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演奏经典小提琴曲《梁祝》第一部分(主题和华彩)

静观

<p class="ql-block">  1957年,出身于绍兴土戏与越剧世家的青年学生何占豪在机缘巧合之下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学习小提琴,与丁芷诺、俞丽拿等成了同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身于绍兴土戏与越剧世家的何占豪</p> <p class="ql-block">  当时,毛主席提出了<b>“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b>、文化艺术要<b>“洋为中用”的方针。</b>为了<b>“洋为中用”</b>使<b>“交响乐、协奏曲体现民族文化”</b>,上海音乐学院在管弦系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何占豪成为了该“实验小组”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期间,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要来上音进行访问演出。按照国际惯例,他们提出了要演奏一首中国的四重奏作品。这让“实验小组”的成员们急坏了,当时国内哪儿有像样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啊?于是大家想到,在此之前,何占豪已经根据越剧素材,创作了一首弦乐四重奏的《梁祝》(后俗称小《梁祝》),那就它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还是学生的何占豪心中直冒冷汗,但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何占豪就把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梁祝》拿给捷克的四重奏组合小乐队。没想到的是,这群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对这部作品兴趣满满。不仅决定演奏,还特地请何占豪前来指导民族风格的提琴指法。何占豪心中无限感慨,我们之前对自己的民族音乐太不自信了。</p> <p class="ql-block">  1958年,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选定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实验曲目《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用来向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献礼。这一决定,开启了何占豪和陈钢通力合作的创作之路。</p> <p class="ql-block">  出身于音乐世家的音乐系大才子陈刚</p> <p class="ql-block">  何占豪、陈钢和丁善德院长</p> <p class="ql-block">  出身音乐世家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大才子陈刚和与出身于绍兴土戏和越剧世家的何占豪(管弦乐系的学生),两位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正好形成互补,合力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同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的“合力创作”还得到了各方面的指导:时任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丁善德先生亲自辅导他们二人的《梁祝》创作;学院的小提琴演奏家、民乐演奏家们也都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终,创作组</span>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素材,大胆的运用越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戏曲元素</span>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把</span>交响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采用单乐章(内容包括: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的曲式结构完成了我国第一首民族化的小提琴协奏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山伯与祝英台》。</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孟波(右三)等领导看望“民族化实验小组”</b></p> <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的首届“上海之春”音乐舞蹈盛会上首演,由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俞丽拿(当时十九岁)担任首席小提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取得了巨大的成功</span>,引来掌声如雷,好评如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span>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出现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音乐的历史,铸造了中国音乐史和艺术史上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梁祝》首演图,首席小提琴:俞丽拿,指挥:樊承武,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管弦乐队。</p> <p class="ql-block"> 《梁祝》首演成功后,经报纸报道,电台、电视台播放,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很快成为中国老少皆知的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人们是这样总结这部作品的:<b>它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的“不朽的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和东方音乐的骄傲”;是中国音乐的空前高峰之作,更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在香港电台的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代表60年前《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上台,领取了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凭借着其美丽动人的故事(堪称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内涵和优美的旋律、浓郁的民族风格,经于丽娜、盛中国、吕思清等小提琴大师的诠释,在中国一直经久不息地流传着,同时也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已成为国际乐坛上中国音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跟着家里的大人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53年版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美好而又感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越剧音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文革”期间,我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乐队拉小提琴。有一天,我们一起的“琴友”带我去了西宁市民主街一位修电器的师傅家。这位师傅名叫“王荣祖”(以前当过教师),他们家有“电唱机”和“唱片”,还配有“音响”设备。他“偷偷”地(文革期间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批为歌颂“才子佳人”的“大毒草”)给我们放了一个“唱片”,这个“唱片”就是余丽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一放出来,我们就被美妙动听的旋律吸引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不愿离去,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谱,我就私下里学拉这首非常喜爱的乐曲。因为,不同于其他“小提琴乐曲”(奏鸣曲、独奏曲等),这是一首我国民族音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共鸣”。所以,就成了我最喜爱的“小提琴曲”,经常拉奏体验“自娱自乐”,百听不厌,百拉不烦,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保存了五十多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乐谱</p> <p class="ql-block">  <b>以下是我用手机录制的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分(主题与华彩)的视频(背景音乐由999伴奏音乐工作室制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