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赏

银龄

<p class="ql-block">今日在家翻阅书橱,看到《论对外开放》一书。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著名经济学家蔡北华先生主编。今日重读,颇有感触。特通过“传图识字”软件,制成美篇,以期共飨,不亦可乎。</p> <p class="ql-block">蔡北华(1916.11-1996.2),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左翼文化运动。抗战期间在广州、桂林、重庆《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社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在香港任《经济导报》主编。曾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大常务委会财政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世界经济导报》社副社长、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沪港经济》总编辑、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会长等。</p><p class="ql-block">蔡老北华先生长期跟随周恩来总理工作,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学者型的职业老革命。也是我从事老龄工作的引路人和我的忘年交恩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对外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长期基本国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一、对外开放是历史进步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说:<u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人类历史越向前发展,各个国家越是要相互开放,相互交往。</u></p> <p class="ql-block">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数量很少,范围很狭小,社会呈现为封闭状态。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不发达的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这种以手工劳动和人畜为动力的农业,同依附于农业的小手工工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使社会分工发展缓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西方,欧洲中世纪的典型封建制度,是在领主庄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和等级制度。大封君下有小封君,小封君下有陪臣,他们都有自已的庄园和领地。庄园中的各种生产,都是为了供给领主消费和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庄园一般拥有自己的磨坊、油坊和其他匠作坊,除了种植和畜牧以外,还生产几乎全部自己需要的衣服、鞋帽和工具。只有少数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之类,才从外边购买。这样的生产方式是封建领主互相之同形成割据的根本原因。一个民族内部、一个国家内部是这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也大体如此。</p> <p class="ql-block">  在东方,例如在我国,虽然从秦汉起封建地主经济已取代领主经济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商品货币关系比欧洲中世纪较为发达,但自然经济仍然在很长时间里占了主要地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较大的封建国家所有制和国家干预(如重农抑商政策等),等于给“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的结合”加添了粘结剂。“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这种自然经济有很大的惰性,代代相传,使各个地区彼此孤立,常常形成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手工劳动的农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各民族和国家闭关锁国的深刻的经济根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封建时代,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除了互争雄长、纵横摔阖、以强凌弱的政治军事冲突以外,其他社会领域的相互联系很少。一直到十五世纪,欧洲各国同亚洲等东方国家的贸易还仅限于手工金属制品同香料、瓷器等奢侈品的交换。不仅贸易范围和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服务,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无足轻重。这和建立在社会分工与大工业基础上的各国相互依赖,和各国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经济往来既少,文化技术交流也很不发达。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技术、火药,这些世界闻名的发明在中国出现了几百年之后,才传入欧洲。而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还以中央王国的“天朝”自居,把域外各国视为蛮夷小邦,甚至以为英吉利、葡萄牙都是屑小之辈用来吓唬朝廷而编造出来的“鸟托邦”。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缺少经常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又不断发生政治和军事上的矛盾冲突,使闭关锁国成为许多民族和国家长期实行的政策。在西方,象德意志、意大利晚至十七、十八世纪还分裂为为数众多的公国和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争斗,关卡林立,商贾难行。中国明清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内没有象欧洲国家那样的分裂割据,但却实行了几百年的海禁和封闭政策。“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p> <p class="ql-block">  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有了高度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孤立和隔绝局面也存在不下去了。“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资产阶级以它价廉物美的商品摧毁了一切闭关锁国的万里长诚,把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卷入世界市场。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如果说,手工农业和自然经济产生了封建时代的封闭式社会,那么,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成为开放式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商品销路,赚取更多利润,必须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大工业提供的交通运输工具,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创设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和资金流通飞快地增长起来。1850年,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才21亿美元,到1972年这个总额已达4,030亿美元,即使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也增长了几百倍。据估计,1984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近11万亿美元,同年各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约2万多亿美元,就是说各国平均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同对外贸易有关。如果算上中间加工阶段及其他服务,各国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就更高了。这还不包括在各国之间不断地流来流去的成万亿美元的国际金融资本。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发展了。现代的世界市场,除了商品和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之外,还有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渠道众多,手段先进,一个国家的新发明和新产品很快便为别国所知晓,有组织的国际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活劲,遍及各个领域。早在13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从那时到今天,世界朝这个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消除相互封闭和隔绝,发展相互联系和合作,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span></p> <p class="ql-block">二、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先进,必将更加开放</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社会主义社会,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走向全面发展的社会。</span>她不仅要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消除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和压迫;不仅要消灭阶级对立、阶级差别,而且最终要实现世界大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个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已经指明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资产阶级发展商品经济和建立世界市场,摧毁了一切民族和国家闭关锁国的万里长城,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这是劳动和生产不断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去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过程固有的阶级的和民族的剥削与压迫关系,就人类进步的成果而言,它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决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已经发展起来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加以取消,重新回到闭关锁国、民族隔绝的状态。</span>恰恰相反,是充分利用这个基础,并进一步向前发展,推进国际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使资产阶级时代已日益消失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更快地消失。无产阶级不搞民族利己主义,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民族的完全平等达到世界大同。</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无产阶级要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超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也必须吸收全人类的一切历史成就。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广泛利用各个民族和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建设起来。当然,一个国家,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首先要依靠自己的人民,要靠自力更生。但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别国人民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而独自地发展。</span>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必须对外开放,争取各种国际援助,借助外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力量,借鉴外国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种帮助并不是单方面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种国际援助下得到发展,反过来对于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将以更大的力量援助别国人民。所以,实行对外开放,“帮助是双方的,贡献也是双方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发展的进程将会表明,比资本主义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各方面更高级的开放型社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节 马克思和列宁从未把社会主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家看成自我封闭体系</b></p><p class="ql-block">一、马克思的国际联合思想</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创造了世界市场,摧毁了一切闭关锁国的封建堡垒;而社会主义社会,按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是没有商品经济的。