竹林缝隙洒落窗前,他的脑海中肯定会闪现出许多诗情画意来的,那一幅幅扇面写意画肯定就会一挥而就了。</p><p class="ql-block">琴瑟无语,竹影婆娑,徘徊于这片幽暗如晦的竹海里,深溺其中,几欲断魂。</p><p class="ql-block">万竹园,似乎已经不是人间,而是一场残梦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玉筝当楼,余音凄幽,亦如雨丝云秀。</p><p class="ql-block">一曲伊伊呀呀的昆曲水磨腔,便是在这个园四季假山的四处徘徊起来,缠绵如泣,婉转如诉,每一块山石上便落满了一板一眼的花腔慢调。</p><p class="ql-block">这支昆曲想必就是为了衬托黄至筠当年在这里徘徊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整个个园的中部是园林之精华所在,以筑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著名于世。</p><p class="ql-block">从南面的住宅区进入四季假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月洞形的园门,门上石额书写着“个园”二字。园门两侧许多枝叶扶疏的翠竹,便是衬托着“个园”门额的内含。</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由万千叠石描画的四季假山,成就了它的“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地位,精湛的叠石技法,独特的造山立意,在此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展示。</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全部的景色全都浓缩在这个园子里了。</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个园里的四季假山肯定就是黄至筠对自己人生预感的一种表达,一眼看尽春夏秋冬,肯定就是一眼看尽荣辱兴衰。</p><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寻求人生坦途的曲桥,经过一座叩问世事沧桑的回廊,再过一座淋着人生风雨的凉亭,最后走过一座抖落人间心事的荷塘,这才登上抱山楼的最高层。这时,你的眼前会豁然开朗,一年四季的景致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了。</p><p class="ql-block">那首昆曲也就在此轻轻地唱起:“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p><p class="ql-block">南曲慢调,柔漫悠远,四季假山便浴沐在这缠绵婉转之中了。</p><p class="ql-block">位于宜雨轩之西北的春山四处洋溢着“荣”。高大的广玉兰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只见那青灰色的太湖石,形姿多变,俊秀飘逸,如同一朵朵固体的春花。圆门外的竹石图给人报春,白墙内的闹春图给人表达春的喜悦。各种太湖石酷似各种姿态的小动物,构成一幅十二生肖闹春图,塑造出一派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位于园之西北的夏山充满着“兴”。夏山亦以太湖石为主,叠石如雾卷云翻,远观流畅舒卷,近看剔透玲珑。山下有洞,可以穿行,拾级登顶,顶上建有鹤亭。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山相连。山下架一曲桥,隔水相望,幽深无限,凭添出夏日的葱郁气氛,也就表现出一股兴旺之气来;</p><p class="ql-block">位于个园之东的秋山便是“衰”。秋山是一座黄石假山,用粗犷黄石叠成。山顶建一座四方亭,山隙斜伸古柏,倚伴嶙峋山石。山上有三条石道,一条折回原地,一条逢绝而返,惟有中间一条可深入群峰之间。黄昏时节,丹枫如血,夕阳凝彩,霜色渐浓,会使人顿生一种衰秋之感;</p><p class="ql-block">位于东南庭院中的冬山便是“辱”。冬山为一座宣石假山,迎光则晶晶闪亮,背光则鳞鳞泛白。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产生北风呼啸之声。雪石造山之时,还刻意塑造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或立或坐,或卧或跳,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冬山延伸出花台,分别种植着三株腊梅、两丛天竺、一棵老榆,由此营造出残雪冬景、老树昏鸦的辱败萧条之景。</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整个园林便是运用不同的石料堆叠成四季景色,表面上呈现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春夏秋冬景象,实质上则暗喻了“荣辱兴衰”的内含。</p><p class="ql-block">因此,我推想,黄至筠在这里徘徊,肯定能一眼看尽春夏秋冬,更能一眼看破荣辱兴衰了。因此,看破世事也就是他想在这四季假山的身上要表达的潜台词了。</p><p class="ql-block">四季假山是黄至筠想要塑造的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他要流露的一种人生预感。