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郁公的最后夙愿

南诏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口王家墩机场(双墩)2007年停用后改建</h3><div><br></div><div>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作为三甲张氏家族族长的四老爷季郁公(讳仁芬)在修缮好老屋湾《张氏通祠》后,深感湖区交通不便,地域狭窄有限,有阻碍张氏家族的发展之嫌;此乃,人丁不旺主要原因(我们五支三房好几代一子单传。)便萌生家族外迁的想法。外迁可分为二步走,先将《祠堂》搬到汉口双墩所购的土地中,逐步将读书娃娃从祠堂内的家族学校,过渡到汉口正规的国立或私立学校进行学习,使家族在文化素质上跨一大步,再用两三代人的时间,使农耕文化迈进融入汉口的码头文化中。<br>季郁公特意在,双墩所购买的千亩土地中,挑选出最好的二百亩旱地,作为家族《祠堂》用地,并酝酿好整个实施的步骤和过程。事必躬亲的四老爷,甚至连每个细小的细节都考虑到了……哪知,白云苍狗时代变迁,就在准备作手办理之时,时局动荡难战事不断,季郁公的想法接连受阻。直到1935年去世均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临终时,除了将千亩土地,逐一分派给三个儿子门下外,还特将这二百亩土地交付给三个儿子共管,希望子孙后人,帮忙实现自己一生最后的夙愿。下面将这块土地的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br>计開田亩册-武汉市硚口区双墩千亩土地<br> 清朝末年张季郁(讳仁芬)应林绪生(妹妹的孙子)邀请,开始在双墩购置土地,为的是照顾生活拮据的林绪生。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划横贯四川东西的川汉铁路。其长女张焕文的夫婿邬**,的叔父是詹天佑的秘书(翻译,詹天佑中文说不好),暗示在此投资前途很大,得到内部消息的季郁公,立即作手投资川汉铁路汉口段。张季郁先后拿下双墩处的几十块土地,共计:一千多亩(大部分是湖荒地滩,旱地不多三百余亩)等待时机再作开发。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时局动乱严重影响川汉铁路的实施。1917年,川汉铁路由美国设计北上行襄樊,取代詹天佑原定西行荆沙方案,投资希望再度落空。随着战乱、经济萧条、破产,双墩一千亩多的土地一直闲置至四十年代末。<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口双墩上世纪七十年代较清晰的地图</h3><div><br></div><div>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也称《五四指示》。《五四指示》吹起了土地改革的号角,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春,已有三分之二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7月10日,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全国土地会议准备情况。同时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正式成立。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五四指示》在汉口地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上述双墩的一千多亩土地,既没按《五四指示》中农村土地进行没收,又没按城市土地进行赎买,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给拿走了。当年能保住性命就算很不错的了,哪个还敢多言。<br> 从武汉档案馆珍藏的,民国十九年测量,民国二十二年绘制“汉口市第三区第十四图地籍图”(地图附后)中显示,张季郁所购土地:22、38、39、40、41、42、44、66、72、114、157、201等十二快共计:156,029汉方(1亩=66汉方)。(双墩所购置土地,涉及当年测量绘制第十三图、和邻近图纸。)<br>匪夷所思的是,按照当年《五四指示》精神,该土既不是没收,又没有赎买,完全是地糊里糊涂地被拿走了。当时“城乡联络处”在没办任何手续情况下,事前、事后,均没给出任何政府机关、相关部门所下达只字片纸,或通知之类的文件。就这样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六七十年。是没收了?(即使不符合当时政策)也该给一个条子之类的裁定!