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史向前评论文章选编

姚华

<p class="ql-block">  史向前比较擅长写散文,近几年开始创作小说,最近又着手撰写评论文章。今采撷三篇评论,并附被评论作品,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编者</p> <p class="ql-block">浅析江河小小说《坎儿》</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些闲暇空儿,消遣江河大姐的小小说《坎儿》,向我们讲述一个短而精,浅不俗,耐看的当下社会现象,一个家庭引发的故事,竞如在目前,似在身边,引爆了强烈的现场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运用典型化手法,成功塑造了“立秋”、“父亲”、“丈夫”、“婆婆”的形象,尤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通情达理的“婆婆”。</p><p class="ql-block"> 作者运用矛盾冲突写法,叙述《坎儿》的“三个坎”:立秋的下岗坎,如何面对?父亲的面子坎,如何说服?丈夫的离婚坎,如何处理?“三道坎”三次矛盾冲突,还好,“立秋”都挺过来了,在婆婆的“大义凛然”下,“三道坎”顺利迈过,立秋“蹚过了女人河。”</p><p class="ql-block"> 江河文学功底厚实,从她的最近散文《别忘戴口罩》等作品,可以看出:生活和文字都是她的挚爱,她喜欢在挚爱里寻找“诗与远方”的浪漫,也寻找“烟火人间”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品嚼《坎儿》时代风雨中揭示的底层人物命运的种种况味,雅俗共赏的佳作。读了《坎儿》,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都曾有过《坎儿》的类似经历,或将还会有“坎儿”,那是饱经流年的洗涤。</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7日上午于大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链接):小小说《坎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小说 坎儿</p><p class="ql-block"> 文/江河</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立秋走进主编办公室请示工作,“立秋,明天你就不用来上班了。”主编很为难的说。</p><p class="ql-block"> “主编,我换工作了吗?”</p><p class="ql-block"> “不,编辑部压缩编制,你来的最晚,班子研究决定还是你下去吧!”</p><p class="ql-block"> 立秋一句话也没有说,离开了编辑部办公室。她被解聘了,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十万元的欠款还没敢和丈夫说,这又下岗了。顿时一股火冲上来。怎么办,只好先瞒着家人,再去另找出路。立秋顿时感觉浑身像没了支柱,腿都软了。她没有回家,第二天立秋瞒着家人说去上班了,她漫无边际的走着,想着以后的出路,尤其怎么面对丈夫和家人。</p><p class="ql-block"> 已经是第三天了,正在她灰心泄气的时候,遇上了十几年没有见面的小学同学大致。</p><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还是那么漂亮年轻啊?没上班吗?”说话有点结巴的大致热情的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哈哈,老同学还记得我,我被老板给炒了,正在找工作。”</p><p class="ql-block"> 大致听了立秋的情况,爽快的说“你要不嫌弃,就到我这来干,保证你三年买上房子。”</p><p class="ql-block"> 大致初中读完就不念书了,现在已经是废品收购站老板,不仅靠三轮车拉出来楼房,还拉出来一个温暖的家,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可是人家立秋是大学本科毕业,编辑部编辑,能和我一样捡废品吗?大致心里默默嘀咕着。</p><p class="ql-block"> “好!大致,明天我就来上班。”</p><p class="ql-block"> “啊……”大致没有想到立秋这么爽快的说来废品收购站工作。这让他对立秋另眼相看。</p><p class="ql-block"> 立秋先回到了父亲家里,把下岗的事和去废品收购站工作的事和父亲说了。话还没等说完,父亲就跳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饿死了也不让你去捡废品!”</p><p class="ql-block"> 为了稳住父亲,立秋答应不去收购站。父亲拿出一张报纸给立秋念一条招聘广告,“月下老人”杂志社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的男女……”</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正适合你 ,闺女 你就去试试,好好和她们说说你的情况,工资待遇挺好,三险都保,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父亲让女儿去应聘这家杂志社,立秋答应父亲去应聘。她走出门换了衣服,推上三轮车去上班了。响亮的嗓音刚开始喊:“废品……”自己都不好意思。几天过去,父亲没有发现。可是这一天女儿下楼后父亲在阳台无意间看到了女儿推三轮车的身影。他明白原来女儿已经在废品收购站上班了。父亲在沙发上</p><p class="ql-block">坐着沉思良久。马上站起身,开始做饺子馅,颌面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立秋下班回来,“ 爸,那家杂志社已经录用我了,我已经上班好几天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没有说话,端出了自己包的饺子。