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南极、南美33天游(十三)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古城库斯科、纳斯卡地画

阳光照耀

<p class="ql-block">12月30日,我们上午搭乘智利国际航班从圣地亚哥起飞,于11点左右到达秘鲁首都利马。</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第1个景点:利马武器广场。广场建于17 世纪。广场中央有一座铜质喷泉,周边有利马大教堂,总统府等一些殖民时期的建筑。今天广场中央限行,人群只能按时针方向绕着广场走了半圈。</p> 广场西南面。 总统府。 利马大教堂。 利马大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1535年始建,1625年建成。之后虽多次修复和重建,但依然保持着殖民地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现在的大教堂建成于1924年12月8日,由波兰建筑师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设计。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早期利马新时期建筑的最好范例。可惜限行,无缘进入参观。 <p class="ql-block">利马的第2个景点:爱情公园。</p><p class="ql-block">公园建于1993年,在海边的一个高坡上,有一尊男女相拥的雕塑,还有用碎瓷砖制作的图案。这是秘鲁很有名的一个景点,我们就随便走走。</p> 导游说,瓷砖墙上写了一些甜美的词句。 起名“亲吻”的雕塑。这位男主就是雕塑家本人。 <p class="ql-block">利马的第3个景点:利马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园内的秘鲁独立百年纪念池。是秘鲁华侨1921年修建的,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幽静漂亮的院子,其间散落着一些精美的建筑。</p> 利马艺术博物馆建于1961年,里面收藏有秘鲁现代、古代印加帝国、以及西班牙殖民时期的艺术珍品。 博物馆大厅。 主要珍品在二楼。 这是印加帝国历代帝王像。 印加帝国开国君主曼科·卡帕克。 开国君主的妻子玛玛·奥克略。 油画。 织品。 橱柜。 有大量的古代陶器。 从博物馆出来,遇见新人。 老邮政大楼。 满奇特的投信口。 <p class="ql-block">第4个景点:参观圣多明戈修道院博物馆。因其地下墓穴和一流的图书馆而闻名。这是博物馆中的两个天庭花园。</p> 墙上的图片。说明了利马是一个热情的旅游城市。 <p class="ql-block">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5个景点:圣多明戈大教堂。</p> 教堂内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31日上午,我们从利马飞往秘鲁古都库斯科。下飞机后,时间很紧,匆匆赶到小火车站,好在小火车也晚点,大家才松了口气。</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奥扬泰坦博小镇乘坐去热水镇的火车。</p><p class="ql-block"><br></p> 马丘比丘被发现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而来,每年接待的游客达50万之众。从印加古都库斯科到马丘比丘有一条专门为旅游者建造的高山铁路。全长只有几十公里,一路上盘山过洞,曲曲折折,窗外的风景也是险象环生而又美不胜收。 下午17点40左右到达马丘比丘山脚下的热水镇。穿过这条热水河再向左拐不远,就到了我们预定的酒店。 往热水河下游看。 小镇上的酒家,还在欢庆圣诞。导游说,在秘鲁,黄色是吉祥的颜色。 我们在马丘比丘山脚下度过了2017年的最后一晚。 热水小镇街景。 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游览“失落的古城”马丘比丘。<div>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马丘比丘:<br>马丘比丘古庙位于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上,海拔2430 米,为热带丛林所包围。该庙可能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都好像是在悬崖峭壁自然形成的一样。古庙矗立在安第斯山脉东边的斜坡上,环绕着亚马逊河上游的盆地,那里的动植物非常丰富。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div>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被称作为“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1911年马丘比丘古城被发现,一段失落已久的古代文明重见天日。科学家们认为,印第安人在南美创作的古文明一点不逊色于古罗马、古希腊文明。</p><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 距印加帝国都城库斯科120公里左右,建在距乌鲁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积约9万平方米。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它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16世纪中叶,当秘鲁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民间就一直传说:在秘鲁茫茫的安第斯山脉中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秘鲁独立后100年里也无人涉足。在这400年的时光中,只有翱翔的山鹰才能目睹古城的雄姿。</p><p class="ql-block">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古城海拔2280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垂直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p> 印加帝国曾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遗憾的是直到他们突然“失落”,印加帝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还没有被发现)处于结绳记事阶段,印加人的历史完全依靠一代代印加人的口耳相传。只有马丘比丘古城默默告诉你当时的文明有多么发达。 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祭司和贵族区(居住区)。