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锦囊】孩子过渡要强不用愁——睢宁县机关幼儿园主题式家庭教育专家云课堂

萍儿

<p class="ql-block">1.孩子过度好强与他对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以及他本人的上进心紧密相连(原因)。</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烈的对成就感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说孩子刚学会走路或者刚学会一个新的小技能,而每次这类小小的进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伴随着成人对他的认可和称赞,孩子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成就感也就得到了充分满足。</p><p class="ql-block">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所遇到的挑战也在慢慢地升级,很明显的区别于小时候的简单挑战,主要体现在人际生态(或者生活环境)和互动材料两方面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1) 人际生态(或者生活环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孩子从小成就感能够得到满足,是因为他所面对的人际生态,主要是他周围的成人(家人),可是当他慢慢长大,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的周围除了他的家长之外,很多时候都是他的同学,他的老师,或者别的班的哥哥姐姐,因而人际生态发生了很大的一种变化。</p><p class="ql-block">(2) 互动材料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此前孩子可能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获取成就感,比如说翻身、扔球、跑、跳等等,跟孩子的身体动作关系会比较大。但是当他进入到幼儿园之后,获取成就感的评判标准进一步变化,对孩子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会关系到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和各种领域的发展,期待他能表现出大年龄段孩子应有的表现,像是自主吃饭、独立完成手工绘画作品等等。</p><p class="ql-block"> 人际生态(或者生活环境)和互动材料两方面的变化,会自然的让孩子间建立竞争关系,比如看看谁能吃的最快,谁能第一个完成,谁每天跳操的姿势最标准等等......此前,可能孩子画出一个图形一幅完整的画面就会得到认可与赞扬,但现在多了参照的指标,变成能不能画的像老师画的,或者说能不能画的比同学好,孩子对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隐蔽,更难以满足。</p><p class="ql-block"> 孩子到了三到六岁这个阶段,他所需要的满足方式,已经跟他上幼儿园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成人仍用曾经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对成就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就会出现要强甚至过度要强的行为表现。</p> <p class="ql-block">2.满足孩子对成就感的心理需要(建议)</p><p class="ql-block">(1) 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跨过第一个门槛,到第一次跑跳;或者孩子从只能涂一个简单的色块,到画出一个图形,到画出一个小动物,到画出一幅完整的画,每一点的进步家长都需要尽量去看到去识别到。</p><p class="ql-block">(2) 恰当地肯定孩子</p><p class="ql-block"> 肯定孩子主要是分为肯定结果以及肯定过程,不同的肯定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①肯定结果</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每次都告诉孩子:你做的最好,你最棒,你永远都是最厉害等等,这样的肯定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拿到第一,在父母心目中的认可度就会大大的上升”,孩子就会特别在意去争第一,也显得特别要强。</p><p class="ql-block"> 所以总体来看,永远去认可孩子的第一的这个结果,会有一定的风险,会让孩子盯着结果看,而忽略过程。</p><p class="ql-block">②肯定过程</p><p class="ql-block"> 肯定过程就是尽量去认可孩子各种行为表现中的过程,弱化孩子对结果的判定。比如小孩子一起比赛骑平衡车,家长可以说:妈妈看到你为了保持平衡做出的各种努力了/你骑行的时候一直是沿着一条线诶,很优秀/刚刚你们都骑的好快,一眨眼工夫就到终点了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不用特意回避比赛结果,家长可以说:宝贝你是第一个到的,XXX是第二个到的,XXX是第三个到的或者XXX是第一个到的,宝贝你是第二个到的,以客观的语言告诉孩子比赛结果,并且不把关注点全部放在“第一”的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 孩子很有想法,但很固执,比如每次在家吃饭都要第一名,洗脸洗脚也要第一个,如果哥哥先洗就会哭闹。</p><p class="ql-block">● 女孩,四岁半,太争强好胜,有时不得到第一名会发脾气,输不起,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p><p class="ql-block">● 孩子五岁男孩,不管玩游戏还是比赛总想赢,一输了就要哭,好胜心特别强。</p><p class="ql-block">● 孩子是4岁半男孩,我感觉我儿子是特别输不起类型,玩游戏或下围棋,特别是下围棋时,我提子了 他就受不了,就觉得自己快输了 又开始生气,不玩了,严重时还哭。我每次也会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输了也没关系等,也会教育他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严厉的批评,温柔的沟通都不管用,不知如何做能及时让孩子改掉这样不好的性格,真担心他将来没有朋友,更担心他以后上学因为一点小问题就生气,不学了,错过太多知识点,根本无法完成学业。</p> 【育儿小贴士】 <p class="ql-block">1.弱化“争第一”等引导性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话语鼓励孩子争第一,比如:吃饭的时候说看看谁是第一个吃完的?出门的时候说看看谁是第一个收拾好的?这会让孩子非常看重特别希望去拿到第一,并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不说类似的话。</p><p class="ql-block">2.增加过程性语言描述</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将“看看谁第一个吃完”等语言改成:看看谁的小碗吃得最干净,谁在细嚼慢咽好好吃饭,谁的饭桌没有米粒掉下来,谁吃完饭主动将餐具收拾好等等。经常以过程性的语言去评价孩子的话,就会让孩子知道他的所有过程都是能够被家长看见的,慢慢的孩子就不再去那么刻意争第一,而是会注意进餐规范,进一步养成自主吃饭、饭后主动收拾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3.引导孩子关注“过程”</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家长弱化“争第一”的概念之后,孩子就会立马不争第一,他还是会在各种的行为表现中继续这种惯性的行为。家长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尤其是游戏环节)当中,比如搭积木游戏结束之后,可以全家坐下来一起分享游戏体验,可以一步一步的去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一步步搭成城堡的?</p><p class="ql-block"> 家长常常去问这种过程性材料,孩子就会慢慢地注意到,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做到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中途克服了哪些困难,而自己也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困难的。孩子的思维也就不再是只盯在结果上,而会看到更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4.用幽默的语言化解脾气</p><p class="ql-block"> 面对孩子得不到第一就发脾气这一问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用幽默化的语言一起分析,可以问孩子:“这个第一怎么就溜走了呢?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一是怎么溜走的,从哪个地方开溜的,是不是这个地方我们没有注意到呀?”然后鼓励孩子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看看会不会有新怎么一步步搭成城堡的?</p><p class="ql-block">5.引导孩子肯定他人</p><p class="ql-block"> 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让他每天去发现其他孩子的一个优点。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注意到其他孩子也是蛮厉害的,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也就不再只将目光放在搭建自己的积木上,也会去观察其他孩子,他们有没有什么更厉害的技巧。孩子也能够享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从而获取成就感。</p><p class="ql-block">6.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第一”</p><p class="ql-block"> 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第一”,这个东西不是你抢来的,也不是你用言语或者你用发脾气他就会来的,而是凭我们的本领,凭我们的智慧,凭我们的心灵手巧,甚至还要凭我们的毅力、耐力、好奇心等因素综合起来获取的。第一伴随着成就感与荣誉感,是属于实至名归的人,而不是嘴上要第一、发脾气要第一的人。</p><p class="ql-block"> 用事实去跟孩子对话,三到六岁的孩子是完全有可能听得懂大人的这些解释的,哪怕他刚开始听不懂,家长也可以慢慢的去告诉他,去引导他,帮助他正确认识“第一”。</p> <p class="ql-block"> 供稿:白萍萍</p><p class="ql-block"> 审核: 史桂香</p><p class="ql-block"> 单位:睢宁县机关幼儿园</p>

孩子

成就感

家长

第一

肯定

过程

人际

需要

第一个

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