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在二O二二年母亲节</p><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景玲(周文礼,何芥华之女)</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秋叶黄,一年一季芳草绿,我们送走了寒冬,迎来了二O二二年的春天。伴随北京冬奥,残奥,两会的胜利闭幕,春姑娘象一位羞怯的少女,踏着轻盈的脚步姗姗来迟。她舞起春风,带来温暖,扬起春雨,把碧绿洒滿大地,把花朵插上了枝头,一片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色。我親爱的老母亲,也在这个春天里迎来了她九十一岁的生辰。</p> <p class="ql-block"> 《 母亲走过的路 》</p> <p class="ql-block"> 母亲青年时代,优雅美丽,比其上世纪的电影明星毫不逊色。但我眼中更崇敬的是,她所选择的革命道路,一路走来,生如夏花,如此芬芳。</p> <p class="ql-block"> 母亲何芥华,一九三一年二月,岀生在湖南省叙浦县书香之家。一九四六年,在叙浦县第一中学学习,我的外祖父何覌洲当时是叙浦第一中学的校长。叙浦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女创始人向警予的家乡,第一中学也是向警予领导学生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开创革命事业较早的地方。学生时代的母亲性格开朗,受大革命风暴的影响,追求民族大义,向住丹心报国,爱好文学喜欢唱歌,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曾写作一些进步的散文和诗歌,还和同学一起慷慨演讲,演出抗日题材的,古典文化类的话剧歌剧,弘扬爱国精神,激扬民族正气。这些,为后来投身革命军队任文化教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 溯今而古,亘古而今,”风华正茂的青年从来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英华的一代,以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为使命的风流一代。一九四九年九月,母亲为追求革命真理,实現远大抱负,义无反顾地和几名同学一起投身于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51年改为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校长是黄克诚,母亲是首批学员。 </p> <p class="ql-block"> 革命大学毕业后,一九五O年四月,母亲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七团文化教员。</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O年十月随军抗美援朝岀国作战,先后任志愿军三十八军一一三师三三七团,炮团文化教员,干部处干事,战地通讯员,火线报导员并护理伤员。</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很多战士甚至连长,排长等干部都没有多少文化,字都不识多少。为了改变这种文化素质落后的状况,提高部队战斗力,志愿军在各基层都设置了文化教员的岗位。 </p> <p class="ql-block"> 在朝鲜前线,不畏艰苦,勇敢顽强。战場上向前线运弹药,加入担架队运送伤员,防空洞里护理伤员。战斗间隙时教战士们学文化,唱歌,鼓舞斗志。因完成任务出色,表現突出,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和表彰,经组织严格考核,被选任军官。</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重逢朝鲜战場,前排左1陈茂梅,左2何芥华。后排左1张冰心,左2陈茂槐。</p> <p class="ql-block"> 337团女同志在朝鲜前线。前排左1何芥华、左2陈漪凡、左3杨筠英。后排左1张毅、左2金蔼旋、左3兰英。</p> <p class="ql-block"> 左1兰英,左2何芥华,左3杨志和战友。</p> <p class="ql-block"> 在朝鲜的战友,左韩玉霞,中陈茂槐,右何芥华。</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战友,左崔阿姨,右母亲何芥华。</p> <p class="ql-block"> 337团文化教员:左何芥华,右陈漪凡</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二年,母亲和父亲周文礼在朝鲜战埸,由113师工作的表姐陈茂槐介绍相识,后经组织审查批准,在战役休整期间结婚。</p> <p class="ql-block"> 父亲周文礼,任志愿军38军113师侦察科长。第二次战役前夕,按志愿军司令部和38军司令部战略部署,领命率323人组建的先遣队,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任支队长,周文礼任副支队长。于50年11月24曰晚出发,秘密穿插敌防区,深入敌后。113师侦察连为前卫,军侦察连和工兵排跟进。11月25曰15时支队30O多人向武陵里穿插,在敌情复杂,又无道路的情怳下,先遣队只能在大山间行走。副支队长周文礼以他早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情报站长时,练就的识路记路,用地图判定方位的侦察技能,依靠一份5万分之一的地图和小小的指北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担任开路先锋,时而走山腰,时而走山梁,翻山越岭,行进数十里,奇迹般的没走错方向。支队途径三次战斗,历尽艰险,一天两夜敌后奔袭穿插一百八十余公里,终于26日凌晨到达武陵里,距上级规定的炸桥时间提前三个半小时到达武陵里大桥。张魁印指挥炸桥,周文礼负责阻击桥两侧及德川溃败之敌,由于提前将武陵桥炸断,完成了阻敌增援和切断敌撤退道路的任务,为38军在24小时内全歼德川韩七师立下大功,事迹受到志愿军总部的表扬。为二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扭转朝鲜战局,为38军荣获万岁军荣誉作岀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此战斗成为志愿军战史上有名的经典,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军教片“奇袭武陵桥”,后改成故事片“奇袭”,全国放映。</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三年, 部队从朝鲜撤回于祖国,在吉林省山城镇,一一三师炮兵团举行庆功大会,全体功臣合影:其中1排左1母亲何芥华,2排左4父亲周文礼。</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五年,全国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全军有近十万女兵转业,复员到地方工作。父亲当时在南京炮兵学院学习,母亲从部队转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史料处技术员,参加史料处理,论文撰写。转业时,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分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把军队的纪律严明,敢打硬拼,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带到地方并发扬光大。 </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五七年九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史料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二排右1是何芥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与北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同志合影,前排右1何芥华。</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九年,母亲随父亲工作调动,任吉林省通化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期间在吉林省函授学院中文系本科学习,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八月,母亲随父亲工作调动,任吉林省汪清县第一中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O年,母亲随父亲工作调动,任吉林省磐石县图书馆馆员,期间与馆长王均石一起在大旺公社,八棵树屯,创办了一个服务民生第一线的独具特色的家庭图书站,并在《图书馆学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在图书馆也被树为省内先进典型,并为全省工作交流。一九七九年,任吉林省省图书馆馆员。期间与金英晖等编写《对3380读者调查分析》一书,并参加全国图书馆学术会议。</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父亲离职休息,全家入住大连干休所,母亲任辽宁省大连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政治立埸坚定,有较高的理论政治水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解放,思路清晰,领导经验丰富,工作有魄力,敢抓敢管,组织,领导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强。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在干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一九八八年八月离职休息,并参加居住地干休所居委会工作。</p> <p class="ql-block">二O一九年十月,父亲和母亲都获得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O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二O二O年十月,父亲和母亲都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岀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岀国作战7O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二O二O年十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岀国作战7O周年之际,大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晋良,组织部长张祖立和其它领导来到家里看望抗美援朝老战士何芥华,亲切地询问身体近况,转达全校师生的关心和慰问!一起深情地回忆,在民族危难,国家需要之时,志愿军战士挺身而岀,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并颁发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大连大学档案馆张华处长,受学校领导委托,带领大连电视台采访录制专题节目《不爱红装爱军装,万岁军中何芥华》。</p> <p class="ql-block"> 二O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到来前夕,大连大学老干部科孙明科长代表学校领导向母亲送来了,以中共中央,中央组织部颁发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表达的即是对老党员们的关爱关怀,更是对一路拼搏奋进的共产党人的充分肯定。母亲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过的路,是一条曲折坎坷的路,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展現的是革命队伍中,干干万万个共产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艰苦付岀的一个缩影。母亲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诠释的是志愿军女兵永不褪逝的青春芳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