在神圣区里献给最伟大的太阳神的“太阳庙”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学价值的主要宝藏。在居住区中有一部分是专属于贵族们的,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个缓坡上;Amantas(智者)们的住宅有红色的墙,Ñustas(王子)们住宅则有着梯型的房间。在主城堡中还有一片区域是专门关押和惩戒犯人的监狱。 此处是古城主广场。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div>在印加语中,马丘比丘是“古老的山峰”,瓦纳比丘则是“年轻的山峰”。</div> 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据推测,马丘比丘即建于15世纪印加帝国开始扩张的帕查库蒂统治时期,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则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城内规划井然,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农业区约有一百块梯田,此外还有排水渠、墙壁和其他农耕设施。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 印加人称自己为“太阳的子孙”,他们将太阳视作“燃烧的火鹰”,渴望用“拴日石”将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永远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对太阳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间流传。在这座古城关于太阳崇拜的建筑也随处可见。 这就是著名的栓日石,马丘比丘古城内最神圣的建筑:岩石代表土地母亲,而看似平淡的造型却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这块著名的是“拴日石”,是一块精心雕刻过的怪石。每到秋分和春分的中午,太阳直接会落在石柱上面,不会留下任何影子。简单点讲,这是印加人设计的天文钟。 他们历经几十年,将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巅,就是为了离太阳更近些。诸如“三窗庙”和“太阳庙”等其它建筑在夏至日当天与太阳同样具有独特的神秘联系。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遗址的魅力还在于这座石头结构的城寨,巧妙的利用了山根和地面的凹凸不平的地势,达到了自然与建筑完美结合。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遗址是建立在一个傍依大山的绝壁之上的。 马丘比丘的砖石建筑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观。当地人把巨大的花山岗岩石块砌在一起,却又不使用砂浆,这简直是个奇迹。各种不同形状的石块,竟被如此巧妙而又精确地相互拼合起来,成为一体,所筑成的石墙,使人难以觉察到石块间的接缝,看上去,它好像本身就是一大块石头,在远古时期竟有如此超凡的技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结束景区的游览。从这里可以去瓦纳比丘。须另买门票。每天7点和10点各放一批(200)人进入。上下一趟需要2个多小时。 导游安排在汽车站的餐厅就餐,12点,乘车返回。 元月2日,游览库斯科古城。<div>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库斯科古城:<br>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br>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div><div><br></div> 古城里的第一个景点:太阳神殿。神殿建造于印加第9代帝王帕查库特克统治时期。为了表达对太阳的崇敬,印加人在太阳神殿的外墙上镶嵌了黄金,在阳光的照耀下,神殿闪闪发光。 <div>太阳神殿中间有一个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庭院。</div><div><br></div> 太阳神殿回廊墙上挂了许多油画,但不能拍照。 太阳神殿的外观。 太阳神殿背面的广场。 草坪上镶嵌着一块刻有世界遗产标志的石碑。 库斯科的武器广场和大教堂。<div>1533年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库斯科,将财宝文物洗劫一空,后又经几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锯战,城市受到很大破坏;但城内有些印加帝国时代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留存至当代,后西班牙殖民者又修建了大批屋舍,两种建筑风格融合,被誉为西班牙—印加的独特建筑方式。</div> 武器广场中间有个喷泉,它是库斯科市的中心。在印加时代,这个广场被称为战士广场。这个广场曾见证过库斯科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比如,西班牙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在这里宣告征服了库斯科;印加最后一位抵抗运动领袖图帕克·阿马鲁二世死在了这里。 这是武器广场中央的喷泉。喷泉上的那尊雕塑是印加帝国第9代帝王帕查库特克。就是他建造了马丘比丘古城,重建了国都库斯科。 这是库斯科大教堂的侧门。里面不让拍照。<div>大教堂建于1550年,修建时所用的许多石材是西班牙人从印加祭坛萨克赛华曼搬来的。在印加帝国宫殿遗址上建造的大教堂,顶端福音钟楼悬挂的一口l30吨重的大钟,据说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传到40千米之外。</div> <div>大教堂内有很多油画和精美的装饰。</div> 西班牙人并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城墙完全销毁,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建自己的教堂,修道院,所以在库斯科常常能看到一个建筑里存在了两种风格,两种文明,水乳交融。好比著名的太阳神殿大教堂,就是建筑在印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还有兵器广场上 的库斯科大教堂。它的藏品“最后的晚餐”世界闻名。这可不是达芬奇的原画,Marcos Zapata的模仿之作创意非凡,耶稣和他门徒面前的餐桌上摆的竟是印加人的佳肴—豚鼠因此,库斯科的建筑既有印加帝国的痕迹,又有西班牙的风格。 远眺库斯科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