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泉永的创始人黄清彦/黄建中

黄建中

<p class="ql-block">笔者收藏有一张民国元年(1912)的分家文书,记载的是稷山县底史村晋商黄清彦兄弟分家的财产清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写分书人黄清彦:因为弟兄不能共爨,二人均分院子一座。北房三间、东房三间,出路具官、门楼具官。东边小院基一块,兄南弟北,二人均分,出路具官。关帝庙东边牛院一座,兄南弟北,二人均分,出路具官。西边观音堂南边地一块,兄南弟北,二人均分,各清各业。同中言明,此后不能争长论短。恐口不凭,有分书为证。民国元年(1912)九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东圪塔祖茔四亩半、</p><p class="ql-block">荆坡地五亩、</p><p class="ql-block">坡上地六亩三分、</p><p class="ql-block">西滩地四亩五分八厘,</p><p class="ql-block">东滩地双桑地一段、</p><p class="ql-block">斜口滩地一段、</p><p class="ql-block">桑捱滩地一段—共三块。</p><p class="ql-block">各地二人均分。</p><p class="ql-block">管中人:黄宁海、黄凤翔、黄祥柜、黄海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在老家生活过十多年,对黄家老宅的情况比较了解。那是一座传统的大四合院,南北长17米,东西宽10米,面积三分五。北房是三间上房,为筒瓦结构;东房、西房、南房各三间,为板瓦结构。北房地面用绿豆色的大方砖铺就,顶棚为粗椽木板式的板棚,做工精细。板棚用椽都是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光洁,听黄怀登先生说过,那些椽都是专门加工过的。院子里用青砖铺就,石灰缝隙细细一条线,非常整齐。院子有两道大门,内门为东南门,进门为砖雕照壁,记得上面有飞燕。内门关闭,院落就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堡,四面的后檐墙都很高,各房间的大门,都是用厚木板做成的,全部关闭后,院落就是一个巨大的天井。出了内门,外面还有一道南墙,那个门才是大门。</p><p class="ql-block">黄家老宅专门用来住人。老宅的东边为磨坊院,面积有二分多,独门独院,除磨面外,还种蔬菜。老宅的西边为养鸡夹道,面积不到一分,围有高墙,专门用来养鸡。老宅的右前方是牛院,专门用来喂养牛马等牲口。观音堂西边有一块场地,面积在五分以上,专门用来碾麦。</p><p class="ql-block">黄清彦和弟弟分家前,家里有耕地二十多亩,分几个种类,有祖茔、平地、滩地、坡地等,分别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瓜果等,主要供自己食用。当然这些地不算多,从光绪年间开始,他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生意,地多了也种不过来,就没有多置地。</p><p class="ql-block">黄怀登先生在时,给我讲过,黄清彦先生在光绪年间,前往陕西的西安、渭南一带经商,按照钱财水里求(指酿酒和做醋)的传统模式,开设了晋泉永商号,专门经营醋。他的醋坊前店后厂,后面院子里酿造,前面门店销售。随着规模扩大,为增加销售,还专门组织销售队伍,深入乡村去出售。刚开始由员工每天挑着醋篓去销售,到了民国后,店里购买了一批自行车,挂着醋篓去销售。由于经营得法,每年收入可观。</p><p class="ql-block">黄清彦先生有很高的经商天赋,早在销售人员下乡推销之初,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农民没有太多的现钱,若是凭钱买,那销路不会好。他说:“做买卖就是用自己有的东西去换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为什么非要现钱不可呢?”因此决定,生产出来的醋,不论城乡,既可用钱买,也可以用粮食和鸡蛋来换。老百姓虽然没有现钱,但是家家都有粮食和鸡蛋,这一下就打开了销路。</p><p class="ql-block">晋泉永生产的醋有好几种,主要是米醋,以小米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而成,这是最主要的产品,一年四季都在生产。一种是糖醋,以红糖为原料生产的,产量也比较大,也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还有一种是柿子醋,因为原料的限制,只能季节性生产。</p><p class="ql-block">在生产上,黄清彦对醋的质量抓得很紧。每一缸新醋出售前,都要由厨师做一大锅酸汤面,大家吃过后,酸香可口才能投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要是大家吃过后,觉得味道寡淡,或有苦涩味,那就倒掉,坚决不能出售。