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园里大路的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我们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海南农垦中等专业学校,当时学校座落在加来河畔。这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1953年3月创建了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干部学校。1958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改名为广东省热带作物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4年复办海南农垦干部学校,1980年底改为中专,1987年搬迁回海口现址。1989年海南建省,校名改为海南省农垦海口中专学校。冯白驹将军、原海南军区副司令张发华,原林一师政治部主任江洪洲先后兼任或专任过学校领导。 </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班级叫宣传干部进修班,学员来自海南和湛江的农场,经过两轮笔试和一场面试选上来的。全班有72人,戏称孔夫子的72贤,男生为主,女生仅5人,学员大多是农垦第二代,职位最高的是科级干部,大多是高中毕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人、教师和干部。也有刚从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退伍回来的战斗英雄。当时,海南农垦局党委对我们这个班很是重视,特意从宣传部派来年轻有才气的林旭飞当班主任,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学习是枯燥的,但学生生活也有一些趣事让人回味。</p><p class="ql-block"> 智取电视机</p><p class="ql-block">学校地处海南西部的临高县加来农场,和农垦师范学校相邻,周边还有一个部队机场和一个炮团,但没有多少商业网点和文化娱乐场所,仅有一个加来墟和师范学校露天电影场。为了让我们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班主任出了个点子:开班时海南区党委农场部领导要来讲话,到那时我提出建议送一部电视机,大家热烈鼓掌,领导就会同意的。1982年3月,钟部长讲话后,班主任提出了建议,全场掌声响起来,钟部长当场允诺。不久,农场工作部送来了一部飞跃牌20英吋大电视,在当时可是稀有之物。每到晚上,我们就搬来椅子有电视看了。</p><p class="ql-block"> 勇斗小混混</p><p class="ql-block">加来用海南话讲就是怕来,因为这里有一帮小混混时常偷摸拐骗,打架斗欧和调戏女生,搞得人人自危。我们班大多是气血方刚的男生,从不胆怯。当时电视正在热映日本的《姿三四郎》,也吸引了几个小混混来看,在争座位时被我们赶跑了。第二天傍晚,班上几个学员在校外散步时被小混混伏击了,用铁链打伤了。消息传来,全班激愤,拿起木棒就冲上去,那帮小混混全跑光了,我们追到头目家中也找不到人。那天要不是校领导及时劝阻,头目的家就会砸得稀把烂。自此那帮小混混不敢回家,后来找人说情,承诺再也不来滋事,此事才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护花使者</p><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一战成名,也吸引了师范女生的注目。师范学校女生较多,她们大多初中毕业就报考师范学校,入学时也就十六七岁花季少女,而我们大多二十郎当岁热血青年,自然气味相投。她们纷纷以找老乡或同农场的名义到我们班上来找朋友。我那时也年仅十九岁,初出茅芦,只是当班上老大哥的跟屁虫,叫干啥就傻傻干。当然,在跟这些女生的接触中也会有一些非份之想。同场的女生剪着齐耳的短发,落落大方,但人家父母是医生和教师,我这工人之家就不敢高攀了。隔壁农场的女生说起话来轻柔如音乐般动听,温柔可爱。但彼此不熟,只能藏在心里。两校的学生一交往,就多了一道风景线:连接两校的油棕林大道,三五成群的男生女生嬉笑打闹,师范学校的电影场班上的男生象护花使者一样紧依着女生一起看电影。来往多了,师范学校的领导也担心了,在两校之间拉起了防护线,人是可以隔开的,心可以吗?后来也有偷偷摸摸交往的,但校园爱情总是败于分离,毕业后各奔东西,没有几个牵手相伴。</p><p class="ql-block"> 四大员</p><p class="ql-block">学生生活是艰苦的,刚入学时每人每天伙食费是一元,还能有肉吃。后来财会班来了以后,为了统一标准,降为每月21元,虽然能吃饱饭,但缺鱼少肉了。为了改善生活,班上流行开小灶加菜。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买来电炉和锅碗,自个炒肉煎蛋。所以,每到饭点,总不时听到这样的喊声:喂,我这里的肉好香。我这里有鱼来吃块鱼吧。还有说,过来喝蛋汤吧。显得非常热情融洽。正因如此,人们把我们称为四大员:学员、宣传员、采购员和炊事员。</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都步入了花甲之年。但我们不负韶华,无愧时代,很多人当上了处长,有的当上了厅长,也有的成为了场长、董事长,还有的下海经商成了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豪。当然也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是宣干班学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