能否由此断言,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社会?不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尽管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经济,他却一向强调和主张各民族的平等互助和国际联合。</span></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宣言》中有个著名论断:“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无产阶级解放,说到底,也就是全人类的解放。既要消灾人对人的剥削,又要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不但要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而且要消灭民族之间的对立。这显然不是哪一个国家单靠自己努力所能做到的。“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很长时期内,人们把马克思的这个论述看成仅仅指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国际团结。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是过于简单、过于狭窄了,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劳动的解放”,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民族对立,也就是实现世界大同。而这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仍须经过几代人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现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那怕是高度发达的国家,能够单靠自己,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便达到这一步。所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从实质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论述,它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至少还包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各文明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这些文明国家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至于合作的形式、范围等等,自然应视客观的条件和需要而定。</span></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反对用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span>在集中了马克思对于未来新社会的最系统的设想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他特别尖锐地批评了拉萨尔派强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解放活动的思想,指出这比资产阶级自由贸易派的国际主义“还差得难以估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发展国际分工,开拓自由贸易,建立世界市场,它们已经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相互对立的消失,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比它们更进一步,把这种民族隔绝和对立完全扫除掉。消灭国际交往中的一切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支援,形成真正的平等合作和自由联合,发展密切而融洽的经济文化联系。然而,历史没有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二、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p><p class="ql-block"> 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情况。垄断统治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成争。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和规律,创立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新理论,代替了马克思关于所有文明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原理。在列宁的理论指引下,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于是,发生了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问题上,当时有两种不正确的主张和观点。一种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个错误,一个国家,特别象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本来就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第二国际的一些领袖、孟什维克、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俄国党内的一些反对派分子,就持有这类观点和主张。另一种认为,没有世界革命社会主义俄国便不能生存,因此,俄国必须尽一切力量去援助欧洲国家和其他国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持有这种观点和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托洛茨基。显然,这些观点和主张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列宁根据社会主义首先在个别国家胜利的理论和俄国的具体条件,提出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长期和平共处的原则。他在论述苏维埃俄国维护国际持久和平的方针时强调指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让出一定的经营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我们愿意和一切国家发生事务上的往来”,“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出让经营权也是可以的”。</span>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是巩固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正确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是列宁的社会主义首先在个别国家胜利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引伸。既然社会主义不是同时在所有文明国家取得胜利,既然各个民族和国家有先有后地,一个一个地或一批一批地脱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那就必然存在一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发展各国之间的事务来往和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和所有其他国家,对于各国人民,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都是极大有利的。</p><p class="ql-block"> 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虽然被帝国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所破坏,而未能立即付诸实施。但一旦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列宁便提出全力争取改变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使它从战争关系变为和平的和贸易的关系,坚持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通过租让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通过同波罗的海沿岸邻国签订和平条约,建立“面向欧洲的窗口”;通过同英国、意大利、德国等签订贸易协定,发展苏联的国际经济贸易事业。新经济政策搞活了苏联经济,使濒于全面崩溃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活力,没有几年功夫便治好了长期战祸留下的创伤,走上了大规模有计划建设的轨道。历史表明,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和开放政策在这当中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925年末的苏联共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的结束,接着便开始了工业化时期。在此后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大体上坚持了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和对外开放政策。1930年在决定取消利用外资的租让制的同时,大大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引进和利用外国技术的工作,特别是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起,苏联同外国签订的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协议迅猛地增加。整个三十年代,苏联引进和利用外国技术的工作没有停止过。<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量事实表明,苏联从引进和利用外资、外技,引进人才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对其实现工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span>而这一时期,苏联坚持和平共处原则争取的和平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国际条件。</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了。1951年,斯大林向全世界宣布,“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就是,各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世界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反映了战后初期东西方的紧张关系和雅尔达体系形成的国际形势格局。一方面,它肯定了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当时的新型经济技术和贸易关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了,并且建立了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强调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span>从这一点看,确实是对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和相互开放,理应比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和开放有更高的水平。这是列宁那时还未曾出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是,另一方面,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却不顾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技术文化联系,硬把有机的世界市场分割开来,纳入“两大阵营”相互对立的政治格局,并且得出结论说,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市场将会因此而缩小。结果是,人为地限制和削弱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国家的事务交往、经济技术及文化交流。固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然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打破这种封锁和禁运的意义,比之于它给予社会主义国家的消极影响恐怕要小得多。不可否认,这种只重视社会主义各国间的相互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单方面的对外开放,不能帮助这些国家吸收和利用整个人类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成就。从较为长远的角度看,这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是没有多大好处的。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提出没有多久,便在世界发展中从现实变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节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b></p><p class="ql-block">一、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及其他著作中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提出,新中国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他特别说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强调“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文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span>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便把内外交流定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差不多整个五十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经济技术合作基本上限于同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之间,国内各方面都是向苏联学习,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很少。