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 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84岁那年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很早我就知道父亲儿时的困窘,他13岁父母相继故去,上有俩姐已出嫁,哥哥外出谋生,小弟年幼被远房亲戚寄养。父亲无依靠,族中老辈们将他托付一户本族裁缝家。起初,为裁缝家跑路送衣服,有时候陪师傅家小孩玩耍,闲时总爱看师傅手中的缝纫活,久日久之便喜欢上裁缝手艺。师傅师母疼爱他,收他为徒弟,师傅是一位传统的手工缝制裁缝。</p><p class="ql-block"> 学手艺几年,在师傅的耐心传授下,父亲学会从裁剪到缝制民国时期流行服饰。如男士便装,长袍短褂,文人墨客、教书先生、帐房管家、店铺掌柜身穿的大长衫,圆顶绸缎小帽。如女士旗袍,斜衿上衣,大裆小裤腿。</p><p class="ql-block"> 替师傅去西安城里送衣服,行止东大街端履门发现一英国人开设西装店,非常好奇的走进店里,见到人工踩踏的几台缝纫机,感觉特别新鲜,目睹店里悬挂的西服,中山服,学生服,列宁服。父亲深深的感到社会进步与传统服饰的演绎,西装将替代长袍短褂、大长衫,向征着服饰新时代的到来。西装的普及将把人们“打造”得姿态笔挺,神采奕奕。此时坚信了学艺缝纫技术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不久,父亲告别了师傅,告别了家乡,只身来到这家英国人西装店当了学徒。</p><p class="ql-block"> 西安解放,父亲仍然在西装店打工,他刻苦学手艺,几年后掌握了西装裁剪和缝纫,以及现代流行旗袍缝制技术。</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一次母亲带我进城去西装店,一位热情的英国店员告诉我们,父亲被军工厂招工录用了,给我母亲提供了电话号码,在店里打通电话,电话里父亲告诉母亲,招工后被工厂安排在厂部技术科工作,母亲随手把电话筒递给我和父亲讲话。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使用电话。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去过这家西装店。</p><p class="ql-block"> 父亲首批招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601被服厂。(3507工厂)童年学手艺,青年进工厂,开始了他一生平凡而幸福的裁缝生涯。</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与了工厂对学徒工的培训工作,一批又一批的缝纫工,裁剪工,被褥缝制工成为熟练工,走上工作岗位。父亲誉为技术全能,成为全厂干部、工人敬佩的“姚师傅”。</p><p class="ql-block"> 部队服装缝制分号码,裁剪车间按总后勤部服装统一定型尺寸,摸板放样,多层裁剪。缝制车间程序为“流水作业”,即:根据衣服缝制顺序,每人一道工序,多道工序完结一件衣服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进入整型打包程序。</p><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全厂分为裁剪车间、上衣车间、裤子车间、制帽车间、被褥车间。同类又分多个车间。建厂投产几年后电动裁剪代替人工裁剪,电动缝纫机代替人工踩踏。他见证了工厂规摸从小到大,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从业务生疏到全员成为熟练工,工厂为总后勤部技术力量强,产品量大的重点军工被服厂。</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实行军衔制,父亲接到总后勤部通知,去北京参与大元帅、元帅、将军服装设计。听父亲讲:将帅服装最初仿照苏联将帅服装样式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征求中央领导的意见,专家们的论述,各界人士的建议最终定型。</p><p class="ql-block"> 父亲风光的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将帅服装鉴定,我曾问父亲“实行军衔制后将帅服装是否有改动”?他回答:“有一天厂里的报纸来了,同事们提醒我赶快看看将帅的照片,仔细一看服装没有改动,我保存了这一张报纸。”此时此事父亲为之高兴和自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六十年代,父亲的裁缝手艺全能在总后勤部颇有名气。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出差并非短期,而是几个月或者长达一年,记得我三弟出生时适逢父亲去新疆部队出差,当他回家后我三弟出生已六七个月了,见到父亲拒不让抱。