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献给为这个家庭奉献一切的两位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篇、初建家庭(1954-195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京广铁路向南,湘桂铁路向北,两条铁路的交汇处,湘江两岸,有着一座普普通通的地级小城市-湖南省衡阳市。1954年秋天,从朝鲜公开回国后的志愿军0957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军部就奉命驻防在这座城市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亲在朝鲜的定情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陈国忠(1929-200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母,曾玉芬(1931-2021)</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部队回国后的父母亲婚后在这座城市中,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在那里?居住过这座城市里的什么地方?我已经无法去追踪,也不太可能知道了!我只能从他们留下的家庭像册的老照片里,通过前后对比分析,梳理出这些像片的时间,再找出他们曾经在这座城市中留下的足迹。尽管大多数事情因年代久远而记忆模糊,不太清晰了!但只有这件事,我非常清楚,也非常肯定,就是他们婚后建立起家庭,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采取的第一个大行动,就是把还远在东北老家乡下,父亲的母亲,我的奶奶郭英接到了身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夏天,奶奶郭英来衡阳后和父母亲合影。她加入这个家庭后,和父母亲一起走南闯北,共同生活了35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底,军委命令所有已婚的女军人,必须在1955年元月份,转业到地方工作,如果不转业就必须复员。那时母亲正在准备1955年的大学入学考试,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在看到复员转业政策并反复权衡和父亲商量以后,母亲放弃了55年能上大学的机会。同与她一起参军的另外三个女军人,在那年的元月份,一起转业到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母亲被分到内儿科,罗鉴媛阿姨被分到外科,李敦晶和钟南智阿姨被分到手术室。这一人生的转变,使母亲从此喜欢上了医学中的儿科专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5年元月,和母亲一起转业到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47军另外三个女军人。前左一钟南智,前左二李敦晶。后左一,母亲曾玉芬,后左二,母亲同窗好友罗鉴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1955年填写的转业干部登记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母亲写的动力之源一书附录1回顾我们所走的路中看到,其实这个时候转业以后的母亲和在部队工作的父亲是住在各自单位的集体宿舍里,只有节假日,或母亲不值晚班时才能团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在动力之源附录1中的原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于奶奶郭英,她在书中是这样写的:“但我知道他(父亲)心里最想念的,还是他的母亲。为了全家团聚,我们商议要把妈妈接过来和我同住。为迎接妈妈的到来,在医院附近,我找到一间住房,还买了几件旧家具。大约是55年的夏天,(父母委托)傅青山同志从东北老家,先把妈妈接到沈阳,再长途跋涉,安全护送到衡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接着写道:“妈妈来后和我朝夕相处,我常听她讲家乡的故事,才更深刻的理解她一辈子经历的艰辛。十七岁被爸爸为还赌债,卖给老陈家做大儿媳,进门不久,就在婆婆的带教下,做全家人的饭菜(全家九口人),还要下地劳动,做家中针线活儿,样样都要做。因为家中贫穷,她住在九条梁子的马架子里,生下好几个儿女,大部分先后夭折,只有大儿子长大成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丈夫(我爷爷)是个木工,常年在哈尔滨打工,很少回来。直到病危吐血,回来死在家里。那时她(奶奶)才25岁呀!如何度过未来的日子!她伤心,痛哭,还想死。但她看见5岁年幼的儿子,她决心要守下去。很多好心人劝她:“你走道(改嫁)吧!你守啥?家中一贫如洗,有什么好守的!”但她的决心坚定不移,一心要把儿子抚养成人,要儿子读书识字,不走他爹的老路,被活活累死。先让儿子在家乡念私塾,她必须为这个大家庭,做很多很多事情,侍奉公婆,带侄儿侄女等,用她的辛苦劳动,取得全家人的关爱和尊敬。后来才有可能,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她和公公进城,拾破布,糊布壳卖,赚点钱零用,再加上家里支援点粮食,让儿子在城里上新学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关于父亲参军一事,母亲接着写道:“一直到初中,18岁的儿子,突然从学校消失。是儿子瞒着妈妈参了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她知道儿子已经当兵,无法改变时,就开始提心吊胆,要知道当兵打仗,子弹不长眼睛,(奶奶晚上睡觉)经常会梦见儿子浑身是血而惊醒,时时牵挂着儿子的安危。也许上天真的有眼,儿子经历多次战火的考验得到幸存,没有让妈妈心中唯一的希望破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接着表述了她自己的心情:“听她(奶奶)所讲的一切,(母亲)有时候也会被感动流泪。妈妈(指奶奶)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没有文化,但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勤劳善良,坚强朴实,相夫爱子。她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艰难的守候,长长的期盼。我敬重妈妈,决心今后让她能享受更多的幸福。在今后日子的相处中,邻居们都说我们不是婆媳,是母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里,最复杂,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家庭,因婆媳不和,而发生争吵,发生分裂,最终导致整个家庭曲终人散,悲剧收场。