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同窗照片选粹

傅建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学同窗照片选粹</p><p class="ql-block"> 一一献给南昌七中入校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章中学主教学楼及母校校名沿革(选自百度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主教学楼(琼斯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有关注我个人美篇的朋友问,你的美篇有小学、部队的,也有书友甚至家族的,为何没有中学的?我一时语塞。</p><p class="ql-block"> 事后寻思一番,大致有两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2016年我编过两本画册《难忘同学情》和《难忘战友情》,以回顾本人在中学和部队长达十年的青春岁月及其后的交往;</p><p class="ql-block"> 二是与中学同窗交往较为频繁,留下的图片甚多,贮存在脑海中的记忆更多,一时难以找到适宜的切入点。</p><p class="ql-block"> 时光的河不疾不徐地流入2022年,距我中学入校近六十年,窃以为从班里同学照片中挑选若干既可涵盖全班同学形象,又能较好体现人生价值的合影,略加文字点评,似乎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章中学校门(坐西朝东开在豫章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校门(坐东朝西开在爱国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大礼堂(长孙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p><p class="ql-block"> 不清楚五位女生课余凑在一堆学了多少毛主席著作,也不清楚这个小组的组长是谁,但我清楚这是班里第一张合影,也是风暴来临前的最后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此照摄于1966年5月12日,我们无从知道四天后中央高层关于开展文革的纲领已获批准,但我们知道6月1日,一张大字报和一篇评论广播后,全国的大中学校都闹腾起来了,再也摆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一一直到1968年离校,再也没有机会上课。</p><p class="ql-block"> 整整五十六年前的这张合影,无论是对这五位十六岁花季的女生,还是对班里的人际交往的意义,应该是怎样评估都不会过份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p><p class="ql-block"> 此照也有说法:既是班里男生的第一张合影,也是风暴来临后班里的第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的学生大串联,是伟大统帅战略部署的一部分。正如小学生的学习与玩耍没多大区别,对初中生来说,播撒革命火种的大串联和增长见识的游山玩水,也确实没什么区别。</p><p class="ql-block"> 五十六年过去,五位男生依然健硕,有无兴趣按原有定位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p><p class="ql-block"> 下照居中者为张家洪同学,是他于1980年代初期赠送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正是张同学通过江西医学院学生领袖车文枢的关系,三男六女一行九位同窗才有这次北京之行,有幸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周总理及中央文革要员对江西省两派群众组织代表的接见。也正是这次接见,总理将时任陆军第二十六军政委、即将主政江西的程世清推介给了与会人员。</p><p class="ql-block"> 张同学自1980年代以后一直处于半隐踪状态,神龙不见首尾,直到2021年年末,方才获悉他于同年8月在武汉病故,这张合影遂成为张同学留在班里的唯一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p><p class="ql-block"> 下照前排左1为许玲同学,她是一位娴静的女生,更是班上唯一的少数民族(回族)同学。</p><p class="ql-block"> 许同学逝世于2006至2009年间,是班里因病去世的第一位,终年不到六十岁,因而无缘参加新世纪后班里组织的各种名目的联谊活动。现特从她在校期间与班上几位闺蜜的合影中挑出此照,以示对那段同窗岁月纯真友谊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秋</p><p class="ql-block"> 下照中左2(即蹬三轮车的那位)是高金春同学,其左右分别为刘玉宝和王国华同学,其余两位不是班里同学,无奈有高同学形象的照片只此一张,非它不可了。</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高同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学习认真,不苟言笑一一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黄传荣同学,把《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移用到班里男生身上,高同学被冠以“铁面孔目”,很传神。</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高同学不但性格内向,且性情刚烈,以致于日后在朱港农场走上了玉碎之路,惜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冬</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校期间班里女生人数最多的一张合影,也是与驻校军代表唯一的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对于“三支两军”(支持左派群众、支援工业、支援农业,军事管制、军事训练),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决议已有定论。1967年有首《我心中的歌儿献给解放军》广为流传,其中就有“感谢你们支左支工又支农,文化大革命立新功”。文革后这句歌词修改为“感谢你们紧握枪杆保边疆,人民的江山万年红”,就个人欣赏角度,我更喜欢有历史厚重感的文革期间的歌词的演唱。</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文革初期源自我对军人的见闻和包括如上一些拥军歌曲的熏陶,萌生出有朝一日也要成为其中一员的念头一一幸运的是,1968年初,我们班上有五位、全七中有166位同学实现了这一愿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p><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前期,南昌七中以强悍的学生足球队和丰富的藏书闻名全市各中学。校藏书室所在的那幢欧美风格的主教学楼也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班里部分男生欢送刘仁泉同学(后排左2)参军留念,正是选在足球场上并以主教学楼东南角一楼的藏书室为背景,学校两大优势都在这张照片中体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附带一表:我所在的初中部63级(6)班,参加了历年年级足球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合影中的刘同学和郭志鸿(后排右1)、张培(前排左1)同学都是班足球队主力队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市东濠街25号:张志斌旧居</p><p class="ql-block"> 张志斌同学逝世于1968年他参加夏收夏种农业劳动之后,年仅十八岁。