是征收使用了?按政策应给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自愿放弃?(哪怕被逼)也要履行一个相关的手续!如承认上述任何一项,我们一个合法的权利手续,哪怕仅一小部分……<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汉口特别市三区十四图(地籍图)最大的一块(白色)是季郁公捐给柏泉三甲张氏做《张氏通祠》祭田用地(200亩)</h3><div><br></div><div> 本世纪初(2008年)先父张范民(讳世模),给“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处理办”一信,申请追索对该土地的知情权!时隔一年后“国土资源部”责成相关部门回复,回复中有这样一段话:“土改时期的问题原则上不予考虑,如果土地上有明显的建筑或标记,便于确定方位...... ”(该回复在善植处)。下面是武汉档案馆收藏汉口市第三区第十四图中张季郁所购买的土地。(图中有姓名和面积大小)注:三十年代吴国桢重新登记注册,张季郁将双墩土地分为三份,分别长房:张世模、张范民、张石卿名登记,二房张啓瑲、张佩珩,张端甫、三房张啓璞、张若愚、张抱真,三房各三百多亩;还分了一部分给三姑妈张迺文。第十四图中157号二百亩最好地,暂由三房共管,留做修《张氏通祠》专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口双墩地图</h3><div><br></div><div>有偿土地的申诉书:<br>本人张世模,又名张范明,出生于一九一二年,毕业与武汉大学,退休于武汉江汉大学,教授。(附:退休工资卡证明一份。)<br>张世模,因幼小失怙,始于八个月襁褓之,便于其祖父张季郁生活在一起,加之生父(张,,,,)生前系张氏一族长子,张世模更是张氏一族长孙,因此倍受祖父喜爱。<br>由于生父(张启瑞)过逝早,爷爷张季郁把疼爱长子的爱加倍疼爱在长孙张世模身上,祖父张季郁更是将自己名下土地划拨给长孙张世模继承。(附:证明一份,登记日期: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被保证人(登记人):张启汉,四十岁,商人,住六也村新十号,张范民,三十四岁,教育,住复兴街五十一号,张端甫,三十三岁,商人,住德仁里一号,被保证之土地:下双墩右,地号:第三区第十四图第四十号,保证事项:上项土地原用张季郁名义登记领有执照,因张季郁于民国二十四年亡故,由被保证人三人共同继承管业,特申请变更姓名。)<br>以上证明材料,有档案馆留存记载。依据事实而定,张世模所得土地,经过确权,认定(纯属)继承所得。<br>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第一条: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第二条:继承从公民死亡时开始。第三条:遗产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br>《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在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二条第四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br>我们通过档案馆查验证明,张季郁最早所登记在册的土地,(民国三十年代,抗战前地籍登记资料,张季郁名下登记于双墩或王家墩、汉口火车站、何家墩、附近全部土地地籍号:汉口三区十图61号,汉口三区十二图7、8、9、10、25号,汉口三区十三图33号,川汉路边,汉口三区十四图22号、38—46号,下双墩右,72、73、157—159号,下双墩前,201号汉口三区十五图241号,常码头东马路,2280.5828丈,图面号数9.20)土地的完整性与确权性属合理合法的,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即一九三五年)张季郁亡故。同时在档案馆我们查验到张季郁指定了继承人张世模为他财产的合法继承者(附证明:全宗号:99,卷宗号:165,归档时案卷号;75第18页从右至左登记日期: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被保证人(登记人):张启汉,四十岁,商人,住六也村新十号张范民,三十四岁,教育,住复兴街五十一号。张端甫,三十三岁,商人,住德仁里一号被保证之土地:下双墩右地号:第三区第十四图第四十号保证事项:上项土地原用张季郁遗产名义登记领有执照,因张季郁于民国二十四年亡故,由被保证人三人共同继承管业,特申请变更姓名。)