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拍加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小甘原创</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在美篇里看了彭秀福老师的一篇题为《故乡的柴事》的文章,引发出我的一些感想来,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对砍柴(老家叫剁柴)和放牛(老家叫样袅,读音是这两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那是上个世纪乡下人的日常。今天我主要来说说剁柴。</p> <p class="ql-block">劈柴</p> <p class="ql-block">捆好的柴梗子</p> <p class="ql-block">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竟然摆在第一位,可见它的重要性,这是以前我没有注意到的。我在家里是老小,从小受妈妈姐姐的爱护,干农活其实不多,只是后来姐姐出嫁,哥哥在外读书,很多农活我是不得不干的,其中重要的一件就是剁柴。记得读小学时,我也不记得几年级了,应该是三年级以后,要砍柴给学校食堂的,也算是义务了,我弄的两个小捆柴,好像只有八斤,那时也觉得很开心。具体到怎么砍柴,我也大概回忆下:先用柴刀把那茅柴先一小把一小把的放倒,聚成几个小堆之后,再放在自己搓好的草绳上,小心错放层叠,到了累积的高度,两手握着草绳交叉一紧,再用膝盖压实茅柴,如果觉得还不够,则用整个身子压下去,直到整捆柴结实为止,再用草绳打个结,捆柴就算完事。然后再用削尖的竹篙把两捆柴串起来,就可以晃荡晃荡挑回家了,因为砍柴都是在山上,所以翻山越岭走两三里路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对于一个小学生学会砍柴,也是一项不错的体验,也是一项本领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村的风光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 说起砍柴,也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有一次去白了颗(我村一个地名)砍柴,我们叫禁山,那里的茅柴长得很高,也有些小树苗,可以砍到梗子柴,通常去那砍柴一般会把砍好的柴放几天,让太阳把它晒成褐色,烧起来才能火旺。那里也有些坟墓,还要经过一个幽深阴凉的原始森林的巷子,才能到达砍柴的目的地,其实我真的有些害怕,有时只能靠快速走路或者唱几句歌或者清嗓来驱除恐惧。这些还不算,有一次在那里砍柴,砍稳砍稳,碰到一个蜂窝(我们叫吊脚蜂子),天哪,躲不及,叮得我满脸是包,奇痒无比,回来之后脸都肿了,真是积了德。</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时也会邀请小伙伴一起去砍柴,一般是到背后山,冷水坑,下沙坑(以上皆为村里地名)等地方,砍完柴可能还能摘到花泡(有点像小草莓),钢筋子,地角(有点像蓝莓),勒风(撕了皮可以吃,外表有刺),茶花苞嫩嫩的,都是顶好吃的东西,大家说说笑笑,觉得砍柴是件特别开心的事。</p> <p class="ql-block">柴火灶</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好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比较正经的剁柴,还忘了提件事,砍柴还必须磨刀,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磨刀石,磨锋利了才好砍柴呢,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嘛。还有些柴火不是直接用手剁,也有其他途径的。比如松针(我们叫松树衣子)落在地上,我们用爬爪(收松针的工具)直接爬起来,然后把它放到箩筐或竹篓里,再挑回家。有时我们也到原始森林里去用钩戟刀崽(长长的棍子顶端装一根像镰刀类的)去弄一些枯枝,这个我们叫梗子柴,烧得火更大,也更持久些,好用来过冬或做大喜事。还有些时候不能接济的时候,我们也烧秸秆,但是这个秸秆烧了火一下就会熄灭,不大好用的,一般用来引火。</p> <p class="ql-block">柴火灶做出来的土味菜</p> <p class="ql-block"> 回忆了这么多细节,只能说原来柴火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到了冬天,经常下雨,阴冷潮湿,不备到一些柴火来,怕是很难开锅。有些人到了冬天则会去砍些杉树或松树,晒干,然后用锯子锯成小段,再用直刀把它劈成若干片,这也是上好的柴火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会砍柴,有些还会砍柴去卖,卖给烧窑的人,有些还会挑到红旗街(抚州一地名,离我们村有20来里路)去卖,换些生活日需品。所以以前的山能砍到光秃秃的,有人甚至会去偷别人的山上的柴或人家砍好的柴,为此有时会引发冲突,邻村的人因为山的归宿问题擅自砍柴是会打架的。我们村的地婆子(号名)说因为砍柴闹矛盾,手都被人砍伤过,当事人又说没这么回事,说砍到了自己的手,呵呵,几十年了,这又怎么求证,都成为难忘的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社会变了,人口向城镇转移,家家通电,很多人煲饭用电,弄饭(我们说的做菜)有用液化气的,用柴火也只是部分老年人的习惯。所以山上的柴是越来越高了,再高点估计野兽都能出没。唉,农村的的人越来越稀少,年轻人出去拼了,老年人有些已经不在了,留守孩也越来越少了,除了一年三时三节,农村热闹那个把子月,平时则是安静无比,再不见昔日的繁华和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副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故乡柴事,这人间烟火,何时才能振兴,何时才能热闹如昔,温情如昨?何时才能看袅袅炊烟升起,看庭前花开花落!不得而知,不得而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