</p><p class="ql-block">事实果然如此,黄至筠家族很快就走向败落,这座个园也几易其主,先后属于李氏、朱氏等人,并且一天天地走向衰败。</p><p class="ql-block">此刻,那支昆曲仍在缠绵悱恻地飘散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p><p class="ql-block">这昆曲越调的缠绵给这四季假山凭添了几分世事沧桑之哀叹。</p><p class="ql-block">风摇竹,琴疏促,富贵今谁属?</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个园的汉学堂和丛书楼,是一片被书卷之气笼罩的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它们是黄至筠崇文礼教的遗迹,寄托了一代盐商大亨一夜暴富之后的精神向往。</p><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我才认为自己对个园印象最深的不仅是秀竹、假山,还有文字,其中最为突显的莫过于黄至筠关于崇文重教的文字表达了。对此,悬挂在个园墙壁上的那些黄氏家联便可佐证:“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个园里的这类文字还有很多,它们足以表明黄至筠心中坚韧执著的崇文情结。</p><p class="ql-block">踏着石径,沿着竹巷,循着云墙,走过荷池,便能听到那座巍峨的汉学堂里,正朗读着几许竹林细雨,吟诵着许多假山明月。</p><p class="ql-block">走进汉学堂就好像走进一座传统文化的殿堂。</p><p class="ql-block">这座汉学堂高大阔绰,所有屋梁屋柱全都是粗壮的柏木,中堂敞亮开阔,高悬着郑板桥所撰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它能精准地表达黄至筠的家教准则。堂侧还挂有一副对联:“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地面柱础上圆下方,立柱古朴雄浑,上刻一副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这里到处全都彰显现出一副书香门弟的气派。</p><p class="ql-block">离汉学堂不远的便是那座丛书楼了,它是一座白色两层小楼,是黄家藏书之所。丛书楼位于秋山南端,山与楼巧妙组合,楼也就成了秋山最文雅的结尾。要想到丛书楼第二层看书,必须从山间石阶上行。据《扬州览胜录》言:“丛书楼藏书之富、质量之高,皆富甲东南。丛书楼,楼分两层,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我凝望着这片青瓦檐漏的古建筑,感受着这股清雅脱俗的书卷之气,看见那朱门画窗,飞檐回廊,金粉遍洒,熏风轻拂,一阵竹香正徐徐渗入了汉学堂和丛书楼。</p><p class="ql-block">从汉学堂、丛书楼的众多楹联上面,我们看出黄至筠不仅仅是一个暴发户,还是一个饱学之士。在短短的68年人生中,他始终在商人求利和读书研学之间徘徊踌躇着,一直到他病逝为止。</p><p class="ql-block">当然,他读书研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做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而是为了求取功名,光宗耀祖。他深深地明白,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读书为官才是唯一正途。也正因为此,他本人就得了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诰授资政大夫的厚爵高官,他的长子被加赏盐运使衔,次子当上了刑部浙江司郎中,三子加赏知府官衔,只是四子后来家道中落,不得不寓居泰州,做了一个悬壶济世的郎中。</p><p class="ql-block">黄至筠崇文重教,诗文歌赋无一不精,特别是对中国山水画更是情有独钟。《扬州画苑录》便说他:“素工绘事,有石刻山水花卉折扇面十数个,深得王(翚)、恽(寿平)旨趣。”因此,我在个园里就看到他画的一幅扇面嵌于壁石之上,画的是枯树、山石、流水,还画了一叶小舟,上坐一人,显得十分孤独的样子。画左有题款:“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印:“个园画印。”显然,黄至筠绝非只会做生意赚钱,而且精于绘画设计。他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购下这座园林之后,便更名个园,还按照自己的理念、审美和财力,对个园进行了全面地修缮。</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从竹林到假山是黄至筠在清高孤傲和看破世事之间的徘徊;再从假山到书房便是黄至筠在看破世事和追求功名之间的徘徊了。</p><p class="ql-block">此刻,月如冰,园凄清,秋风醒,吹来岁月无情。</p><p class="ql-block">个园竹径独徘徊。</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这确是一座徘徊者的个园。</p><p class="ql-block">对于黄至筠而言,竹园是为了人生作秀,假山是为了人生思考,书楼是为了人生理想,豪宅才是他的人生本质。因此,黄至筠的一生始终在竹园和假山之间徘徊,始终在假山和书楼之间徘徊,更是始终在书楼和豪宅之间徘徊。