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讲故事》连载(37) 一支队受命赴辽吉 首战胜敌于荒地沟

北宁

<p class="ql-block">消灭东大营之敌进驻抚顺,目睹煤矿工人在贫苦生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7</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支队受命赴辽吉 首战胜敌于荒地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4连开赴佳木斯后,我调到1支队政治部接替亓导泉特派员的职务。</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部队和4连一样,在渡海时把三分之二的装备留在了山东。我们的着装是橘黄色的棉衣,非常显眼,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这是关里来的老八路军。这对伪满的宪兵、警察和残余的国军来说,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威慑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们得知部队在东大营受挫时,都非常气愤,纷纷表示一定报这一箭之仇。也就是在事发后的第三天,我们接到了打通沈吉线的任务。</p><p class="ql-block">打通沈吉线,首先要消灭东大营之敌。这时敌人由于惧怕我军,已逃到东大营以东十多里外的荒地沟一带。我们黄昏出发,经过半宿的夜行军,午夜到达荒地沟。准备形成包围圈,以聚歼之势奇袭消灭敌人。但在形成半包围时,敌人有所察觉,部队决定立即出击。敌人在慌乱中,只逃跑一部分,其余被我军全部俘虏。</p><p class="ql-block">天亮后,200多名俘虏,由我负责审查处理。原则是:有技术的炮兵和重机枪射手争取留下,其余俘虏愿留则留,愿走则放。我按照花名册逐个审查,没有发现伪满洲国军的炮兵技术人员。</p> <p class="ql-block">在被俘人员中,我发现了一个名叫倪景昌的重机枪射手,系辽宁开原县人,当了3年伪满军。经过动员教育,他表示愿意参加我们的部队,另外还有上百名伪满国军的俘虏也自愿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倪景昌同志入伍后,做为重机枪射手表现很好,在战斗中勇敢顽强,我们还成了朋友。1955年,我时任342团政委,他任团副参谋长,成了我的助手。1957年他转业回地方,任开原县副县长。</p><p class="ql-block">战斗结束后,部队在原地休息了一个白天,当晚来到了东大营。1支队全部换上三八式步枪、歪把轻机枪、重机枪和掷弹筒等日式武器装备。除了战士们携带的各种弹药外,支队和各团也都带了备用的武器弹药。部队满载而归,大家高兴地回到原驻地。</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部队沿着沈阳至抚顺的水泥公路向东行进。当来到抚顺北火车站时,眼前出现了一排排煤矿工人居住的矮小砖瓦房。</p><p class="ql-block">抚顺市区位于浑河的南岸,市区驻扎着苏军。一座水泥桥,将浑河两岸连接起来。大桥由苏军守卫,南岸不时响起枪声,可能是苏军在随便鸣枪。</p><p class="ql-block">抚顺也叫“千金寨”,此地产煤,挖出来的煤就可以换钱,千金寨因“一日千金”而得名。民谣:“来到千金寨,就把衣被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就是当时劳苦矿工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煤矿工人家,第一次听到了工人兄弟的倾诉,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日本人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生活不如牛马。工人们吃“橡子面”,穿“更生布”衣服。“更生布”是用破棉絮、废旧棉花和衣服等破烂纤维,经水洗后重新织成的粗布。布纹稀疏,表面粗糙。溅水缩,遇水散,不能洗。布很糟,易破易碎。</p> <p class="ql-block">矿工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患病没钱治,还要下井劳动10多个小时。稍事怠慢,就要遭受把头的鞭抽棒打,工人们不是饿死就是被活活打死。惨遭日本人杀害的中国矿工不计其数,万人坑就是成千上万矿工们的血泪控诉。</p><p class="ql-block">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这些劳苦大众,能过上吃饱饭、穿上衣的好日子。</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请看下回分解 --------</b></font></h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