班里没有他个人照片留存下来,更无与同学的合影,下策只有选入此照聊胜于无。</p><p class="ql-block"> 这幢民国时期的两层楼正是当年张同学一家(与他家)的居所一一房型结构坐北朝南,大厅西南角那间房正是他家主要住所,也是他父亲在工作单位投湖自尽数天后剩余一家四口的罹难处。</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年过去,这幢青砖楼静卧在周边旧貌变新颜的当代建筑群中,似在默默回眸着几十年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夏</p><p class="ql-block"> 电影《刘三姐》中有“十个男儿九粗心”一说。确实,女生似乎在情感上比男生要细腻些,在一起整五年了,分手前尽管是杂事纷陈而不忘忙里偷闲跑去相馆留下合影一一留下极珍贵的离校前的芳华。</p><p class="ql-block"> 且慢,12+5=17,怎么还少两位?別急,她俩将分別在2000年2月和2009年10月的合影中闪亮登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男女个体成长一般都有两小无猜→两相排斥→相互吸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班上男女同学的第一张合影。其中左3的王国华同学是班上六位当兵的同学中唯一的提干者,更是班里男女同学结成终身伴侣的唯一的一对(后排左2即王同学日后的夫人杨星媛同学)。</p><p class="ql-block"> 王杨组合为班里同学相聚提供了很多便利,思之令人感动。同学们在王杨家打扰的场景,容待在后面择要加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1年5月</p><p class="ql-block"> 在班里同学交往史上,这是一张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影,创造了四个第一次:第一次有教师莅临(前排左4为程理民老师),第一次班里文革中形成的两个派別同学坐到了一块,第一次有数量高达25位之多的同学参加,第一次有南昌市之外工作的同学专程赶来参加。</p><p class="ql-block"> 感谢倡议者之一和主要赞助者的孙铁志同学(后排右2),成功举办了这次聚会,开创了班里同学正常交往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没有1991的“四个第一次”,就不会有九年后规模达到巅峰的重返母校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0年2月</p><p class="ql-block"> 人说中学老三届是“三无毕业生”:一无毕业考试,二无毕业证书,三无毕业合影。依照毕业合影“三要素”(时间在离校前夕、地点在校园内、人员有全班学生及相关教工)的要求,全国老三届中我仅见过江苏省泰州市中学高中第6届学生有班级毕业合影(为着诠释这段文字,另选一张与主题没有直接关联的合影作为附照收入)。</p><p class="ql-block"> 跨入新世纪第一春,班里四十余位同学(占52位同学总数的77%,超过四分之三多数)荣幸地请来了德高望重的李国俊校长(前排左7)和三位任课老师,重返母校,留下了这张迟到了三十四年的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罗敬仙老师(前排左5)激动的赋诗《情动老园丁》,表达的是师生间久别后在母校重逢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照为上午返母校合影请假、下午赶来参加联欢会并倾情表演的魏胜圆同学(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泰县溱潼中学高中第六届毕业生留影•1966.6(选自凤凰出版社《1966年我们读高三》,照片中第4排左3为该书作者高泰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不仅是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也是班里同学略有先后地步入六十岁的年份。</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甲子,怎么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一一整个活动也确实充满了欢乐和喜庆。会后活动筹备组负责人黄德卫同学(前排左3)牽头,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册和挂历,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无须我再饶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同学是1968年离开校园各奔西东的,像《水浒传》中的108将那样,各自经历过一番酸甜苦辣,又汇集在七中初三(6)班旗下。</p><p class="ql-block"> 胡丽娟同学(前排左6)归队算是晚的,唯其晚更显珍贵,也才会在一个月之内举办两次欢迎会。为参加第一次欢迎会,刘四角、阮卫国和刘德林(中排右1、右3和右4)专程从外地赶来,一日往返。</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在欢迎会上吴建华同学(前排右4)率领与会人员热舞《我要去西藏》,真正兑现诺言的好像只有为数不多的舞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胡丽娟同学(中排左4)归队的二次欢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p><p class="ql-block"> 从杭城到洪城一一杨玉如老师(前排左6)与班里同学离校四十四年后第一次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先后有过三位班主任,分别是邹鹏飞(兼教英语)、程理民(兼教数学)和杨玉如(兼教化学)。</p><p class="ql-block"> 1968年离校后,于1980年前后我与邹老师有过一次交往,那是在方玉英同学(下照前排左3)家一一邹老师在七中和十一中先后教过她家两代人一一惜乎邹老师因病于1980年代前期去世。</p><p class="ql-block"> 值此入校50周年之际,请来了健在的两位班主任。纪念会上亮点甚多:两位老师的讲话语重心长,令人受益匪浅;黄传荣同学(后排左6)赠送老师以健身手电筒;王令保同学(中排左3)自酿葡萄美酒送师长等等,难以尽述,从简打住吧。</p><p class="ql-block"> 在校上课时听程老师调侃:“几何几何,何时才能学到几?”时至今日,不由使人派生出新的感慨:“人生几何?转眼就是五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p><p class="ql-block"> 此照场景在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当年,花伟先同学(中排左1)在南昌市西湖区开办了两家幼儿园,轮流成为班里同学的乐园。作为成年人,乍一坐上适合小朋友坐的椅子,会有点不习惯,但内容决定形式,随着欢快氖围的浓郁,使人仿佛回到学龄前。