</p><p class="ql-block"> “爸,你包饺子了,真香啊!”</p><p class="ql-block"> 立秋还是满脸笑容欺骗父亲说。</p><p class="ql-block"> “孩子,你就别装了,爸爸我都知道了,你是爸的好女儿!爸很自豪有你这女儿。”</p><p class="ql-block"> “爸,您……”</p><p class="ql-block"> 立秋看着父亲的眼睛,听父亲的每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立秋,爸佩服你的勇气,多少人想做不敢做的事你敢做,大学生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不丢人!你能迈出这个坎,爸真的佩服你,好闺女!”</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日子,父亲没有事也拿袋子去公共场所捡废品,爷俩相遇,相拥涕零,立秋是被父亲感动了,父亲也被女儿感动了。</p><p class="ql-block">老爸如此理解女儿,是立秋没有想到的!她每天高兴地蹬三轮,大致还把自己联系的一个高档小区电话给了立秋。在这里她可以收到更多的高档废品,赚更多的钱。</p><p class="ql-block"> 因为家里房子被抵押了,立秋的丈夫带着女儿回父母家去住,自己下岗收废品的事情一直没有和丈夫说。立秋想,老爸这道坎过去了,丈夫这道关怎么办?他不知道该怎么和丈夫开口说。</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立秋的女儿想妈妈,爸爸带女儿来看妈妈,丈夫得知妻子在废品收购站收废品,气的脸红脖子粗,</p><p class="ql-block"> “你不要脸面,可我的脸面往哪儿隔!”</p><p class="ql-block"> 丈夫一气之下走了。慢慢的立秋的姐姐,朋友都知道立秋下岗收废品,都好心劝她别在干这下三烂丢人的事。姐姐说大学不是白念了吗!捡破烂是大学生干的活吗?本科毕业怎么就找不到工作!</p><p class="ql-block"> “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们相信,收废品捡破烂不丢人!” </p><p class="ql-block"> 立秋满有信心地说。每天下班,立秋高兴地数着自己用双手挣来的钱,心里那个踏实啊。</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立秋,一个本科大学毕业生迈出了人生中一道最难以逾越的坎,唯一支持她的是老父亲。姐姐的劝说没有让她动摇,好朋友的道理也没有说服她。</p><p class="ql-block"> “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p><p class="ql-block"> 在大企业机关工作的丈夫更是觉得丢不起这人,加上立秋没有和他商量房子抵押的事情,一气之下坚决要与立秋离婚。</p><p class="ql-block"> “这婚我就不离!”立秋愤愤地说。</p><p class="ql-block"> “你不签字,咱们法庭上见!”</p><p class="ql-block"> 立秋没有想到丈夫如此绝情,虽然非常伤心,但是她没有在丈夫面前掉泪。经过思索立秋说:</p><p class="ql-block"> “离婚可以,孩子必须给我!”立秋坚定的说。</p><p class="ql-block"> “你想得美,孩子跟着你捡破烂吗?你你拿什么养活女儿!你就死了这个心吧,孩子坚决不能归你!”</p><p class="ql-block"> 丈夫步步紧逼,拿出了离婚协议让立秋签字。扭头就走了。立秋回到家把丈夫要离婚的事情和父亲说了。老父亲拿着离婚协议找到姑爷想规劝姑爷不要离婚。</p><p class="ql-block"> “建平,你和立秋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非要离婚?是小孩子过家家玩吗?有什么事不能商量解决!离了婚孩子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说,“这么多年,在我眼里你就是我的亲儿子。”</p><p class="ql-block"> “哼!亲儿子!你们什么时候把我当亲儿子了?大事和我商量过吗?”姑爷王建平一提起亲儿子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作为上门女婿,他也是一个很本分很顾家很能干的男人,不但买了房子,在家里承担起了顶梁柱的责任。也难怪他想不通,立秋把房子抵押出去不和他商量。是个男人都会想不通。这道坎在心里还没过去,立秋又下岗失业收废品,一连串的糟糕事情让他越发感觉日子没法过了。老丈人见自己劝说无效,这姑爷决绝要和女儿离婚,立秋看丈夫对父亲说花如此无礼,上去一个大嘴巴,丈夫也还给立秋一个大嘴巴,老丈人见姑爷打了自己的女儿,上来又是一个大嘴巴煽得实实在在。</p><p class="ql-block"> “是她先打得我!”丈夫争辩说。“她打你可以,你不能打她!她是你媳妇!”老丈人极力为女儿争理。可是回屋就后悔。“哎!老糊涂了,我打他那一下干啥!”立秋安慰老爸说:“爸,你打得对!他打我你不管,那才是不对呢!”</p><p class="ql-block"> 老爸听了女儿的话也不再那么后悔了。可是离婚的事情还是他心头的大石头。他怎么能看着女儿的家散了啊!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立秋爸来和老亲家说两个孩子离婚的事情,可姑爷的父母还蒙在鼓里,原来儿子想不惊动家人把离婚手续办了。</p><p class="ql-block"> “你放心,这事在我家里绝对行不通,多好的媳妇啊!他要离婚没门!”</p><p class="ql-block"> 立秋爸拿出了那张儿子已经签上了字的离婚协议,亲家母一把那过去撕得粉碎。立秋爸说:</p><p class="ql-block"> “有你们的态度,我就放心了!