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家弄</b></p><p class="ql-block">老城厢是开埠以后,上海城市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与模式。租界的开辟,使这座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租界城区的迅猛发展和繁荣,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象征。因此只有在租界出现后,上海城市史中才可能出现“老城厢”这一特定的地域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老城厢</b></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这里建造起了环城墙,人们一般视“城外为廓,廓外为郊”。根据惯例,城墙以内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才称之“厢”,所以‘城厢’一词一般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九个城门中最大、最雄伟、最重要的是南大门,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则是北门,位于当时法租界主干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尽头。城墙在民国1912年开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当时已经是租界当道的年代,作为华界的老城厢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落后,城墙内道路不治、凌乱不堪,丑态毕露,南市诸兴盛马路也随之彻底陨落。</p><p class="ql-block">上海这处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共有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九座城门。清末,随着城墙的拆除,在原护城河处筑起了中华路和民国路(解放后民国路改称“人民路”),如今仅在老北门的大境阁一处保留有一段旧城墙的遗迹,</p><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上海的根”的老城厢,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著名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一批古迹遗址。其中,列为国家、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1处,保护建筑5处。虽然几经变迁,这里渐失了古时《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喧闹,但是,人们仍可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历史演变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 孔家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 南孔家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 北孔家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