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红色故事山阳区作家协会走进李贵作采风活动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夏风浅浅。5月2日,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山阳区作家协会组织走进山阳区中星街道李贵作村探访,开展讲好山阳红色故事采风活动。李贵作村人口5000余人,村中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古建筑一处,由李贵作,百间房,盘龙河、中原里、向阳村(卧羊村)五个自然村组成;有回、汉、傈僳族三个民族,105个姓氏。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曾以“太行山下百姓村”为题报道了这个多民族多形式的村庄;2019年5月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从“百间房到百姓村”再度进行了深度的采访和报道。</p> <p class="ql-block">  早在二十世纪初,百间房一带就先后建了4口矿井,五湖四海的穷苦人纷纷来讨生活。鼎盛时期,百间房居民达一万余人,被时人誉为“小上海”。“百间房是全省最早用上电灯、通上电话、放映电影、吃上自来水的。”熟稔焦作煤矿史的河南新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焦东矿)董事长王保才曾说。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百间房矿工们充分展现了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品质。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百间房的矿工随即热烈响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导中国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之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提到了焦作煤矿罢工,称他们“特别能战斗”,指的就是百间房。村里的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这种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焕发出新光彩。 走进山阳区中星街道李贵作村村史馆,一件件富有泥土气息的老物件,瞬间就能勾起老一辈人的回忆。每一处布置都很用心,通过实物展示、实景还原等形式,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用一处处实景留存记忆,每一个角落都在向人们诉说着沧桑过往。  </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着建于1985年我市农村第一座电影院——李贵作影剧院。进入具有年代感的大门,售票大厅保持着古朴的风情,几角钱一张的票价一下子将人拉回到了那个物资和娱乐都很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电影是照进生活一束神奇的光,通过胶片的不断转动,带来兴奋和满足,传递思想与情感。而现在的孩子们看到胶片放映机,眼神中流露出好奇,就像以前第一次看电影的年轻人一样。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通过播放爱国电影和张贴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电影海报等形式,带领人们追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回顾党的发展历程。坐在复古的剧院里,看着上世纪的经典红色电影,思绪立刻回到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这座承载着记忆的电影院,在新时代以另一种姿态重新挺直腰杆,迎接着春夏秋冬,向前来追忆的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岁月。在李贵作村委会议室,采风人员与李贵作村委们进行了热烈的座谈。城市发展的脚步再快,也不能忘记“来时路”。到李贵作村,不仅觅到乡愁,还有着许多值得回忆和追寻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去破解、去探究那些旧时光中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图文供稿:董全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