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数千年的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普明—江老师(欢迎私信)

私塾,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br>流传二千多年来,培养出无数大师<br>是已经被历史印证过的成功教育模式<br><br>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私塾<br>看看古代的私塾<br>究竟是什么样子的<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么是私塾</div><br>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普明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向。<br><br>古代私塾,一般是3-18岁的学子上课之所,也被称作为“蒙学馆”,即启蒙教育阶段。到了15岁以上(也有18岁开始的),学子们开始考取童生,考上童生之后,才有资格考秀才。因此,在各县,官府都会设立“县学”,主要针对年龄在15-50岁左右的童生,这段时间的学习,已经不是“私塾”模式了。 古代私塾的分类<br><br>古代的私塾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家塾、村塾、义塾、门馆。<br><br>家塾,一般指富贵人家在自己家里开办的私塾,要“延请施教”。一般富贵人家子弟众多,经济条件较好,便会请塾师来为自家子、侄来教书。一般家塾老师都会住在主人家中,主人要负责老师的饮食和住宿,方便教学。<br><br>家塾只会发生在经济能力较强的富贵人家,若在普通人家,单请一个塾师来给孩子上课,经济负担较重,因此才诞生了“村塾”,即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同姓的大家族,共同出资出力,请一个塾师来教族中的子弟。一般村塾的地址多设在祠堂、家庙。因为古代的村落,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群居,因此,村塾又被称为“族塾”。<br><br>义塾,在古代又被称为“义学”,一般是由社会人物出资创办,有公益性质。<br><br>所谓门馆,就相当于古代的私人学校,即老师自己在家中开办一所私塾,自己招生。若有学生需要入门馆,需要拜师,并且签订“关书”,相当于合同,这里有约定学费等具体情况。<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私塾都教什么课程?</div><br>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br><br>《礼记》中《学记》一篇便有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br><br>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而且私塾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br><br>古代的私塾基本都是混班教学,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特征,在同一个课堂上,3~15岁的学生都有,彼此间耳濡目染。<div><br>私塾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蒙学时期,多为3~8岁孩童,3岁开蒙,进蒙馆。8岁进学馆,相当如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阶段。二为学馆时期,多为6—15岁孩子,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br><br>私塾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私塾的小众化授课模式,以及私塾在语言和作文方面的教育方法等,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最基本的是三字经,千字文等等,学的目的是为了识字和教基本做人道理。基础往上就要学四书五经,主要进行品德和历史的教育。<br><br>除了四书五经还教诗词歌赋,以及做人的道理和写作等。明朝前种类就更多了,如孔子时期,还教六艺,以及治国,管家,修身之道,除了务农可以说什么都教,后来明清时期才缩减成四书五经,八股文的。<br><br>虽然现在教育已经取代了古代的教育,私塾更是非常少见了,但私塾教育的模式仍值得我们深思,在大众把“升学率”当成唯一准则的时候,却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知识、培养人才和品德,在这些方面也许古代的教育方式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br><br>普明传承经典,继承古代教育的智慧,江老师创造出更符合现在人的教育方式——普明自然教育法,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国各地开设自然七宝家学堂,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认可,将来更多人会加入学习普明自然教育法的道路上,普明自然教育法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回归自然”,学习自然教育法,将为孩子带来一生中最重要的改变。</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