至此变更名字后由张世模继承了祖父遗产,附证明,(武汉市人民政府城乡联络委员会联络处信稿(存档79号 52年5月16日)受文机关:三区人民法院承办人签名:郑秀英科长签名:丁□生字第0三 一 一 号<br>昨接你院转来地主张世模的土地契约壹张(伪买契约壹仟另叁号,验契凭照之肆佰肆拾玖号,夏家洲湖地草场壹万另贰佰另捌方丈玖方肆方尺,草契共壹纸),现将原契约壹纸退回你院,希转告该地主本人来我处交约,因为在交约时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地主本人办理,特复。此致 敬礼)<br> 52年5月3日<br>从以上情、理、法可以确权,张世模事实上从民国二十四年(即一九三五年)就是该土地合法的继承人。所以到了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时期,张世模本人,一个武汉大学的毕业学生,本无党无派,终身从事于学术研究的莘莘学子,被划成了工商业主(兼地主)。一价儒生,惧于当时形势,只好悖逆祖父恩泽,不得不将祖上几代辛劳而传承下来的地契交给了城乡联络处。<br>根据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定:“工商业在农村中的土地和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应予征收”。再通过《民国三十年代(抗战前)地籍登记资料》,《武汉市郊区农民对本市工商业兼地主张姓的清算材料》以及《汉口市地籍整理办事处资料》全宗号,99,卷宗号,165,归档号时案卷75,都证明确凿,张世模的身份是教育、是裕华纱厂职员……那么我本人认为,对我的处置是不符合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的,本人的土地不在没收范畴。而是个别人采去了一种极其草率,不公平的处理。从此之后,我一个冤字,一个不公平,辗转近二十年教书教书,代课代课,却近二十年未领一分钱工资,只好靠夫人范亚维代课教书的一点微薄工资度日。直到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长子、小女先后东渡日本,客居海外耕耘,并依靠他们子女从海外地接济,生活才得以相对稳妥,夫妻二老身体才渐趋平稳。而今昌明盛世之今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补充意见》的通知,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发办(1987)7号文件精神的指示,再借鉴《南方周末》的成功案例……本人诉求还源于历史的真实,对后人因己所蒙冤一个真像的交待,同时也是为自己夫妻二人,(其妻范亚维,九十岁年龄,仍在武汉老年大学教授英语)一身执教,终身不悔,对自己的清名得以正名。以告慰耄耋之年,切身体感到党的温暖,拔乱反正。<br>请求事项:<br>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权张世模继承的合法性。<br>2:按照党中央落实政策的文件精神执行,要求行政复议审理的公平公正。<br>3: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决定》,对私有财产保护法。<br>4:收回属于张世模的私有私产(土地),并要求精神赔偿。<br>5: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确保华侨根在祖国,心向祖国。<br> 申诉人 张世模<br> 委托人 张昌德<br> 2008年元月8日<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三修《张氏家谱》祠堂图</h3><div><br></div><div>武汉档案馆查询结果<br><br>民国三十年代(抗战前)地籍登记资料<br>张季郁名下登记于双墩(或王家墩、汉口火车站、何家墩)附近全部土地地籍号:<br>汉口三区十图61号 <br>汉口三区十二图7、8、9、10、25号<br>汉口三区十三图33号(川汉路边)<br>汉口三区十四图22号、38—46号(下双墩右),72、73、157—159号(下双墩前),201号<br>汉口三区十五图241号(常码头东马路,2280.5828丈,图面号数9.20,假定地号2)<br><br>伪汉口市地籍整理办事处资料:<br>(全宗号:99,卷宗号:165,归档时案卷号;75)<br>第18页(从右至左)<br>登记日期: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br>被保证人(登记人):张启汉,四十岁,商人,住六也村新十号<br> 张范民,三十四岁,教育,住复兴街五十一号<br> 张端甫,三十三岁,商人,住德仁里一号<br>被保证之土地:下双墩右<br>地号:第三区第十四图第四十号<br>保证事项:上项土地原用张季郁名义登记领有执照,因张季郁于民国二十四年亡故,由被保证人三人共同继承管业,特声请变更姓名。