现在唯一的办法是我和立秋还得搬回来在你家住,”亲家母当然明白,非常高兴地说:“是啊,两口子哪能长期不在一起住啊!搬回来一起住。”说着就把怎么个住法安排好了。可是立秋却不同意回去一起住。</p><p class="ql-block"> “爸,我和建平都这样了,我还会去住在一起吗!”</p><p class="ql-block"> “闺女,我知道你不想离婚,你也舍不得这个家,回去住就是唯一能挽回的办法,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老爸的话说到了女儿心理,可是她作为一女人,不能低三下四。”婆婆知道了儿媳妇不想回来,亲自上门说服儿媳妇。</p><p class="ql-block"> “立秋,刚开始啊你抵押房子没跟健平商量我也想不通,后来我一想啊,你是急着用钱给妈治病,这钱不用在刀刃上用在哪啊!你是一个好女儿,你的女儿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将来孝敬你!建平他不懂事,怪你没和他商量,你不是也有苦衷吗?”</p><p class="ql-block"> 婆婆通情达理地说,"回去吧!一家人住在一起多热闹啊!"</p><p class="ql-block"> 立秋听了婆婆一番话,也觉得自己有错,自己就是再有苦衷也不该在大事上自作主张抵押了房产。立秋心里知错,拿出三十元钱, "妈,您打车回家,我骑三轮回去。”</p><p class="ql-block"> “不,这三十元钱省下,我就坐你的三轮车咱们一起回去!” 婆婆的深明大义再一次感动了立秋。说实在的,婆婆嘴厉害,可是婆婆很有思想,明事理,在大事上不糊涂,分得清是非。立秋心里对婆婆更是尊敬亲近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了婆婆家,按着一家之主的安排住上了。晚上,立秋主动与丈夫交流,认错。</p><p class="ql-block"> “建平,抵押房产我没和你商量是我的错,我理解你了!现在啊,我还真就喜欢上收废品了,我一定努力挣钱,你就踏踏实实的上班,今年我就能把买房首付款挣回来!”丈夫不相信收废品能赚一个房子,但是看到妻子已经认了错,而且那么有信心,心里这道坎也开始变得矮了很多,加上宝贝女儿的苦苦哀求,也向女儿保证:“嗯,宝贝女儿,我们一家人好好在一起过!”</p><p class="ql-block"> 立秋看到丈夫迈出了这道坎,答应了女儿不和妈妈离婚的要求,立秋激动又高兴的泪水落在女儿可爱的小脸蛋上。</p> <p class="ql-block">品读江河《你是我永远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你是我永远的老师》,往事写真,一打眼,就很入眼。作者深情地回了一甲子的师生情。文章有三大看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看点:讲述了两位夫妻老师爱生如子,甘做红烛,师德润德的故事。作者把两位老师的爱,从课堂联系到宿舍,提到给学生晾晒尿的被褥的感人细节。</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看点:讲述了两位老师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作者得益于两位老师的厚爱。作者幸福的写到:“人生最大的幸运是上学遇上好学校,学业遇上好老师。”这话说到每个学子的心坎儿上。其实,人生有三大幸事:上学遇到好老师,工作遇到好领导,结婚后遇到好伙伴。人生起步,关键是遇到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看点:讲述了两位耄耋老师,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清欢岁月书相伴,激情燃烧在夕阳晚霞。作者披露,人逾六十的孟老师,在步入金秋岁月,十年笔耕不辍,写了三本回忆录,自当收获了一生的风雨耕耘,收获了人生的幸福快乐。别让快乐变老,两位老师做到了。巴金说:“没有人因为多活几岁变老,变老是因为他们抛弃了理想。”作者热情地宣传了俩位老师的快乐有理想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读罢《你是我永远的老师》,我也涌动回忆的思绪。孟启明老师是我初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有风度的魅力,那时他英姿勃发,满身朝气。正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风度具有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力量,它不动声色地塑造人、影响人。”我们刚入学不久,就被孟启明老师的风度所感染,为他的生动趣味的讲课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江河不吝啬笔墨赞美了俩位恩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所有人除父母之外的第二个榜样。一位好的老师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正面影响。江河著文,正是宣扬的这样老师,所以,《你是我的永远的老师》作品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绵绵悠长师生真情,老师之伟大,在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记忆库,是按什么顺序储存的?