损失由东家承担原料,酿造师傅承担人工费用。</p><p class="ql-block">晋泉永的人员构成是,黄清彦是东家,下面设有大掌柜负责生产,二掌柜负责销售,账房先生负责钱粮,大师傅负责伙食,普通职员有二十多名。所有这些人,全部都是从晋南老家带到西安的。对用人晋泉永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用三爷,也就是不用少爷、姑爷、舅爷,其实是不用亲戚,全用外人。东家和店员双方签有文书,由晋泉永负责食宿。不管是谁,只要干满三年,店里根据贡献大小分别给予股份,除了身钱(工资)外,年底还能分红。股份分为半厘、一厘、二厘、三厘等好几级,分别相当于现在的0.5%、1%、2%、3%。</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是体力劳动,因此东家黄清彦对伙食非常重视,要求大师傅一定要把饭做好,让大家吃饱吃好,才能把活干好。黄清彦平时从不让大师傅单独给自己做饭,而是和大家一起吃,有客人或应酬时才去外面酒店招待。在醋的销售过程中,可以用鸡蛋交换,收到的鸡蛋特别多,要用瓮来放。对有破口的鸡蛋,全部交给厨房,由大师傅给大家做着吃。鸡蛋吃的太多,有的店员都吃腻了,这种优厚的生活待遇,其他商号望尘莫及。每当时令节庆,如端午、中秋、冬至等,店里一定备有酒菜,招待大家。</p><p class="ql-block">晋泉永对员工的品行要求很严,不允许在外面吃花酒、赌博、嫖娼、抽大烟,若有违反,一律开除。黄清彦认为:大家背井离乡来到陕西,又这么辛苦地做生意,就是要挣钱,以便上养父母,下养儿女,怎么能吃喝嫖赌抽去挥霍呢?他的用人要求就是:纯朴,勤劳,善良。对正常的娱乐活动,看书、看戏、下棋不反对。每天吃完晚饭后,只要有时间,黄清彦总要和大家聚在一起拉拉家常,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请账房先生教大家珠算,或写信,或给大家讲三国、水浒等故事,活跃大家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黄清彦对职员非常关爱,对大家的身钱和分红从不拖欠。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上门看望大家的老人和孩子,分别给老人送上专门从西安带回的皮毛、绸缎、布料、细点等各种礼物。给孩子们压岁钱(13岁以下的孩子,不分男女,人人都有),还有乡村非常罕见的糖人、眼镜饼干、各式糖果等。大家欢天喜地,老人们就拉住黄清彦说:“娃哩小,在外面有不对的地方,你该说就说,该打就打,自家的娃,你不教,他们咋个成人哩?”黄清彦虽然笑着一一应承着,但是他从来没有苛责过任何一个职员。他有自己的管理办法,一是职员的薪金和分红八成由店里直接交给他们的父母或妻子,二成交给本人自由支配;二是职员家里婚丧嫁娶,东家一定到场;三是职员家里盖房或娶妻,店里必定给予资助。这样一来,职员全家都和晋泉永商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只怕自己干得不好,商号不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年复一年,黄清彦积累起丰厚的家产,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他自己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晚年的黄清彦把大量钱财都投到了公益事业上,村里重修关帝庙,他捐银最多,名字刻在捐款碑记的第一名。在他主持下,重修了黄家祠堂。他给祠堂捐款四百大洋,做为家族基金,推选三位年高德韶的族中长辈进行管理。凡是黄姓族人婚丧嫁娶都可以从基金里借钱,两年以内还本,不收利息。可惜抗战开始后,使用纸币,大家从祠堂借的是银元,还的是纸币。后来纸币大幅贬值,到解放时原来的四百大洋成了四百法币,折合成人民币只剩下四角钱了。黄清彦还专门给黄家祠堂做了五十张八仙桌和二百把椅子,配了全套碗盏,族人过事可以免费使用,若有损坏则照原样赔偿。这些桌椅木质坚实,做工精致,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清彦一生所做的公益事业,只有桌椅使用的时间最长,超过了50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清彦的身体一向康健,亲戚朋友都认为他必定寿至耄耋。不料民国二十年(1931)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了东北三省。消息传来,富有爱国情怀的黄清彦忧愤成疾,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去世,享年70岁,安葬于东坡祖茔。黄清彦临终留下遗嘱,让自己的坟墓面向东北方向,以示永远不忘东北三省。解放后,六十年代平田整地,他的坟墓被夷为平地。(黄建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