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开启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积淀学识,激起思考,指点迷津。捧起书本,即捧着一种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片精神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全面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智慧,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数学组的老师开启《品书香 悦分享 共成长》同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活动。</p> 读书分享人 读书心得 <p class="ql-block"> 张丹教授在该书中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做了细致分析,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主线、具体内容的要求以及教学建议。</p> <p class="ql-block"> 在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下,该书对每一课程主线的教学策略描述还配有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和分析,既有面上的宏观把握,又有点上的具体分析,对此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有效。没有空洞乏味的长篇大论,有的只是日常教学中真正思考出来的精华;十分具有可操作性,可谓立竿见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我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span></p> <p class="ql-block"> 新版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基于此,下面我从图形的测量的教学策略这一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 (一)重视建立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测量单位表象。</p> <p class="ql-block"> 比较为测量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也提出了现实需求:统一测量单位。测量单位是以测量单位表象为基础的。测量单位表象也就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标准图形在人脑中再现所形成的形状及大小。形成测量单位表象,才能准确把握数量。测量单位表象的形成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根据单位名称能联想到相近的替代物,例如由1平方厘米,能想到指甲盖大小;二是根据单位名称能联想到几何模型,例如由1平方分米,能在头脑中想象出或在纸上画出1分米乘1分米的正方形;三是面对实物或图形时能联想到适当的单位图形去划分。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积累正确使用工具测量、估测的经验,面对实际问题才能体会测量单位的现实意义,面对实际物体才能切实感受测量单位的大小,测量单位的表象、测量单位的联系和系统才能不断修正,进而达到守恒。</p> <p class="ql-block">(二)重视估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 估测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学习中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一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估测能力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我们的身高、操场的周、教室的面积、游泳池的体积等,这些量虽然我们都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出精确值,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精确值,只需要一个估值就可以了,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以某种方法估计物体的量的方法就是估测,良好的估测能力还能对“量感”的建立起到直接有效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基础,估测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看到一个物品比没看到一个物品的估测要精准,熟悉的物品比陌生的物品估测要更精准,体验过的物品比看过没体验过的物品估测要精准,动手操作过的比看过虽然熟悉但没玩过操作过的要精确,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提升量感,提高估测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港湾,驶向人生无限宽广的海洋。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跟紧时代步伐,开拓眼界、博闻强识,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感悟、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