但大多数的时候,让老师记住的是那些有感恩之心,一直惦着老师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生就是江河(乌先玲)</p><p class="ql-block"> 8510农场东中12班学生: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2日于大连高新区</p> <p class="ql-block">孟启明与许春梅老师</p> <p class="ql-block">孟启明与许春梅老师</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一)乌先玲(江河)与老师和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链接):《你永远是我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是我永远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五一劳动节特别回忆</p><p class="ql-block"> 文/江河</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与年逾九十二岁的孟启明许春梅老师视频通话。两年多不见了,老师的模样比上次见面虽然又有见老,但是精神依然矍铄,思维清晰。</p><p class="ql-block"> “许老师您今年九十岁了吧?”</p><p class="ql-block"> “哪里啊,过了年我都九十二岁了,真的老了。”老师的声音清亮,我由衷为老师的健康长寿高兴,</p><p class="ql-block"> “看看孟老师吧,”许老师把手机对准孟启明老师,孟老师的状况虽然不如许老师好,但是镜头里还是满面红光,看到我老师招招手,一脸慈祥的笑容,状态大不如一年多前了。毕竟九十岁了,他(她)们是8510中学退休老师中目前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了。与老师视频后让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心中满满的敬意和感恩一并涌上心头,几十年岁月的镜头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虽然老师与我仅仅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与老师结缘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年秋季开学。我被分在初一六班。刚从852 农场调入8510 农场的孟启明许春梅夫妇担任我们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他(她)们都是部队文化教员。1958 年三月随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来到黑龙龙江农垦总局。</p><p class="ql-block"> 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许春梅老师穿一身部队的旧军装,两条齐腰的辫子,面部透着女人少有的端庄美。尤其老师在讲台上转身板书时,两条长辫子随身一甩一甩的那一刻,给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老师给我们讲的初中语文第一课就是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第二课《长征的意义》,第三课《翻越夹金山,意外会亲人》。初一语文课本一连三课都是歌颂红军的题材,我清晰记得老师分析课文时我的激动心情。《七律长征》,从那时我初步知道了七律是七言八句的格式,懂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的艰难,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p><p class="ql-block"> 初中三年语文课,是我最宝贵的时光,每节语文课我都怕下课。老师给我们讲鲁迅的《祝福》,讲《社戏》《一件小事》,讲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讲矛盾的《白杨礼赞》,讲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每次分析课文都让我陶醉其中,只怪时间过的太快,我被故事情节吸引,被老师的课文分析迷醉,被故事主人公感染。</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每两周一次作文课,第一节是上一次的作文讲评,老师会把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在讲评课上读,指出这篇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好的句子老师会用红笔划出出连着的圈圈。每一篇作文都有眉批,旁批和尾批。我的作文不仅会得到老师的“中心思想突出,语句通顺,段落清晰”等批语,还多次被当做范文。最难忘初中毕业我的作文得到了91 的高分,也给我的初中文科学业画上圆满句号。</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上学遇上好学校。学业遇上好老师。”我遇上了,我很幸运。</p><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后许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因而和老师接触也几乎没有了。可是老师三年初中语文课给我奠定的语文基础,尤其对我的作文的鼓励几乎是影响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命运总是对我不薄,当我退休后又有机会和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许春梅接触。老师给我的关怀与爱让我难以忘怀。那是17 年的一月份,当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去世,是慈母一般的许老师给了我关怀与安慰,父亲突然的没了,我不忍心也不敢回到那个房子里,老师留我在家里吃住,陪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人在最无助的时候那种关心是最温暖最有力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许老师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慈母,这份感情会让我铭记今生,而我至今都无法报答。