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乐洞观柔姿听梵音

蘭豀儂(文銳)

<p>五一节当天,由石屋洞沿着满觉陇路去水乐洞探究一番的计划,因“茅台文化体验馆”的吸引而搁浅。于是,选择了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重走满觉陇路,直奔水乐洞,补上这一课。</p> <p>来杭州也有40年了,还是第一次走进水乐洞。水乐洞位于南高峰烟霞岭上,属于石灰岩溶洞。洞口前有一大片树龄不小的桂花树林,假如金秋时节探访水乐洞,“珠英琼树,香满空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或倚桂而立,来一场深呼吸,或手捧香茶,在品茗间喜迎落英,是何等的惬意。</p> <p>踏着苍老的青石板,穿过浓密的桂花林,午间的阳光打在水乐洞口上方,由北宋杭州知州郑獬题名的“水乐洞”隐约可见。在洞口,正好遇上了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在左侧洞口处“游学”,面对摩崖石刻,老师轻声领诵,学生放声朗读:</p> <p>“我们深信,人们的互信和互助,是促进人类进步的要素;我们更认定诚和义,是互信和互助的起源,有诚意方才能互信,有义气方才能互助。”</p> <p>这是民国35年4月13日同人等留下的石刻纪念。在水乐摩崖石刻中,民国时期占多数,如“清乐梵音”刻于民国17年,“听泉”刻于民国23年,“幽谷流声”刻于民国37年。不难看出,民国时期国人石刻留念是一种时尚,更不失其浓郁的文化底色。</p> <p>阵阵朗诵声掺合着脚下潺潺的水流声,回荡于水乐洞穴里,声音也由清脆变得浑厚,形成了一曲独特美妙的旋律,也构筑起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p> <p>站在洞口,静静地等待孩子们的专心“游学”。然而,他们兴趣正浓,一问一答,气氛热烈,久久不肯离去。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继续“游学”,也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改道从右侧洞口,鱼贯而入。</p> <p>水乐洞有双洞口,入洞约3米左右即合二为一,一洞向西延伸约60米左右到底。实际上溶洞无底,只是人为地打了一堵墙,生硬地结束了洞深。</p> <p>溶洞里偶见一二处钟乳石,简单朴素,没有想像中那种喀斯特地貌的瑰丽多姿。而脚下暗渠里的水流声,给人一种喷射而出的勇气,奔腾不息的底气,使洞穴深处充盈着“清乐梵音”。</p> <p>昂首仰望洞顶,铺就着的碳酸钙在水膜覆盖和手机屏弱光的衬托下显得光泽剔透,而附着于碳酸钙表面的水膜却是在轻轻地蠕动着,时不时地向低垂处集聚,在水的张力牵引下,渐渐地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珠。恐怕这就是大地的体液,生命的源泉。</p> <p>水膜的舒展蠕动、水珠的渐进膨胀,能让人联想到王亚平的太空课堂,“液桥实验”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的强大,印象深刻。而眼前的水珠,其表面在张力的作用下,微微地颤抖着,在质量变大张力相对变弱的过程中,弱弱地抗争着,水珠所流露对水膜的“难舍难分”就蕴藏在颤抖撕裂,摆脱张力的一瞬间。水珠在张力中的变幻,是一种美妙的柔姿,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p> <p>水珠坠落时,不需要像航天员回家时那样穿越热障、黑障,打开“平安之花”,而是简单粗暴、直接了当、干脆利落,一头撞击地面,溅起水花。如果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再来一次慢回放,那将会是一场壮烈的绚丽,水珠扑地是淡定的,撞击地面时所发出的“叮咚”声是清脆的,粉身碎骨也是从容的。</p> <p>潮湿的地面,也许从未干燥过,地面上的坑坑洼洼,记录着“前赴后继”的坦荡胸怀、“水滴石穿”的锲而不舍和“以柔克刚”的宇宙楷模。</p> <p>水乐洞的灵魂在于“水乐”。终年不绝的泉流从溶洞深处涌出,每一丝泉水、每一股清流,都是崭新的。泉水激石,柔美养眼,铿锵悦耳,“听无弦琴”,享“天然琴声”。</p> <p>在水乐洞细观柔姿聆听梵音,就是一种毋庸置疑的享受。</p> <p>部分照片由战友汤伟提供</p> <p>2022.5.7.于湘滨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