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p class="ql-block">  走进典籍和先贤对话,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的缘起何处,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脚步迈向何方。一起走进《典籍里的中国》,去感受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p> 《习得录》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经历磨难,龙场悟道,得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是成,致良知”等人生之大道。一生文武双全,鞠躬尽卒,带病出征,生命最后一刻道出“此生光明,亦复何言”的人生遗言!爱徒徐爱用《习得录》记录了王阳明一生的智慧之精华。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了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写下了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悟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思想。</p> 《尚书》 <p class="ql-block">  将近百岁老人伏生倾尽一生守护《尚书》,因历史动荡,先有秦焚书坑儒,后有项羽大火烧咸阳 ,颠沛流离二十年之后再回家中壁里寻《书》,已损大半,仅剩二十八篇。伏生以命护书,是因为《书》好!禹貢开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他徒步丈量土地,行走高山砍掉树木为路标,以高山大川为边界,定下了华夏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从此开启了华夏民族的第一页篇章!大禹治水14年,三次经家门而不入的美德更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大禹用睿智,善良,勤劳的美德奠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基调。牧誓一篇,周文王对将士们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短短12字,每个字都让人心潮澎湃。武王伐纣,以少胜多,靠的正是周文王以天下百姓为己任的人文情怀!这一篇篇典籍,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传承的美德吗?</p> 《天工开物》 <p class="ql-block">  宋应星一位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明代科学家。他自幼聪明,过目不忘,但仕途不顺曾六上公车而不第,最后一次名落松山已四十五岁,从此放弃仕途,专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他的《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其中“乃粒”为全书第一篇“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讲述人与五谷之间的密切关系,“重五谷而贱金玉的”道出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重农富民的惠民思想,他与时代的年轻人不同,他没有功名利禄之心,有的是福泽百姓的鸿鹄之志!就如书中所言,“此书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干”!前有三百年前的禾下乘凉梦的宋应星,后有一生耕耘拥有同样梦想的袁隆平,虽然他们相隔三百年但他们拥有着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节目中当年逾古稀的宋应星看到了袁隆平研究出来的高产杂交水稻,激动不已;而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一握,更是令人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5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