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大家好!<br><br>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部六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推出“六省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共同为大家分享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合著的《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div><br></div> 今天,由江西省图书馆馆员虞乐,为大家分享书中对经典著作《包法利夫人》的导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爱和欲的煎熬</b><br></h1>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大意是,直到福楼拜出现,小说才终于赶上了诗歌。 <br>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主人公爱玛嫁给平庸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后,瞧不起自己的丈夫,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削的对象。最后她负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 <br> 这本书来源于当时真实的社会事件,一个卑微琐细的花边新闻,却跟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福楼拜笔下的爱玛非常浪漫,他本人就具有浓重的浪漫气质,如他自己所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福楼拜在小说一开篇就描写了爱玛的美,并非直接写她的容貌,而是借用她镶了三道花边的蓝袍、秀丽的指甲、小木头鞋来写的,就像川端康成写女性的美,要借着车窗的倒影来写,非常富有情致。用一种意象来写一个人物,或是渲染一个描述性的、诗意的、感伤的、有趣的生动细节,是福楼拜文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像一面透镜,他先把景致人物缩小,再通过缩小的方法重新塑造透视出一个更细致更开阔的世界来。 <br> 福楼拜曾在给路易丝·高菜夫人的信里谈到著名的第二卷第九章—“罗多尔夫引诱爱玛”的写作构思时说道:<br> “今天,我既是男人又是女人,既是情妇又是情夫,在想象中,我骑着马,在秋日午后穿过一片树林,头顶上是金黄的树叶。我是马,是树叶,是风,是两人交谈的话语,是绯红的太阳……我是我的那两个恋人。” <br> 这两个情人带给包法利夫人最浪漫的对爱情的幻想,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的毁灭。我们可以看到,爱玛所爱的两个情人形象,一半真实,一半虚构,她所迷恋的不只是这两个人,而是她幻境里的情人,她用想象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浮置的花园,在虚构的时空里沿着自己的轨迹爱和思考。 <br> 从第三卷第四章开始,爱玛的生活就开始慢慢出现裂痕,开始破碎。当包法利夫人想要和罗多尔夫结婚的时候,对于只是玩玩而已的罗多尔夫来讲,唯有逃离才是上策。面对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就这样抛弃了自己,面对这样沉重的打击,包法利夫人精神崩溃,陷入重病之中。这记重创意味着她飞蛾扑火般的爱情的消亡,也意味着她开启崭新人生理想的破灭。 <br> 面对妻子的病情,包法利先生邀请各路名医,加上精心照顾,慢慢地,包法利夫人终于恢复了健康。而这时,包法利夫人碰到了久违的书记员莱昂。这时的莱昂已是情场高手,他不愿意再错过机会。于是他们旧情复燃了。 <br> 包法利夫人为了留住莱昂的心,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给莱昂买了不少好东西,也给自己买了不少好东西。她的爱慕虚荣被商人充分利用,不仅卖给她不少商品,而且给她设计好了一个个的圈套,等着她往里钻。终于,她负债累累。她像极了一只飞蛾,纵然伤痕累累,仍然痴心不改,抖动着翅膀,扑向了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悲剧无可避免地上演了。 <br> 包法利夫人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法院要冻结包法利一家的全部资产,用于偿还欠下的债务。而此时,没有人愿意借钱给包法利夫人。终于,她绝望了,她从药店那里买了好些砒霜,服毒自尽了。 <br> 《包利法夫人》呈现的是一个依然困扰着现代人的问题:何为有意义的生活,怎么追寻有意义的生活?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观念,它所深入的是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写的是内心那些隐秘而细微的经验,渴望、不安、恐惧、绝望的生命情感,它根植于内在的人。 <br> 我们现在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继续这一点。