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海

沉默是金

<p class="ql-block">  七八岁时,我问过父亲:“上海没有穷人吗?”父亲说:“解放前有,现在没有了。”这问话的时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居家的地方是皖东一国营农场,问话的起因是农场和农场的周边来了不少衣着洋气的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 从此,上海作为一个地名,或是作为一尊偶像固化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家没有什么亲戚或是远房亲戚在上海,倒是父亲说解放前他年轻时到上海打过工、学过徒,待在那有两年多的时间,内战爆发后他离开上海,学徒时的那家钱庄还欠他十八块钢洋(是学徒期满后留存在柜上的),还有一些换洗的衣物在钱庄。全国各地解放,父亲辗转各地,也忘记了这件事,加之频繁的政治运动,他也不敢主动去寻找,只是偶尔讲到上海时嘴边提一下。</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我读过上海的史志,读过描写上海的文学作品,接触过很多的上海人,包括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企业家、工人等等,特别是我娶了个上海人做老婆,更是到过上海多次。我来谈谈我印象中的上海。</p><p class="ql-block"> 历史对于各地都是“千建百制”,毕竟改朝换代,政权更替,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真正的发迹是清末民初的通商通埠,大量外来资本的涌入,内地流民的集聚成就了当下的上海。真正本土的上海人是渔民和其拥有的几条破船和数具渔网,这和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一样的。如今上海人的优越感是从何而来的呢?说句实话,这是从“洋人”那里承袭下来的,有的人已嵌入骨髓。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夷人之技值得学习,夷人之弊则遭人唾弃了。</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上海租界林立,上海从属于江苏省的一个县而独立成为市,但政权为多方傀儡。外来资本要攫取中国的利益必然要动用本地资源,去上海“发洋财”成了中国各色人等趋之若鹜的向往。率先来此的就是浙江的宁波人。我不谈宁波人的长短,只是说宁波人或是浙江人很精明。宁波人来上海后为了与洋人沟通要学“洋话”。写进中国语言教材的“洋泾浜”,或许也写进了他国语系的一个另类方言。洋泾浜外国人听得懂,上海的穷人和富人也听得懂。不伦不类的个性语言在特定时间里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的人笑谈那些英语讲不好的人是“洋泾浜”、是“假洋鬼子”,说是伦敦郊区的方言,也有说北方人讲上海话是洋泾浜,学说某地方言很蹩脚也是洋泾浜。有了语言的沟通是不够的,还要有势力。势力从哪里来?那个年代就是“拳头”和“靠山”。反之,在势力强大之后,语言更是一种自信和优越。最近联合国将将汉语列为国际交流语言不也证明中国的势力强大了吗!现在,有人在你旁边讲上海话,你是不是会觉得不一般,至少你不会轻视、厌恶和反感。</p><p class="ql-block"> 我不谈上海三四十年代,“三教九流”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的发家史,当下的影视作品、人物传记里比比皆是。东方魔都就是魔性,上海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快速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和国际上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资源中心、战略中心和人气中心。上海可以鸟瞰中国所有的内地城市,也可以俯视东南亚和其他国家的首都,唯一仰望的是欧美,在欧美上海自认为是二、三线的城市。上海在根源上虽是个移民城市,但这样的移民是本土培植、汲取“外养”,从而根深蒂固,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思想和文化,一句“阿拉上海呢”涵盖了是何等的自信和与众不同。虽不说上海每个人都是顶尖人才,但高手众多,群雄集聚,大信息、大流量、大世面、大格局足以让上海人引以为豪。</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的上海经过战争的洗礼,仍显得“桀骜不驯”。资本财团走了、利益既得者们跑了,但大量的投机者没走,他们似乎还要在这“风雨飘摇”的环境里再赌一把,因为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1948年底和1949年初,很多人迅速地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这其中包括很多的平民,自由职业者,“弃暗投明”的官僚,甚至有准备长期潜伏的国民党间谍,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一个小店员莫名其妙的在那时入了党,我曾问过他入党的动机,他说就是看很多人入了他也跟着入了,我又问他为党做过哪些工作和贡献,他说就是参加过一次地下党的集会。他晚年离休并享受副厅级待遇,据说他的职务最高就是某图书馆的副馆长。类似这样的上海人很多,那么比他精明的人是怎样的风光,可想而知。上海人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富贵险中求的精神是从“哥伦布”那里学来的。</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上海人非常热爱学习,这种学习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他们认为这是通往精英阶层最便捷、最有效的渠道。我曾接触过两个最普通的工人,一个七十代就自学小语种西班牙语,恢复高考后上外国语学院,毕业即进了外交部成了一名外交官;一个临摹学画练书法,后成为国内著名的书画大师。在我农场下放的一个上海知青回上海后,先在工厂务工,接着上夜大、电大,在某地的人才招聘会上被聘为某大公司保管员一职,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担任了某省辖市的市长。我和他见面时,他说他感谢农场的经历,感谢自己一路来不停的学习。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话用在上海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有非常“浓厚”的故乡情节。一个支援“三边”的上海人在某省会某厅已担任处级干部,住着一百多平的房子。上海回城政策开始后,他宁愿降职也要举家迁回上海。后同事们去看他,他一家和父母蜗居在一个不足五十平的房间里,床是上下铺。他说他有点后悔回上海,但为了孩子的前途这么做很值得。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后举家迁往加拿大。定居的上海人对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有排斥的心态,尤其对北方人,但时间久了心态会好一点。这有点像美国白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外地人在上海打拼后有了不凡的业绩,慢慢地会融入到上海人的圈子里。外地人单纯的有钱可以赢得小市民的青睐,但对精英层的上海人是不入眼的。更多的上海人是喜欢那些有才华、有气质、有技术的外地人。上海人对官员永远是不卑不亢的,对一无长处的高级官员,他们懒得与其理论,说是浪费智商。相反,他们多和想干实事的政府官员时有争执,说这样“诤友”式的互动更加有利于上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至今,上海迎来了新一波的移民。这之中有明星歌星艺术家,也有长年在此务工的底层民众,更有国外和港澳台的各色人物。这些人的进驻,本地人是带着有色眼镜和放大镜来看的。单纯的消费阶层就是来花钱买安逸的,上海人欢迎,但并非喜不自胜。那些在上海站住脚再拖家带口过来,上海人不怎么欢迎,这些人可以说是上海的“边缘人”,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成为想象中的上海人。外地人或新上海人大多觉得上海人小气,不大度,自命不凡,而此论的立场是仅仅建立在生活细节上,如吃饭AA制、买菜讨价还价、讲究衣着等等。他们没看见上海人做实事严谨、细致、认真,还有很好的契约精神。说句扎心的话,上海的非精英阶层瞧不起外地人,某种意义上就是“穷人”瞧不起“穷人”。</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在2000年初,我和我岳父的朋友(地道的上海人)说起家父在上海时曾留在某处十八块钢洋的事,他说他回上海打探,并要我提供我父亲的姓名和对方的详细地址、姓名、事由,我说算了,都六七十年前的事了,他说可以试试。经我父亲仔细回忆,我将相关信息告诉他。几个月后,他告诉我找到了,但老一辈的人已过世,其子女承认有这么回事,按照现在的市价和这么多年的利息给了六千块钱。他说他要留下一千,算是他的辛苦费,我笑着并表示感谢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lt;宿州随笔&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