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某个周末,老婆要参加一个近百人的重庆知青怀旧活动,开车去当年她插队的地方——荣县集合。我也是下过乡的人,非常理解插队知青那种怀旧情结,农村,那可是当年下乡知青们青春悔(无悔)、洒汗、洒泪的地方,支持老婆去,必须的。遗憾的是“每周一钓”的垂纶曲唱不成了,本周就只有做个家里蹲。</p><p class="ql-block">周六清早,窗外晨光斜射进入,晃眼醒梦,习惯性的一阵兴奋,准备起床,突然反应过来今天去不了,有些许遗憾,又躺下。打开手机,看看新闻,左翻翻、右翻翻。打开电视机,“张”频道、“李”频道的一阵乱调,自己都不晓得看了些什么。一看时间还早,起来干什么呢?接着睡吧,想接着做梦,从科学角度来讲不可能,那就来个思维钓鱼吧·····几个小时就这么在百无聊奈中过去了。</p><p class="ql-block">突然,我想起了离家很近的金牛立交三环路内侧曾经有个欢乐塘,位于一个过气的锦西公园里,那一大片原来是农田和一些商铺,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已被政府征用,都拆迁了,现在是一片废墟等着修建,猜想鱼塘应该还在。想到这儿,一激灵,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起床,动作之迅速,灵敏程度不逊于当年躲地震。</p><p class="ql-block">简单准备,骑车出门。</p><p class="ql-block">进三环,前行几百米左转,穿过一片废墟、断壁残垣、破楼,突兀见鱼塘依然安在,还有许多人在钓鱼,一种惊喜!忙过去,找个地方坐下。架上炮台、霍上在黄天坝称雄的通威加蓝鲫饵,抛竿。结果半天下来,不到十条鱼,旁边有人用馒头打浮钓的倒是频频起鱼,还有一位很独特的钓鱼郎,坐在钓箱上,扬竿起鱼不断——是个学生娃,十几岁的样子,问他,原来他用的白饵。我5点过走的时候,他还在鱼塘老板那儿点了一份盒饭吃,说是吃完饭还要钓一会儿。</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带4个馒头又去。结果证明馒头真管用,前两个小时试用饵料才钓了两条鱼,换成馒头打浮几乎口就没有断。看来,饵料不在高不高档,关键要对口。我去时,那个小娃儿已经坐在钓箱上钓了好几条了,还是用的白饵。我的钓位离他不远。他正在热心帮旁边一位不认识的眼镜叔叔调漂、霍饵料。还不停进行技术指导。言谈中听得出来,这娃娃还真不是假老练,什么白饵、顿口、压风线,调4钓2,全是行家话。钓箱还是他爸爸专门给他买的。问他咋拿起来的,他说是放在自行车后面,手拿着鱼竿骑车驮起来的——真是能干。那个小崽儿话真多,一会儿对远处的大爷问一声:“张爷爷,你开张没有?”一会儿又大喊:“眼镜,你要断线·····”钓起一条鱼,又喊:“老板,拿网网”·····几乎他就没有停过嘴,我钓竿下面的鱼有他那么好的口就对了。看来,他是这里的常客。估计,在学校这家伙也是那种聪明倒也聪明,就是上课不喜欢听讲,废话一大堆让老师头疼并经常在教室外站着的主儿。挨着他坐嘛,就和他聊起来,原来这娃儿明天就要小升初考试,他倒淡定,临小学毕业考试的前两天却依然从容不迫地在鱼塘边钓鱼。旁边大人些也喜欢逗他,说他“P话超过文化,”他自己说自己是“噻话得一百,文化不及格”。那位“张爷爷”说他“你娃儿要是拿出钓鱼这股劲儿来学习,考清华北大都没有问题。”他只是笑笑不答。</p><p class="ql-block">我在想,孩子钓鱼玩儿其实没有啥的,丰富课余生活嘛。但是家里大人这样放任娃娃放敞的玩儿,养成了习惯,宽严无度,将来还有点麻烦也。少年时代就享受老年待遇,不太合适。我想起武侯祠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恻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想说一句:教育娃娃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各位家长要深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