</p><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一数学孟启明老师湖南人,南方口音比较重。三十多岁的孟老师一表人才,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帅哥。他的数学课嗓音嗓音洪亮通透,虽然是数学课,但是老师说起数学字母“x”“y”"g"w也特别让学生喜欢。孟老师的数学课,我记忆最深的是正负数的运算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减去绝对值较小的”“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相反的数”“任何数字乘以0.结果都是0.”“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孟老师只教了我们初中一年就去高中部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出身,当年险些被打成右派,后来被坏分子和受蒙蔽的“革命小将”打成牛鬼蛇神,九个月的牛棚经历,孟老师虽然耿耿于怀,却丝毫不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追求,对毛主席的信奉和崇拜。他在退休后写的《孟启明回忆录》中说:“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老人家给我一本书,《毛泽东选集》,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我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也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 </p><p class="ql-block"> 的确孟老师在当初中班主任的时候,班级有一个男孩子有尿床的毛病,孟老师想到孩子不好意思晒被子,时间长了身体会着凉生病。于是每天去宿舍把那个孩子尿湿的被子拿回自己家在热炕上烘干,尿湿的被子在热炕上一烘,尿骚味弥漫家里,孟老师对孩子的爱留在那条从宿舍到自家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1977年,孟老师重新回到讲台上,他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我要把十年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孟老师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重新回到讲台的孟老师恨不得把一天当两天用,认真备课讲课,课后耐心辅导,不厌其烦。认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连续担任高三把关老师,受到学生欢迎。终于在1985 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并在1987 年全国统一评定教师职称时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除了工资待遇也迅速增长,还住进了农场第一批“科技楼”。</p><p class="ql-block"> 孟老师高兴的在退休后写回忆录,十年之间老师写了三本书:第一本《孟启明回忆录》,第二本《孟启明见闻录》,第三本《孟启明新知录》。</p><p class="ql-block"> 孟老师年轻英俊,嗓音特别好。我们学校组织的《黄河颂》百人大合唱,孟老师和肖老师的河边对唱给全校师生留下深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东北,种的高粱和小米。”</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苦凄?”</p><p class="ql-block">“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p><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这首河边对唱在我的记忆力里永不磨灭。如今我的老师都步入九十岁高龄。豁达乐观的性格正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今天我时常会想起老师老俩口一个吹口琴,一个拉二胡合奏的场面,也会想起前些年他们在楼下一起打羽毛球样子。老俩口因为走到一起不容易,他们一生恩爱如初,相互欣赏相互尊敬,和谐相处,或许就是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吧。</p><p class="ql-block"> 做为他们的学生,我由衷祝福老师百岁不老,寿比南山。</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30日天津</p> <p class="ql-block">点评老禹小小说《林豆腐官儿》</p><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老赵明宇(网名:老禹),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最近一个时期,来了精神头,创作闸门打开,小小说连写12篇,形似井喷,彰显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令我咋舌,一篇篇新颖别致的文学作品,给人以享受和愉悦。</p><p class="ql-block"> 小小说《林豆腐官》,以小见大,反映了乡村的风土人情,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把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刻划的有血有肉,让人喜爱的“林豆腐官儿。”