</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形成的民族舞组合(前排一色服饰的四女生),既健身,又娱人,再跳个二十年应该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p><p class="ql-block"> 与程理民老师(前排左6)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坐在程老师左边的是孙铁志同学,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班里集体活动,四年后病故于南昌市一家养老院。在养老院颐养期间,班里同学不时前往探望,为老同学送去了诚挚的问候和深厚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p><p class="ql-block"> 眼前有景道不得,十位女生手持横幅在上头。</p><p class="ql-block"> 就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源自我与刘四角同学(中排右1)的一番畅谈,厘清了刘同学中小学时的邻居、后考入南昌三中的我的发小李细老,和江西电力系统的渊源,进而在分手半个多世纪后与他及众多发小恢复了联系,2019年9月实现了二十多位发小与班主任老师离校五十六年后的首次相聚,也算是具有填补人生空白意义的喜事了。为着说明我们中学同学聚会的影响和幅射作用,特将我发小聚会的合影作为附照录以为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偰家塘小学1963届(4)班同学合影•2019.9(照片中右1即为刘四角的邻居、代表其远在异国的哥哥李细老参加聚会的李老三,咱班上的四位同学恕不逐一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p><p class="ql-block"> 绿叶对根的情意之杨玉如老师(前排左7)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绿叶对根的情意之程理民老师(前排左5)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p><p class="ql-block"> 鄢正春同学是班里一位很讲义气的小老弟,只要班里有活动,那怕是身体欠佳,由家人陪伴他也要参加。</p><p class="ql-block"> 鄢同学去世于2015年5月,享年64岁。但他活的潇洒,死的优雅;事业有成,后继有人,当可安息在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 鄢正春和班里其他八位逝世同学从未离我们远去并将长久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下照为鄢同学遗孀徐小芸女士(前排左5)宴请班里同学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班里同学代表探望在家养病的郭志鸿同学(左3),应该是他留在班里形象的最后定格。</p><p class="ql-block"> 郭同学爱运动、爱音乐、爱交际,性情开朗。天下大乱的1967年,我跟随他亲历过抚州“8.24”、南航“9.29”,风雨同舟。退休后他对游泳坚持不懈,架子鼓也打得有板有眼,为班里聚会增添了欢乐。没想到晚年会同时染上两种相克的疾病。命耶,运耶?对此也只有一声叹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p><p class="ql-block"> 北方农村有句谚语:出水才见两腿泥。人的身体亦复如此。有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中年染病却老而弥坚。黄明义同学(后排左6)即属后者。</p><p class="ql-block"> 黄同学在景德镇居住期间,到过南昌找在江西医院工作的李念祖同学,为他诊治胃病提供方便,如用进口胃镜检查等。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试看今日之黄同学,愈老愈健,令人称羡一一晚年定居惠州,最大的实惠莫过于身体变好了。</p><p class="ql-block"> 走笔至此,想起照片中站在黄同学右边的周肇文同学的一句锦言:老年人得注意有针对性的交结一两个医务界的朋友。斯言是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湾里太平镇二日游结束后部分同学去江西财大小区看望程理民老师(右4),他本拟参加这次秋游,因身体不适而在家休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摄于王国华、杨星媛伉俪(后排左3、左1)住所院落内,身体因素优待坐椅的是极重同学情的谌倚夫同学,一旁扶持谌同学的是他那贤惠的夫人余巧慧女士。</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同学在一对同学家中打战场,是一件费财费力又费神的事。这还只是不同规模中的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这对热心的夫妻同学真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挡不住同学学们渴望望相聚的心情。有幸请来老师程理民伉俪(前排左5、左6),无意中有段成人之美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话说程老师担任过与我们班同届的初三(4)班的班主任,二者之间失联,该班就差没打锣寻找恩师了。参加这次聚会的张晓兰同学(前排左1)是我们班上唯一的同校同届学生成双配对者,是初三(4)班的“媳妇”。有了这次初三(6)班的师生同乐,才有几天后初三(4)班的师生重逢一一咱班也算为兄弟班做了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 补充一句:照片中右2为省文艺学校毕业的陈婉芬,和站在她左边的陈婉芳同学是一对双胞胎姊妹花,算得上是我们班的名誉同学,这次应邀前来参加,为聚会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七中老三届初三(4)班聚会•2020年11月(前排左5、左6为程老师伉俪,后排右3为张晓兰的夫君闵以福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p><p class="ql-block"> 美篇的压轴合影是杨玉如老师(前排左3)莅昌与同学们的欢聚。</p><p class="ql-block"> 在此谨以京剧《红灯记》中几句唱词作结:</p><p class="ql-block"> 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p><p class="ql-block"> 都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p><p class="ql-block"> 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p><p class="ql-block"> 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校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班全体五十二位同学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班里已故同学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校训:诚朴明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母校老校歌歌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母校新校歌歌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新校歌视频(作词陈世旭,作曲程航、自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