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马车的经历

傅金林(网名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文字/傅金林 </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青松岭》主题歌</p> <p class="ql-block">我是地地道道农村生农村长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庄,1980年参军离开了家乡,至今己42年了,18年的农村生活锤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性格和艰苦朴素的品质。从小每到星期天或节假日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立志在农村当一名生产队长或种地的多面手。我的记忆里,当时生产队队长是付文举、副队长是付魁河、付吉顺;干农活能手有付岗的、李三的、李土生、付双林、王吉祥、李桂林、李双林等。我对农活也情有独钟,特别是十五、六岁时,学什么会什么,干什么像什么。也可能是我勤快、肯动脑、干活不偷懒、个高有力气、机灵、能吃苦的原因吧,生产队长经常给我安排一些技术活,如犁地、帮耧、扬场、打场、堆垛、跟车等,有时还让我负责领导同龄的半大小子们干活。干农活少不了与头牯(牲口驴、马、骡子)打交道,如犁地、帮楼、跟车(赶马车二把手)等,对头牯的习性也有逐步了解,后来生产队长经常在麦假、秋假和星期天安排我赶马车,负责运输麦子、玉米、棉花、谷子等农作物。</p> <p class="ql-block">赶马车是我在农村生活的一大心愿,因为赶马车在农村可是一个技术活,俗称“车把式”,是其它伙伴羡慕的活。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看过《青松岭》电影,主题歌词是这样写的,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 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劈开那个重重雾哇, 闯过那个道道梁哎,要问大车哪里去吔,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哎。还有电影《金光大道》,一辆马车在高亢悠扬的歌声中快速奔跑,马蹄的嘀嗒嘀塔声,声声入耳,车把式挥动的鞭子,那潇洒的精神头和优美的身姿至今让人难忘。上世纪60年代,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几辆马车,马车是农民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在那个年代,马车被视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生产队有几辆毛驴拉的排子车(木制),一辆骡子拉的炮车(铁制),没有大的马车,也没有高大烈性强的马。马车出门套几个头轱,那个头轱套那个车,那个马车谁负责都有明确的分工。在农村,赶马车是件好差事,多拿工分不说,赶车也是很风光,但赶马车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赶车人的技术主要在于是否能够驾驭头轱,通过个性化口令以及甩鞭、拉绳等配套动作,决定行止、快慢和方向,还要根据道路的平整、宽窄、上坡下坡、过沟越坎等都要有与头轱相互密切配合的口令和动作,否则就有翻车危险。</p> <p class="ql-block">赶马车时间长了就知道了,要想赶好马车,主要是车把式(赶车人)与头轱的配合度,配合的好驾驭起来就轻松,配合不好驾驭起来就乱套。头轱也是通人性的,他也在不断捉摸车把式的脾气性格和习性;人的性格软,他的脾气就硬,不听招呼不上套,还经常捣乱,该走的不走,叫停也不停,上坡不使劲,下坡胡乱窜;如果人的性格硬,说一不二,不听话就使劲的收拾他,他也就服软,乖乖的听话了。在农村为了方便驾驭这些头轱,也总结了一套个性化口令,估计全国都是能通用差别不大。如:"嘚嘚、嘚嘚"是向前走,"喔喔、喔喔"是靠左边走,"吆吁、吆吁"是靠右边走,"哨哨、哨哨"是向后倒,"吁吁、吁吁"是停意思,"套套"是套车等。这些口令使用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抽鞭的响声、响声的方向,使劲的程度,左右缰绳和刹车的使用都决定着驾驭车辆质量。</p> <p class="ql-block">好的车把式和赶马车的人,都是非常的心痛关爱头轱的,因为头轱干的活出的力都比较重,没事闲下来给头轱抓抓痒痒,说说话,喂点玉米穗、谷子穗、红薯秧等。为了让头轱少受罪,拉起来轻松快捷和安全,一般装车要求前后左右要平衡,这样车子的稳定就好,如果前边装的多车辕就重,重量压在头轱背上,头轱就非常吃力,拉起来就费劲吃力,如果后边重辕子轻,头轱肚带撅的肚子难受,尤其是上坡时吊的头轱使不上劲,严重的还会把头轱吊上天,而发生危险。装车还要保持左右平衡,特别是拉谷子、玉米杆、芝麻、高梁等农作物,装的又高又宽,除装车掌握平衡外,使用绞绳拉力和绞棍旋转的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车在路上遇到沟坎坑,车子左右摇动,轻则散架必须重装,重则头轱和车侧翻。在农村没有快速路,没有柏油马路,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如果稍有疏忽安全就没有保障,赶车人既要掌握好手里鞭子这个指挥棒,指哪打哪,又要有心智、勇气和胆量,丝毫不能马虎大意。记得有一次从后西坡拉麦子,装车时由于绞绳用劲有点不均匀,绞掍绞紧后看的有点偏,左重又轻,当赶的车走到河滩时突然撒了,车上的小麦全部掉了下来,自己一个人又开始重新装车,一车能拉回去的麦子拉了两车,扎腾了半响(半天),又苦又累不说,还受到了生产队长严肃的批评。当时年龄小又不敢解释,心里感到非常的委屈。</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在生产队赶马车的时间很短,也就二、三年时间,大部分还是星期天或学校放假时间,根本也算上马车,就是个小毛驴车,也算不上车把式,学到的东西也仅仅是皮毛,现在因新冠疫情被封在家,又赶上快要退休了,自娱自乐打发时间而已。4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想起在农村生活还是很有味道的。乡村的马车己经成为了历史,农民把马车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已很少了,早已被手扶拖拉机、三轮、四轮车等新型车辆所代替,但走过一个风云时代的生产队马车,也开创了那个年代的岁月辉煌,记录了往日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欢乐。</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p> <p class="ql-block">傅金林,1962年10月出生,河北省武安市石洞乡什里店村人,1980年11月应征入伍,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副营职干事、政治教导员、副团职干事、处长、政委等,2010年1月转业地方,先后在区委政法委、区委纪委、市民政局工作。现居住河北省张家口市。喜爱读书,喜欢美篇,善于笔耕,不求闻达,只求养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