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于我的文化思索

文竹

<p class="ql-block">深山苦修日月长,参透乾坤有定章;</p><p class="ql-block">天地玄黄周易理,五行八字定安邦;</p><p class="ql-block">三生因果承天贶,四季阴阳运势彰;</p><p class="ql-block">福祸兴衰皆为命,明堂一卦解彷徨。</p> <p class="ql-block">一位相识、相知8年的朋友昨天给我发来消息,告诉我他出师了,自此可以开宗立派、独闯江湖了。内心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而令我更为敬佩的是他刻苦求索、锲而不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是一位正式皈依、有皈依证的佛教徒,他还是一位对《周易》研究颇有小成的易学倡导者。或许正是这些原因,与他交流时总是让人有一种很舒服、如沐春风的感觉。犹记得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似乎没有一丝生疏的感觉,他睿智幽默、平实淡然、性格淳厚、豁达真诚,他送给我的《了凡四训》和一串他已经佩戴多年的菩提佛珠,至今我还珍藏着。</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他对《周易》还只是处于好奇感兴趣的阶段,后来听说他正式拜了一位对《周易》颇有研究并有建树的人为师,自此开始了他为期6年寒暑春秋、夙兴夜寐的苦习研学,如今学成归来,也算是功德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周易》,似乎更多的人只是简单的把它归类于玄学算卦的范畴,颇有点把《周易》视为封建迷信的余孽和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应该作为被批判的存在。而在我看来,易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奠定中华文化走向、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的重要思想典籍,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等古圣先贤的思想也无不受这部典籍的影响。它的影响也潜默移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里。比如,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喜欢低调、简朴,谦虚,不喜欢张扬、高傲、浓艳?为什么中国人笃信“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为什么中国人既要“自强不息”,也要“厚德载物”?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强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为什么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不尚奢靡?为什么中国文化中倡导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为什么中国人即讲“应天顺人”,又讲“革故鼎新”?等等。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说、在想、在做的,却鲜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词语,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性格的基因和民族审美的烙印,是一种无处不在、持续不断,渗透并融隐在每一位中国人生活里的思想、行为的准则,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中国人”的身份识别和这是“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从1919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引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尊“神明”以后,在中国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认知上,就产生了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唯一论思想。他们坚决的否定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视传统文化为历史的糟粕和时代的垃圾;他们坚决的要打倒已经指导中国人几千年思想和行为的孔孟思想和一切不符合所谓“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这种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已经被神话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圭臬,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中庸、辩证、大同、和尘的思想,却成为了这些人眼中陈腐、落后的敝履,这是极其可怕的倾向,中医的没落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从中国人的头脑里拔起,栽上西式文化的根,那我们这个民族将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这个民族离消亡也就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周易》作为陪伴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典籍,奠定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文化特质的基因,连同着其他先哲的思想著作,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品质,也熏染出我们独特的文化风采和文化内涵;它让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崇尚共生,在天地运动中寻求法则,在万物消长中观想人生;在逆境中勇往直前,在昌达时反躬自省,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有着顽强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的文化而欣欣然。</p> <p class="ql-block">“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文化需要传承,但文化更具有时代属性,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适用时代的发展就会失去其延续性。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它和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极大的提升了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特性、持续性以及多元性和通变性,这种文化的自信是延续我们民族长久辉煌与兴盛、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