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行——《22·2 ·14》海口骑楼老街

宁静致远wx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2月14日我们越过琼州海峡,来到美丽的海南岛。当年我们知情伙伴相约海南,古稀之年的我们开始做候鸟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海南海口第一要看的是海口骑楼,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面积8.0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条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2]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方殖民运动带动了骑楼建筑传播圈的形成,其传播方式是利用海运贸易。骑楼建筑形态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随西方殖民扩张传入马来半岛,并以马来半岛为节点沿海上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的广州、海口、台湾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步行进入海口骑楼老街逛一逛,这里主要有这样几条街: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都属于骑楼老街的范围。如果时间充裕就都去看一看。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海口地理位置上靠近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并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因此海口骑楼的建筑形态与上一级的传播源相近。其建筑整体风格明显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并以白色灰泥粉刷墙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将海口骑楼与海南省文昌、儋州、三亚及周边的北海、湛江等地的骑楼作对比发现,除在建造年代、规模、尺度、形态上存在差别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这说明商贸活动带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使海口成为推动雷州半岛及北部湾骑楼建筑发展的重要节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与初具规模与海南华侨有着直接关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粤军第一军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负贵海口所城扩建一事,为了搞好市政规划,他邀请了众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侨民的回归不仅带回了金融资本,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因此可以说南洋华侨是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强大的助推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楼附近修建了的第一栋骑楼,随后,骑楼建筑逐渐遍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大街。近年来在骑楼老街上增添了时代背景的雕像,游客有种年代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开埠,所城内街道扩建,由原先的两条发展到数十条,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四牌楼街、龙牙巷等数条石板路,并出现了兴、和、福、振等一批地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邓本殷决定拆除海口所城,划路扩街,扩大城市规模。所城拆除前的石筑长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路前身。石板马路改为今水泥路面,街名也改变。扩建北门外的环海路,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建成今天的新华路;原城墙内的南北大街被扩建为博爱路,东西大街则被扩建为新民路。形成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新民路、得胜沙路得胜沙路、长堤路、永乐路(现名解放路)、振东街、大兴街等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口老街区每条街道骑楼的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如仿巴洛克风格较多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仿哥特风格较多在振东路及新华北路,但仍有部分不同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相互穿插在每条街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海口骑楼老街上我们争当贩卖海南椰子的小贩,为了拍照纪念。卖海南椰子的小商贩看着我们这些老人的表演很开心,让我们随便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口骑楼楼顶檐口的天际线多为波浪形、涡卷形、几何形雕饰,方形、半圆形、敞肩形、尖形等形状的窗户拱券弧线优雅大方,体现了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外墙体上的浮雕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这些浮雕反映出来的是吉祥如意,有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梅兰竹菊、莲池鲤鱼、松鹤延年、宝瓶等雕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贝尼亚普库尔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上面光光的墙上并排开有两个窗户,屋面为挑檐,立面基本没有装饰,最多的装饰也只是一些处于檐口下或窗裙墙上的中国传统式线脚。但这种样式的骑楼在老街区中已经很少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口骑楼古街,是海口标志性的打卡景点。岁月的沧桑留在了斑驳的白墙上,一幢幢百年老店的招牌彰显了它们过去的辉煌。这些曾经都是下南洋回来的华侨们开的店铺。我们是疫情期间去的看老街有点萧条,当地人说旺季的时候人山人海,特别是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很多游客特意穿着古装汉服旗袍来拍照,还有专门到这里拍婚纱照的。确实,这样有历史感的老街搭配古风装一定很有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口骑楼建筑群的布局形式是线状布局和片状布局的结合体,这不仅继承中国传统的布局形式,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物布局形式,因此是一种典型的中外融汇、取精华以为己用的创造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口骑楼老街带给给我们的是年代感,同时它也推动我们对海南历史的了解。海口骑楼老街上的每一栋楼的设计大不同,在这里好像走进海南建筑博览会。中西合璧,古今结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