</p><p class="ql-block"> 品读小小说《林豆腐官儿》,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有人物特征:</p><p class="ql-block"> 作者这样描写主人公林豆腐官儿:“是一个60多岁的小老头。别看人长的瘦小,可腰不弯背不驼,精干利落,身体贼啦棒。”林豆腐官给人第一印象是精明强干。</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官儿精明强干在那里呢?作者向你娓娓道来:他做豆腐是拿手活,他做的豆腐鲜滑口感好,供不应求,豆腐飘香乡村和场部地区。</p><p class="ql-block"> 精明强干的林豆腐官儿,凭着本事和绝活,承包了农场豆腐坊,办起了豆腐深加工厂,成为农场纳税大户,成了名符其实的豆腐官儿。</p><p class="ql-block"> 精明强干的林豆腐官,还是乡村的文艺人,挑大梁的活跃分子,还会唱老段子和民歌,一个活脱脱的林豆腐官儿在读者眼前晃动。</p><p class="ql-block"> 精明强干的林豆腐官儿,以说唱二人传,勾引了村花少女投入怀抱,不到一个月就入了洞房,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听老人讲过,过去唱二人传,扭大秧歌,把人家小媳妇都勾跑了。</p><p class="ql-block"> 有生活底蕴:</p><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在小小说《林豆腐官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做水豆腐的流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要严格把好五关:选豆关、磨浆关、煮浆关、过包关、点浆关。”我见过乡村做水豆腐,与作者说的一模一样,作者俨然是做豆腐的专家。文如其人,作者本人就是善于观察事物,文思缜密,精明强干之人。</p><p class="ql-block"> 有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有个爱好,喜欢唱东北二人转。”“当时唱的都是老段子,什么《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对作者所说的民间故事,我也耳熟能详。1966年前,东海乡在发展村(农场医院处),我家离乡政府仅百米,每天乡广播站放评剧《红月娥做梦》,讲述山寨主红月娥与《响马传》罗成之子,帅哥罗章交手,无心恋战,夜里做梦爱上小罗章,经典唱词:“我爱上小罗章,他一笑两酒窝啊!”再一个是《王二姐思夫》,夜里王二姐思夫,达到了疯癫状态,把枕头都撕了。作者把这两个民间故事加作品里,使小小说《林豆腐官儿》增加了趣味性。</p><p class="ql-block"> “三个有”,搭建了小小说《林豆腐官儿》的基本框架,使林豆腐官儿的形象树立了起来,着实让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读罢小小说《林豆腐官儿》,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社会上多些林豆腐官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落到实处,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这应该是作者写小小说《林豆腐官儿》的初衷吧。</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日于大连高新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链接):小小说《林豆腐官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官儿 小小说</p><p class="ql-block"> 老 禹</p><p class="ql-block"> “豆——腐,大——豆腐。”清腔嘎亮的嗓音,边陲小镇上,方圆二、三里地都能听得到,远近十里八村的人无人不晓,这是林豆腐官儿正走街串巷叫买刚出锅的大豆腐。</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官儿,是个60多岁的小老头。别看人长的瘦小,可腰不弯背不驼,精干利落,身体贼啦棒。熟知他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大名,只知道他做的豆腐又鲜又嫩,下到锅里抗炖,吃起来口感好。开始都叫他林豆腐官儿,时间长了就简化为“林豆腐”了。</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是1985年3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拉家带口扑奔大女婿龙飞来红星农场的。大女婿龙飞在农场机关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把老丈人一家安排在场部附近农村落了户。这一户可是一个大家庭,除了老伴王桂花和大女儿,还有四男三女七个孩子。爱扯老婆舌的老娘们议论说:“林豆腐老伴怀的是花胎,一、三、五、七是女孩,二、四、六、八是男孩,可真会生!”“还说女大一不是妻,人家儿女双全,过得好好的。”除了大闺女和大小子成家外,剩下六个孩子全靠林豆腐一人养活。</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在老家吉林省永吉县林家窝棚做过豆腐,文革期间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他聪明好学,各种农活手拿把掐。可是单靠承包那点责任田过日子,扑腾一春到老秋,刚够拱嘴的。来到农场大女婿龙飞身边后,让林豆腐大开眼界。他从来没见过一望无边的麦海,一上午一条垅铲不到头的玉米地,晒场上堆的跟小山似的大豆。