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红色情缘</p><p class="ql-block"> (赵翔)</p><p class="ql-block"> 最近时常怀旧,不知是由于退休了,没有了工作上的压力,习惯了深思熟虑的大脑仍在惯性中活跃的缘故,还是那种人们常说的人老了本能地爱反省的生理特点,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无事时就爱翻弄以前工作时的物品,如工作日记、照片等等,看着那一行行熟悉的笔迹,一张张工作的留影,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在心里油然而生,时光虽然刻录下了岁月的皱纹,但带不走那一段段隐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不管是从机关到企业,从乡镇到部门,还是从抓党务工作到抓事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自己从政二十余年,办的实事还是不少,这其中就有文广局工作期间的与红色结缘,为弘扬红色文化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说到与红色结缘,我忽然想起了一件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对我来说影响深远的往事,那还是四十多年前,当时我在湄潭县义泉镇的七星小学(即现在的湄江四小)读五年级,那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扫墓,祭吊英烈,一位老人现场向我们讲述了长眠于湄潭这片土地上的英烈们的事迹,其中有一位解放军同志在下乡征粮途中遭遇国民党残匪的埋伏,激战中他的腹部受重伤,肠子脱垂出来,这位解放军忍住剧痛一边用手将肠子塞回腹腔里,一边继续射击直至壮烈牺牲。英烈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波澜,怀着对英烈的崇敬,我以此为题材写成了一篇作文,老师看了大加赞赏,不仅在课堂上表扬了我,还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拿到另外一个班上进行宣读,这一褒扬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在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同时,红色的烙印就留在我的心里,至今难忘,这算是我第一次与红色文化结缘吧!</p> <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初,组织上调我到文体广播电视局主持工作,与文化、文物打交道就成了我工作的重要部分。位于县城文庙旁边有一座天主教堂,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一栋古老建筑,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召开了在我党历史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为了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进驻距遵义只有七十余公里的湄潭县,作为外围保卫,红九军团司令部就设在天主教堂内,至今教堂墙壁上还保留着一些红军标语。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天主教堂被作为红色革命旧址保存下来,成了省级重点文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我上任之初,由于岁月久远,加之风吹雨打,旧址出现了严重的破损,屋顶渗漏,墙体开裂,门窗朽坏,亟待修缮成了当务之急。修缮需要钱,而当时的县财政十分困难,为了及时筹集修缮所需资金,我带领分管副局长、文物管理所所长多次驱车到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争取资金,还两次与县有关领导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上级的重视支持,粗略统计,在我任期内争取到并安排用于修缮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的资金累计近百万元。</p> <p class="ql-block">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见证了红军长征在湄潭期间那段打土豪分田地传播革命主张的激情沸腾日子,使生活在苦难里的湄潭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了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在旧址内制作红九军团历史展览就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筹集资金、安排专人、聘请专家、编制方案、收集文物、制作展墙,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一个内容丰富、展陈形式多样的“湄潭红九军团历史陈列馆”正式在旧址内落成。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陈列馆参观呢?我们又开动脑筋,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重点是配备专职讲解员,实行免费开放,增加开放时间,这样一来效果凸显,参观人数从原来的每月只有百余人猛增到数千人。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更多的湄潭人民知晓红军长征在湄潭的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我不满足于陈列馆传统的迎客上门方式,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新展陈方式,明确了由当时的文物管理所所长印丽同志牵头,变坐等参观为送文化上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送红色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乡镇、进企业活动在全县展开,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现场讲解,即兴抢答,流动的“红九军团陈列馆”深受中小学生和群众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实施流动陈列的第一年,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人数就达上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任职期间的又一工作亮点,而组建民间艺术团,开展红色文艺表演就成了这个亮点的主要核心。在我的鼎力支持下,经过紧张的筹备,2011年6月25日,一个直属于湄潭县文物管理所的民间艺术团队----“湄潭县红歌艺术团”在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正式成立,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游明亲临讲话,县委常委、副县长陈文福向艺术团授旗,从此以后,“湄潭县红歌艺术团”在团长印丽的带领下,承担起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十余年来,艺术团的文艺爱好者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创作编排了《十送红军》等一批优秀的红色文艺节目,其义务开展的送红色文化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演出活动不下七十余场次。2011年11月20日湄潭县城的茶乡广场夜晚,人头攒动,一场名为“红色记忆”的大型文艺晚会在人们的期盼中拉开帷幕,这场由我局主办,红歌艺术团承办的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文艺演出在湄潭文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如果相信这世上真的有缘分的话,那我与红色文化的这一段经历算是缘分吧!从孩提时写祭吊英烈的作文到长大后亲自策划、参与红色文化的弘扬,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前不久,我有幸随同县作家协会的文友们来到了洗马镇的分水垭、关坎脚,这里是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八十七年前分水垭那场战斗的枪声至今仿佛仍在天空中回荡。关坎脚,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政委王有发同志在这里壮烈牺牲,遗憾的是因关坎脚水库的阻隔,我们无法到达烈士牺牲的具体地点,只能隔水遥望,苍穹下,白云朵朵,山峦染黛,仿佛是在向英烈默哀致敬;碧水幽幽,川流不息,仿佛是在告慰英烈红色传承有后人。此刻,我的红色情结越发浓重,我明白这份情结里除了饱含崇敬外,更多的是作为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履行的责任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群山巍巍,革命英烈永垂不朽,湄水潺潺,红色事业代代相传,湄潭,这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描绘出美好的明天。(完稿于2022年5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