<br><br>张世模相关登记地契资料仍未查到,国土局亦无此类资料。<br><br>汉口市地籍整理办事处(即中央信托局武汉区敌伪产业清理处)成立于1946年7月,其前身为汉口市房地产清理处,隶属国民政府地政部,1949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br>汉口市地籍整理办事处档案全宗号99,其中有房地产契约分宗,系1977年—1949年房地产契约、登记与调查表,解放初期武汉市人民政府发给房地产业主的契约等。 <br><br>武汉档案馆存档资料介绍<br>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br>1949年—1975年[市房地局全宗(包括市地政局、地房会),全宗号67]<br>武汉市房地局前身系1949年6月成立的武汉市人民政府地政局,办理地政业务,同年10月成立武汉市人民政府房产管理处,1950年4月撤销地政局。<br>对资改造从1949年开始,1967年止。<br>房地产管理包括以下三个部分。<br>地籍管理:有中原、华中、中南局(府)1949年—1957年间有关地收归国有的训令、指示、政策、规定;<br>有该局及其必属单位1949年—1975年间有关土地接管、测量、查丈、划拨、租赁、转让、估价、征用及其补偿、农民安置的报告、请示、批复;坟地、公墓、水塘管理、开采石料收取山租、处理敌伪军占领区土地、测量、登记重划区土地、扩展市界、接收区乡和举办测绘训练班有报告、公告、通知、批复、总结及土地图籍表册;全市土地面积、分区产权面积、土地分类与征用统计。<br>公房管理:有华中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中南军政委员会及国家房管局1945年—1975年间的有产关武汉市房地产管理的训令、布告、指示、决定及法规性文件夹;有上级、该局关于汉奸、反革命分子等房屋与产权的通知、公告、报告;有该局及其所属单位关于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郊区使用公共房屋、房产、家俱之接管、移交、代管、征借、拨用、价让、购买、租用、典押、调整、互换、修缮、街面铺面管理的报告、批复、通知;有用房标准和租金标准;市、区党政群系统用房图册,还有抗战时期汉口房屋损失调查统计表。<br>民房管理:有该局及其所属单位1949年—1975年间关于民房产权普查、登记、发证、异动、民房接管、代管、发还、捐献、以房抵脏、抵税及民房交易、买卖、租赁、保养、拆迁、建立民房图卡、设置驻在员、实行管修合一、管房合一制度及整理房屋资料报告、批复、通知、总结。<br><br>武汉档案馆非开放(内控)资料查询结果<br>城乡联络处<br>1951年2月——1952年12月<br>全宗号76 目录号2 卷号17<br>武汉市郊区农民对本市工商业兼地主张姓的清算材料<br>第185页<br>武汉市城乡联络处审查各地农民进城清算材料事项表(1952年5月19日)<br>农代姓名:张泽志 籍贯住址:武汉市七区三合乡 性别:男<br>清算或其他交涉:清算<br>清算或其他清算对象:姓名:张世模 性别:男 家庭成分:地主 职业:职员<br> 现在住址:汉口复兴街51号楼上<br>解决的事项(详注何种问题或犯罪及依据法令):<br>赔偿损失: 1925年至1926年该地主掌握他的请的人老明前后打死猪五口,应予赔偿(有人证);该地主于1922年掌握宋三先生打伤农民陈金香,1936年3月13日掌握董生扬打伤农民廖为三,因受伤过重,医活很久方愈,共吃药30付,连调养共用币300万元(有人证);夺佃:1949年夺农民张泽安之佃地7斗,年产黄豆8石,除交租黄豆1.4石,余应赔偿农民。折920元一斤,折¥971.520元。<br>总计:7,971.520元<br>经农民代表允许拿5,000,000<br> 承办人: (印)<br>手续费:30,000元<br>审查员意见:按材料清算<br>材料组意见:清算<br>批示:武汉市人民政府 清算科 城乡联络委员会联络处<br><br></div> 第186页<br>中南区各地农民进城解决土改事项登记表(1952年5月10日)<br>交涉或传捕对象:张世模 性别:男 现在住址:汉口复兴街51号楼上<br>解决的事项:① 1949年将要解放时,………………………………………,共用4500个工;<br>② 该地主狗腿董生显依势力打死王达佃,损失300万元;<br>③ 该地主狗腿董生显夺佃五石,青苗折损黄豆60石;<br>④ 该地主董生贵依势打二人,吃药30付,共用300万元。<br>以上罪恶应由该地主还清。<br>已经过法庭判决或结论如何:前次算过一次,这次应补算。