他最感兴趣的是大豆,品质好,价格低,纯粹的绿色食品,他一下子就瞄准了做豆腐这个老行当。再说这么大个场部地区仅公办一家做豆腐的,还按票供应。于是他开办了第一家个体豆腐坊,重操旧业。</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寡妇养孩子有老底儿”。林豆腐做的豆腐就是好吃,很快有了名气。他的豆腐坊离场部住区远,每天把做好的豆腐用独轮车推着走街串户叫卖。他经营方法灵活,豆腐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大豆换,公平合理,从不短斤少两。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帮人围着买他的豆腐。往往走不多远,一盘豆腐不到两袋烟功夫就买完了。于是他就多做,有两盘增加到四盘,还是供不应求,最后干脆每天做六盘。每盘豆腐需二十斤大豆做原料,每天消耗大豆一百二十斤,劳力不用外顾,大的儿女们都能帮上手。由于成本低,刨去各种费用,做一盘豆腐只少能赚十块钱,每天的纯收入就是六十元,在当时可算得上不小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你做的豆腐有啥绝招吗?”很多回头客经常问他。“我的绝招就是做买卖要讲诚信,保质保量是第一位的。”林豆腐总是微笑着回答。“要严格把好五关:选豆关,不能有杂质和坏豆。磨浆关,要把豆子磨细,粗了不出活。煮浆关,煮浆时不能用急火,勤搅拌,不能糊底,否则做出来的豆腐有串烟味儿。过包关,包布不能太粗,粗了豆渣多,口感不好。点浆关,把握好卤水的数量,少了压不成型,多了豆腐太老不受吃。”林豆腐毫不保留地给大家量底。</p><p class="ql-block"> 别人看做豆腐这个行当来钱快,也开始干起来,可谁都竞争不过林豆腐。公家的豆腐坊也受到市场的冲击,打出了外兑的招牌。林豆腐得知后同儿女们一商量,立马把它买了下来,豆腐坊摇身一变成了加工厂。增加了豆浆、豆腐脑、干豆腐和豆制品深加工等项目,成了农场的纳税大户,林豆腐官儿真的当上了“官儿”。他说:“别看豆腐官儿是个豆粒大的官儿,可管着千家万户,老百姓能吃上放心豆腐,咱这官儿也没白当。”</p><p class="ql-block"> 林豆腐有个爱好,喜欢唱东北的“二人转”。听他喊卖豆腐那个亮嗓,还真带点架儿。在老家时,逢年过节凑个热闹,每个村都有几个唱二人转的活跃分子,林豆腐是挑大樑的。当时唱的都是老段子,什么《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马寡妇开店》、《叫五更》等。老伴王桂花,就是他唱二人转靠魅力勾引来的。当时,19岁的王桂花和他不是一个村的,人长的漂亮,芙蓉风采,一笑俩酒窝,是远近出了名的村花,天天来回跑十多里地看林豆腐唱二人转,也许是人生有缘,俩个人眉来眼去一见钟情,连相亲到过门不到一个月就入了洞房,那年刚满18岁,王桂花比他大一岁。</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的洪流荡涤着“污泥浊水”,林豆腐被戴上了传播“封资修”的帽子,遭到红卫兵的批斗。毕竟是苦出身,灵魂深处闹革命,深刻检讨一下,也没把他咋样,可后来还是影响了他的进步。一次,县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要排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从各乡选演员,他试唱了一段剧中男一号郭建光的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把在场的考官都镇住了,一致认为:郭建光一角儿非他莫属。结果一了解,说他是文艺黑线上的人物,政审不合格而告吹。一气之下,林豆腐从此退出了业余文艺舞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农场工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参加“金秋音乐会”,林豆腐一曲东北民歌《新货郎》,博得全场观众热烈掌声。从此,这个文艺细泡被“挖”了出来,一发而不可收。经常一边卖着豆腐一边哼哼一段二人转,人们没事都愿意找这个老头唠嗑,让他唱上一曲。</p><p class="ql-block"> 日出日落,潮起潮回,一晃十八年过去了。林豆腐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做豆腐了。他说:“做豆腐的人多了,大豆价格逐年上涨,而豆腐却始终一个价,也不怎么挣钱。农场号召养奶牛,大女婿龙飞就管这个事,咱得带个头。”他一下子购进二十头奶牛,又当起了牛官儿。孩子们都相继成家立业了,他又张罗着在农场商业街盖起了一栋五百多平米的门市房,子女们除大女婿龙飞外,全干个体。有的修家电,有的开饭馆,有的搞缝纫,有的开便利店,还有的和他一起养奶牛。林豆腐家的小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他逢人就说:“都说哪里的水土都养人,我看北大荒是最好的养人之地!”于是他又亮开了嗓门唱起了《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老禹(赵明宇)简介:</p><p class="ql-block"> 赵明宇,笔名:老禹,冬雨。一生酷爱写作,曾在《兵团战士报》、《农垦报》、《北大荒日报》、《中国农垦北大荒网》发表新闻、诗歌、散文、随笔等200余篇。2006年定居沈阳后,仍笔耕不辍,曾在《辽宁老年报》、《晚晴报》发表文章近百篇,现为沈阳市和平区作家协会理事,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作品(链接):《读史向前文评有感》:</p> <p class="ql-block">读史向前文评有感</p><p class="ql-block"> 今天闲暇无事,翻开手机有幸看到了,史向前大哥为散文《坎儿》写的文评。简练的文字,朴素的语言,独特的手法,严谨的逻辑思维,浅出渐进的论证,让我眼前一亮。萌发了我也想写几句的欲望和冲动。关于文章评论,虽然也看了不少,但是能走进我心里的并不多,能让我记住的更是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以往看过的文评大多是表扬稿,更有甚者把文章评论写成了吹牛稿。