就这样,他将富豪、高官和名士三重角色完美地融汇于一身,也将他的人生演绎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位于个园最南端的这片超级豪宅,现存三路大院,奢侈豪华,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个园南大门的对面是一座高大精美的砖雕照壁。这照壁是显示堂堂两淮盐商总高贵显赫的身份,自然需要精雕细琢,精美绝伦了。对此,今人陈从周在《园林丛话》作了这样的描述:“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照壁采用八字形雁翅的造型,高大宽阔,气势宏伟,装饰精美,庄重雅致。清水双砖砌墙,石砌壁座,正中篏着一个硕大的福字,正面四角饰有蝙蝠砖雕图案。</p><p class="ql-block">据记载,个园在鼎盛时期的豪宅,有福禄寿财喜五路豪宅,共有房屋二百余间,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三路。整个豪宅一厅一堂,一梁一柱、一门一窗,无不显示出盐商巨贾家居生活的考究与奢华。</p><p class="ql-block">因此,个园的豪宅就是盐商时代超级富豪传奇人生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扬州作为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是明清时期的食盐集散中心和两淮盐商的聚集地,两淮盐业的管理中心也设在扬州,这样为盐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黄至筠便是在这种形势下怀揣十五贯,骑驴下扬州的。</p><p class="ql-block">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名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著籍扬州,清嘉道文年间为两淮盐商首总。清人汪鋆在《扬州画苑录》中说他是:“幼即以盐策名闻天下,能断大事,肩艰巨,为两淮之冠者垂五十年。”他的父亲在赵州做官时生下了他,可是他十几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产也被人全部掠去。变成了孤儿的黄至筠骑着一头毛驴独自进京,求见父亲的好友、时任直隶总督的梁肯堂。经梁肯堂等人的栽培推荐,他来到了扬州从事盐务经营,后来当上了两淮盐商的首总,官职也加赏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他在扬州经商期间,三起三落,历经坎坷,一直到道光年间盐政改制,显赫一时的两淮盐商走向败落,黄至筠也在万般无奈之中病逝。此后,各大盐商也纷纷破产,随即变成了贫户,昔日叱咤风云、八面威风的淮南盐商也就从此一厥不振。</p><p class="ql-block">不久,个园这座庞大的超级豪宅也几易其手,屡遭毁坏,最终变成了盐商时代留下的一道沧桑背影。</p><p class="ql-block">今天回首那段往事,万杆翠竹、四季假山和万卷书香全都是黄至筠的人生装饰,唯有这最南端的这片超级豪宅才是他的人生本真。</p><p class="ql-block">当他的盐业王国败落了,翠竹、假山、书楼,也和豪宅一样全都化作如烟往事。</p><p class="ql-block">“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这支昆曲水磨腔的慢曲似乎是故意放慢了节奏,使声调变得更加清柔委婉,缠绵婉转,就像是下了一场缠绵悱恻的秋雨,让那悲戚凄惨的音符一直不停地在这座个园的四处回旋。</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仿佛看到那个当年怀揣十五贯,骑驴下扬州的黄至筠,似乎还在个园里孤独地徘徊。</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读者》签约作家;</p><p class="ql-block">1988年起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报》《北京文学》《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学界》《作品》《山花》《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长江文艺》《黄河文学》《延河》《西部》《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啄木鸟》《小说月刊》《当代小说》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多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读者》《中外文摘》《报刊文摘》《悦读》《领导文萃》《都市文萃》《世界中学生文摘》等转载。</p><p class="ql-block">作品连续十年入选中国作协或中国散文学会等年度权威选本,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作品多次被中国作家年度文学白皮书推介评价,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高中考升学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第三届和第四届吴承恩文艺奖,第五届和第六届老舍散文奖、第二届孙犁散文优秀奖等数十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