父亲曾告诉我:他每次出差都是总后勤部的安排,八大军区几乎都去过,也曾去过几个省军区,以及部队离退休的干部修养所。父亲是一位军工裁缝去部队干啥?殊不知:部队将军们,老红军,老八路军随着年龄增长,身材变化,部队发放的军衣无法合身。父亲担负着为老军人量体裁衣,多套现做的任务。军人家属们得知父亲会做便装,旗袍之类的衣服也给现做。除了大军区机关外,也乘车去边塞驻军,一次在新疆边防部队大门口竟然偶遇军人内弟(母亲的堂弟)与擦肩而过的一霎那间,两人同时停下脚步,回头互望,惊喜地认出了彼此,同时喊出“姐夫”和“黑羊”,随之相拥一起。(黑羊舅舅的曾用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曾经讲:每次去部队都备有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部队翻号,首长姓名、电话号码,制作衣服尺寸,父亲笔记本也是一本保密本,他会认真保管。任务完成后即可销毁。在我的记忆里曾在父亲笔记本中发现“王恩茂”名字,后来渐渐的知道王恩茂将军和王震将军解放新疆,留守新疆,建设新疆的许多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为各大军区老军人量体裁衣中断於文化大革命。张贴大字报的年代我父亲墙上有名,源于我小时候身穿一件小军衣,两名造反派红袖标来我家看我的小军衣,父亲做了解说:原来一次下部队为老军人量体裁衣,多套现做,剩下几块小布头,老首长得知我家有四姐弟,随手赠送,让我父亲给我做了件小衣服,造反派经过调查,我父亲说的情况属实,一场风波结束。父亲一生为人耿直不阿,公私分明,爱厂如家,“优秀共产党员”、“五好职工”奖状年年领回家,我母亲称他“老先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六十年代末,农村处于贫困时期,政府提倡“以副养农”。村办企业兴起,父亲凭借与工厂领导的密切关系想为村里办服装加工厂,得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工厂与村上双方协商议项,村上厂址厂房选定,工厂领导来村里考察,父亲是一位发起者、联络者、促成者。为村里办起了总后勤部西安3507工厂留村服装加工厂。村里以妇女为主力300多名自带缝纫机走进服装加工厂给村里增加经济收入,为我们生产小队争取到成品和布料的马车往返运输,增加了生产小队的经济收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8年改革开放,村办服装加工厂发展为乡镇企业,工厂由300多人扩大至600多人,解决了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由马车改为汽车运输,加工厂缝纫机改为半自动化,拓宽业务,扩大生产,保证质量,为农村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为农村创办服装加工企业,也为农村培养出一大批缝纫工,有志者自谋开店,拓宽经营范围,承接市场儿童服装,成人服装商品加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军工生涯总有个心愿,希望两个儿子成为军人,便将我和二弟分别送到部队,因为,他对部队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和二弟入伍后每年发放服装都有个习惯,那就是首先打开新衣服查看衣服前胸内印标是否父亲所在厂里的产品。二弟当上兰州军区某部连队司务长,每年两次将父亲所在工厂制作的军衣发放全连干部战士内心无比自豪。父亲的心愿实现了,是梦也成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父亲退休由我三弟进工厂顶替工作,他回到家乡继续为村里街坊邻里免费裁剪缝衣。精湛的缝纫手艺传至附近西安陆军学院,为少将院长多次量体裁衣发展到学院其他干部上门缝衣,吸引更多学院转业干部或者毕业干部缝制西装。学院的家属们缝制便装或者旗袍之类服饰相约结伴而来,父亲努力做到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服务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衣着服饰承接着历史,也传承着民族文化。父亲一生能与时俱进,缝制新潮服饰,他认为服饰样式更替代表着社会进步与文明,服饰的现代新潮会给人们以幸福感展现社会各阶层。每当我回农村老家看到依然摆放着伴随父亲走完裁缝人生的缝纫机、锁边机、裁剪刀、电熨斗,悲恸的思父之情油然而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姚晓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2年4月2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