史向前大哥的文章评论摒弃了那些俗套路。另辟蹊径,从作者的立意构思出发,从文章的主题出发,从中心思想出发,从读者的真实感受出发。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和灵魂娓娓道来,评出了特点,评出了重点,评出了新意,评出了风采。</p><p class="ql-block"> 统全篇,塑形象,抓经典,写感受。一句“立秋趟过了女人河”,朴素精湛一语双关,即是指文章的主人公,也是指文章作者;用得非常好。说出了作者的心声,读者的心声,文章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写好一篇好的文章评论,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揣摩作者的心理,了解文章的内涵;抓住主题,扼住要点,把握整体。围绕主题,注入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使你的评论更精彩,更具有吸引力。史向前大哥做到了。没有绮丽迷蒙的意境,夸张炫耀的手法,他的笔墨像涓涓细流,荡涤着我的心灵,让我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他,观赏了一道别致而亮丽的文学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不敢说史向前大哥的文章评论,是我见过写的最好的评论,起码是一篇别致新颖可圈可点的评论。真心祝愿史向前大哥在笔耕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作者:墨涵敬书</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8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墨涵敬书(高文贵)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文贵,男,笔名:墨涵敬书,黑龙江省密山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客座讲师;“百强诗人”,“百强作家”,《经典文学》签约作家。 </p><p class="ql-block"> 在《经典杯》华人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散文二等奖,现代诗三等奖;荣登中国文学名人录。喜欢写作、围棋、书法和音乐,原创歌曲代表作有《祝你永远幸福快乐》,高文贵作词作曲;《北大荒啊我的家》高文贵作词,栾仁杰作曲。 </p><p class="ql-block"> 写作以散文诗歌见长,有多篇散文、诗歌和其它题材文章在《农垦日报》,省内刊物和微信公众平台发表。 </p><p class="ql-block"> 现任《作家艺苑》副总编,《静听馨声》文学顾问;鸡西市诗人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史向前,男,1950年生,辽宁人,高级政工师。 </p><p class="ql-block"> 主要代表作品:《8510红星大楼》、《8510农场十八年》、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等。</p><p class="ql-block">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上发表散文十几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被《参考消息》报授予“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报上。</p><p class="ql-block">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大连市沙河口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图汇编:石进(史向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姚华</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6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者点评</p> <p class="ql-block"> 三位作家和诗人的小说,评论于一体,联袂推出,精雕细琢,文风淡雅,清新脱俗,应该是8510一景!</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O东海中学三校友,三雄并立,独树一帜,壮哉!</p><p class="ql-block"> 李新民</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6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阅历,</p><p class="ql-block">是你们用笔记录了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那里有我们生活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那里有我们平凡故事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眼观世界每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笔录世界每幅迥然的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写给《史向前评论文章选编》</p><p class="ql-block"> 邢龙英</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