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建国以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主要经验的两部著作,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及和平共处问题。特别是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还说,“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span>1959年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霸权主义也来实行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此后,我们同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同亚洲友好国家特别在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士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64年,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并根据这八项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了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事务交往和相互援助,同日本、西欧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贸易关系。同时,加强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互助。</p><p class="ql-block"> 但是,为时不久,便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从五十年代后期逐步滋长起来的忽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观点,在1966年以后的十年间盛极一时。我国的对外事务交往和经济技术交流大大削弱,实际上重新回到某些大国对中国封锁压抑时期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据统计,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56年为9.8%,1959年上升到12.2%,1969年下降到只有6.6%。</p><p class="ql-block"> 从1949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建设,长期来是在几乎同外界隔绝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且在客观上助长了忽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观点,以及某些样样自己干的闭关自守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理论和我国政府的上述政策原则,均未能很好地持续地实行,反而在相当时期内受到严重的歪曲和干扰。历史是最好的课堂。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广大人民和干部从实践中提高了认识,摒弃了对外关系上“左”的思想。同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种认为可以用封锁和压抑来遏制中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错误政策已被事实所否定,而这种自拒于十亿人口的市场之外的做法在国际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是很不明智的。</span></p> <p class="ql-block">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提出和制订了对外开放政策,并把它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第,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措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说:<u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u>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中国被侵略了。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我们建国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对外开放,只不过是对苏联东欧放。以后关起门来,没有什么发展。当然没有什么发展还有其他因素,有我们的错误。不开放不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要发达起来,离开世界,闭关自守,都不行。</span>因为,资本主义已经把一切民族和国家卷入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体系;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又从物质上把地球大大缩小,使各个国家紧密地结集在一起。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本来经济文化就比较落后,关起门来不同外国搞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现代化建设更加难于实现。当然,象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一定要自力更生。但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有用的好东西。我们必须利用两种资源,即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种本领,即进行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增强中华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实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国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并且还将继续证明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对外开放将长期坚持实行下去。在对外开放上,我们的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进一步“放”;不是就此止步,面是继续前进。中国已经开放了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再关上。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中国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将越来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外有些人耽心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长,会改变。我们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外开放是不可逆转的。</span><u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为,它符合世界历史的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确实能使人民得到实惠,这样的政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u>自从提出对外开放以来,1980年到1983年我国建立了四个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又设立了珠江、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等开放地带。此外,外商还可以按规定到我国内地大中城市进行投资。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不断向前迈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国对外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大光辉典范。</span>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世界历史潮流和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外关系问题,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和平及人类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我国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利益。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政策,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理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四节 对外开放不是“门户开放”</b></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无非是“门户开放”的翻版。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决不是什么“门户开放”。</p><p class="ql-block"> 所谓“门户开放”,是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正式提出的对华侵略政策。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英、俄、德、日、意、法等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重新为瓜分中国而互相争斗。这些国家一方面想瓜分中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慑于中国人民的反抗(他们从义和团运动中已强烈地感到了这种反抗),而且各怀鬼胎,害怕别人捞取更大的利益使自己吃亏。这时,美国标榜反对瓜分中国,再一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来调节侵华各国的矛盾,谋取美国的扩张利益。这一政策,要求列强都承认当时的中国政府,维持中国领土的完整,而共同享受在中国的一切权益,实行“利益均沾”。美国主张“门户开放”政策,是因为它已无法反对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既成事实,便转而以“门户开放”为名要求一切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都得对它开放。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谋取最终建立在中国的霸权地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为英,俄、德、法、日、意等国所公认,成为后来与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基础。显然,“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一种政策。</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今天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我国政府自己制订和提出的;是为了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实行的一种政策。它和旧中国被迫接受的、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服务的“门户开放”政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怎么能够把这两者相提并论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些人把引进和利用外国资金看成是什么“经济侵略”,这是混淆了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span>解放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外国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控制了经济命脉,支配着一批军阀政客,控制国民党政府,那才是不折不扣的侵略。今天中国人民当家作生,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居绝对统治地位。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吸引和利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外国资金,引进比较先进的外国技术,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好?如果说这也叫“经济侵略”,那又怎么看待美国国内有数达几千多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呢?须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各国之间资金相互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外国资本遵守我国的法律和法令,我国主权不受侵犯,就不能认为是“经济侵略”。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一些人一时还不很理解也不足为怪。<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雄辩的事实面前定会逐步认识对外开放政策的伟大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