母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我懂事记事起,就没见她和奶奶红过脸,吵过架。她们之间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使我们这个家庭里充满了亲情,洋溢着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亲情的互爱中,日子过的飞快。两位母亲终于迎来她们的第一个儿孙。母亲在她的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路一文中这样写道:“56年7月12日大儿子出生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房,家里只有妈妈,老公下部队出差未回,当时还有在军幼儿园工作的姐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6年7月,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口母亲和奶奶抱着刚出生不久的我。右一是母亲的姐姐曾淑云,奶奶后面是母亲同窗好友罗鉴媛阿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保存了60多年,我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出生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婆媳关系之间的互敬互爱,也给父亲增添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在母亲为这个家奔波劳碌的时候,父亲也在军中辛苦的工作着。他频繁的去部队基层,经常出差在外,据母亲回忆,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不在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授衔后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7年父亲出差去重庆和舅舅一家人合影。左一舅妈方发容,中间小孩是他们的女儿曾俊贤,左二舅舅曾肇丰,后左一父亲陈国忠,后左二,四姨夫龙学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从重庆回来在长江三峡的轮船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我降临这个家庭后的生活,母亲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在妈妈(奶奶)与姐姐的关爱下,我得到了完全的休息,临产前的高血压很快得到控制。经过这段产休,我才深深体会到,抚养孩子多么不容易,全家人都为此忙碌。那时妈妈(奶奶)还不到50岁,我怕她太累,常提醒她注意休息。她会笑哈哈的爽朗回答:“这点活不算啥,不用担心。”我知道,妈妈(奶奶)因为有孙子,心里高兴,好像有用不完的劲。56天产休,我是在幸福温馨的家中度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奶奶非常开心的抱着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产假休完,母亲刚回医院上班,就被调去衡阳市妇幼保健所任主任,时间大概是1956年9月。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担任行政领导,她工作的很出色。这年底,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我和父亲一起去长沙参加了一同参军的战友杨光琳阿姨的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亲抱着我,去长沙参加原47军同军战友杨光琳阿姨夫妇的婚礼。长沙市烈士陵园留影,前排俩人是杨光琳夫妇,抱小孩的是母亲曾玉芬,后面是父亲陈国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长沙市烈士陵园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人们常讲,家和万事兴!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每个家庭都是有根和有魂的,而根和魂是由这个家中的女人来掌控的。在奶奶和母亲这两个家中女人的掌控下,刚出生的我长的又快又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奶奶和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亲和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全家人在湖南衡阳市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7年2月,父亲从军政治部干部处调往广州军区干部部,离开了湖南省衡阳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5月,母亲在血压不正常,高压200/低压120的情况下,冒着风险在衡阳市地区医院生下了弟弟陈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弟弟生下后不久,领导决定将衡阳市中医院,保健所两个党支部合并(母亲当时是保健所支部书记),由母亲负责领导。她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产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高血压也一直降不下来。父亲调广州后,夫妻分居也有一年多了,这样长期下去是不行的。为此在当年的6月份,在姐姐的陪同下,抱着刚出生的弟弟,来到父亲的工作地点广州市,商量家安在哪里的问题。父亲的意见是她尽快决定自己的工作问题,好把家安在广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广州回来后,母亲在搞卫生行政还是临床医生之间做了选择。她愿意做临床医生,更愿意做一名儿科医生,一辈子为孩子们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部队组织与地方组织上多次协商和协调,广州市广东省人民医院小儿科愿意接收母亲到他们医院做一名儿科临床医生。听到这个消息,母亲非常高兴。她很快就处理完在衡阳市的各种事情,和奶奶一起,带着二岁大的我,抱着三个月大的弟弟,告别了生活了4年多,辛辛苦苦建成的衡阳小家,全家人搬迁去了广州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离开衡阳时妇幼保健所合影,前排左起第四人是母亲曾玉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陈欣,2024年4月25日再次修改补充于上海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三篇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