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以及内心的生活,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是如此。如何发现、重塑一个内在的自我,不但是现代文学的主题,也将会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人生话题。 <br> 世间从没有爱玛·包法利夫人这个女人,小说《包法利夫人》却将万古流芳,一本书的生命已经超过一个女人的寿命。<br><div><br></div> 由山西省图书馆馆员任向姝,为大家分享苏童对经典著作《包法利夫人》的解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b></h1> <div><div>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福楼拜在他生活的19世纪,得到的威望和对他的评价远不如现在。那时候在法国,人们更推崇夏多布里昂和雨果。而《包法利夫人》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现在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br></div> 在很多欧美文学书单中,比如“人类历史上百本必读书籍”,《包法利夫人》总是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它之所以会得到这么高的推崇,是因为它实在是一部百科全书。虽然它是一部写女人的小说,但它把“人”所包含的各种问题都写透了、写薄了。而且福楼拜是用“多一个字也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的标准,用很精练的语言讲出了一个如此生动的故事。 <br> 《包法利夫人》有一个精心构思的故事脉络。故事是关于女主人公爱玛的欲望与堕落。这部小说很怪,一开始读你会以为小说是写包法利先生的,因为小说前面用了很多章节讲包法利先生的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让人印象深刻。我猜测,有可能福楼拜当时就是写包法利先生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杜布克夫人的故事。 <br> 但是,主人公爱玛出现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使小说发生了特别奇怪的变化,前面浓墨重彩描写的包法利先生一下子退居幕后,成为整个叙事的一个玩偶。这个变化只要读者读得仔细就会发现。一代一代的小说家都在学习和思考,这部小说为什么到这里出现了这么奇特的转向?世界上几乎不会有第二个小说家进行这样的构思了。 <br> 爱玛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福楼拜大概也会脑中一亮:这个爱玛才是我真正要讲的故事。 <br> 爱玛一出场就是带有悬念的,爱玛的父亲是一个鳏夫,膝下只有她这一个女儿,两人相依为命。爱玛本是特别娴静的人,过的生活却很压抑。福楼拜先生短短的几笔就把爱玛身上的矛盾性格点出来了。他说爱玛喜欢教堂是喜欢教堂外面的花卉,喜欢音乐是喜欢那些你情我爱的歌词,喜欢文学其实是喜欢文学的浪漫和刺激,这寥寥数笔不仅交代的是虚荣心,也把这个女人矛盾的、不安分的心勾勒了出来。爱玛少女时代进过修道院,在修道院别人侍奉上帝,她却看了很多浪漫奇妙的小说。她就是在这样一个叛逆的暗流中长大的,这种天性使她想做贤妻良母又做不到,最后成了著名的包法利夫人。 <br> 小说后面还有一段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爱玛住在永镇这样偏僻的地区,却订阅了大量的巴黎上流社会的报纸,她知道巴黎哪个剧院在上演新的歌剧,巴黎高级裁缝师家的门牌号码。这也算是填补生活空白的方式吧。这样一个心在高处的女人却一生生活在乡村小镇,这种生活也许本身就隐藏着种种危险。这种危险的悲剧,也许从她出生以后便开始了。 <br>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就是“燕子号马车”。爱玛每次都要坐着马车离开那个沉闷的、让人窒息的家庭,去满足她的欲望,或者说是去找她的自由,一次次来往于永镇和鲁昂,来往于宁静沉闷的小镇和大城市之间。爱玛的堕落轨迹也像这辆马车,不急不慢,来往于家庭和情人之间,来往于不同人的情爱之间。 <br> 福楼拜当然也一直在写爱玛内心的挣扎,写她在欲望与残存的道德感之间的挣扎和选择。一次次的挣扎把她推向一步步的堕落。燕子号马车如同一个邪恶的象征,她一坐上去,她的心就从家庭转移到外面的情人身上。结果是她一次次地投入爱情,一次次地背叛家庭和包法利先生,但同时自己一次次地被情人们背叛。 <br> 爱玛的悲剧结局是可以料到的,为了爱情她欠下高利贷,最后不得不以砒霜自尽。一个女人为欲望所累,在欲望的道路上挣扎,结果离死亡越来越近。 <br>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女性的故事,但这个欲望的故事也可以影射男性,不如这样说,这部作品写的是人性的种种矛盾,浪漫、虚荣、自私、叛逆、不甘平庸,这一切似乎是人性正常的内容,不应该那么致命和邪恶,可是福楼拜描写的是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寻常的人性之树开出了不寻常的恶之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