<br>1925—1926 董生扬 1936年3月13日 1922年 宋三先生 (此为二人签字)<br>武汉市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签盖:合规定的算,不合的不算<br>武汉市第七区农民协会签章:按规定清算(章)<br><br>第187页<br>清算处理情况表(1952年3月29日)<br>10581号<br>武汉市第七区三合乡<br>地主:张世模 职业:裕华纱厂 住址:裕华纱厂口<br>(未摘抄,略)<br>第188页<br>清算对象:张世模 现在住址:坤厚里24号 职业:武昌裕华纱厂<br>在三合乡的土地共150石,每年每石地剥削二石小麦,一年计算300石,按年计算(1940年至1950年),共剥削租叁仟石小麦,应予清算。<br>额外剥削:………………………………………(略,共有七条,涉及修堤防水用工、修沟、修高射炮台、役佃等等)<br>武汉市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签盖:请按实际情况办理<br>武汉市第七区农民协会签章:可清算<br><br>第189页<br>武汉市人民政府城乡联络委员会联络处信稿<br>呈辩人:□□□ 科长签名:丁□生<br>市七区三合乡农会负责同志:<br>兹有你乡农民代表陈南清等为地主张抱真、张端甫清算………………………………………等项负担,由于该地主拒不接受合法清算,农民代表要求带回交群众处理,我处同意农民意见,请照查办理为荷。<br> 此致 <br> 敬礼<br> 三月二十九日 启<br><br>第190页<br>武汉市人民政府城乡联络委员会联络处信稿<br>清算字0332号<br>科长签名:丁□生<br>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法院负责同志:<br>兹转送地主张公顺大、二、三房/ 张世模(住复兴街51号)、张端甫、张抱真(黄陂街德仁里一号)/ 据占农民土地一案,人证物证齐全,该地主籍口……………………………不接受处理,特转你院迅速并酌情处理,而利农民生产为荷。<br>此致 <br>敬礼<br> 三月二十□日<br>郊字12301号<br>附材料一份<br><br>第191页<br>武汉市人民政府城乡联络委员会联络处信稿<br>(存档79号 52年5月16日)<br>受文机关:三区人民法院<br>承办人签名:郑秀英<br>科长签名:丁□生<br>字第0三 一 一 号<br>昨接你院转来地主张世模的土地契约壹张(伪买契约壹仟另叁号,验契凭照之肆佰肆拾玖号,夏家洲湖地草场壹万另贰佰另捌方丈玖方肆方尺,草契共壹纸),现将原契约壹纸退回你院,希转告该地主本人来我处交约,因为在交约时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地主本人办理,特复。<br>此致 <br>敬礼<br> 52年5月3日<br><br>第191页<br>秘收字1540号(1952年5月2日)<br>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法院<br>事由:为地主张世模返还农民土地契约由<br>受文者:武汉市人民政府城乡联络处<br>字号:三法八二四号<br>查本市第七区林英乡地主张世模应返还农民邬汉云、邓光先等土地,现该土地因坐落沈家墩,属郊区土地,不能直接交给农民(伪买契约壹仟另叁号,验契凭照之肆佰肆拾玖号,夏家洲湖地草场壹万另贰佰另捌方丈玖方肆方尺,草契共壹纸),特请你处处理。<br> 院长:谢继恩<br> 武汉市第三区人民法院(印)<br> 注:<div>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 号桂荪 晚年号簠庐退叟,是近代著名收藏家。张仁芬祖居汉阳西门外,为湖北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第十六代子孙。家族堂号为:“张教忠堂”书斋:“银杏轩”,后更名为“怀清斋”。光绪乙酉年(1885),娶妻汪氏,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附近任盐务官员,为官正直,除霸安民,深得民心(在今东台安丰镇有一历史遗迹“离任留靴处”,即张仁芬任安丰场官,期满离任之时,百姓沿街设香案送行,并要求其留靴为念。丁未年(1907)“再任朐浦连云港一带的盐务官,适逢淮北洪水为灾,张仁芬捐千金为赈灾善款,“复于署左捐廉设济婴所,收养灾民孩童百六十名”,故离任时“士民为建‘粒我烝民’牌坊于陶文毅公祠前,并勒碑铭于董公祠及南门小北门三处”。辛亥武昌首义期间,张仁芬与万昭度等人组织汉阳商团,维持地方秩序,保证汉阳一方稳定,并将汉阳当地库存谷米 3 000 担拿出来,捐赠给当地的民军。民国初年投资兴办实业,计有:公茂生米店、万鹤龄药铺、源美酱园、豫丰米店、谦丰银行……(1931年)汉口大水,宗亲们涌现汉阳城投靠四老爷,爱民如子的张仁芬腾出“银杏轩”(现汉阳树公园)及街铺,解决了投靠人的生存。<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