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教育 | “书香满晋控 逐梦向未来”——桃李芬芳沙龙组读书感受分享

cardiac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是人生转折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是放飞梦想的彩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是莎士比亚的笑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给人以心灵的洗涤</p> <p class="ql-block">《陪孩子长大》不仅是一本亲子读物,更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去教育孩子,解决孩子烦恼的良书。本书的作者李子勋凭着对家庭本质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为线索,用一些贴切生动的个案展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内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用一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视角去解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怎样给孩子适当的爱,怎样给孩子自由,保护他的创造力,怎样呵护自己的心灵。</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当然还得给孩子爱,同时别忘给他们自由。以李子勋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关系重干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p><p class="ql-block">“多提孩子的优点,他的优点就会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优点的话,会变得很优秀。如果总夸奖他是一个好孩子,他的行为越来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标定为坏孩子,他的行为就越来越偏向于坏孩子,这是语言的雕塑功能。"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子勋提出的是一种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欣赏孩子我们就应当做到尊重孩子。</p><p class="ql-block">欣赏孩子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郝彩婷</p> <p class="ql-block">《三杯茶》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的三杯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读了《三杯茶》后,我深深地被摩顿森坚守的承诺和无疆的爱心而感动。事实上,摩顿森不仅仅是为巴基斯坦建成了一栋又一栋的教学楼,还用行动在我们每个读者心中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爱心之塔。</p><p class="ql-block">《三杯茶》以作者摩顿森的亲身经历,带我们去进展了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作为一个平凡的美国人,摩顿森的生活质量只到温饱线上。为了自己的登山爱好,他省吃俭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挑战极限。但是在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后,经历了生命与自然的抗争的摩顿森被巴尔蒂人救起,因此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为了回报善</p><p class="ql-block">“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很喜欢这几句话,所以买来看看。</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是一个关于承诺关于意志,和教育有关的真实故事。一个身无分文的美国穷小子,为了实现对巴尔帝人的承诺,为了让科尔飞的孩子们能够上学,他用他可以做的一切甚至不止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p><p class="ql-block">他从一个村子开始,到两个村子,到整个巴基斯坦西北部,最后还到阿富汗。我所感动的是他对于善良的巴尔帝人的感恩,和对他们承诺的履行。</p><p class="ql-block">但我也为他的家人的做法而感动。他的父母没给他留下任何的财产,但教给他的是钢铁般的意志力和责任感,这比任何东西都要宝贵。摩顿森播撒着爱的种子,他影响了很多人,而一切是源于他父母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读一本书,总喜欢找到和自己内心,自己生活的契合点。而《三杯茶》最触动我的是他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敢选择和承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很难,摩顿森却让我看到了这件事的简单。当然,简单背后是一种持续的坚守。这种持续的坚守,很难,但他做到了,所以,他很了不起。由此获得力量。</p><p class="ql-block"> 教师 李慧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p><p class="ql-block">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p><p class="ql-block">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p><p class="ql-block">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p><p class="ql-block">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p><p class="ql-block">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匄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p><p class="ql-block">在每一步路上,孩子的面前都可能展现出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就这样,孩子沉浸在童年的这种平稳的、缓慢的、但又不可阻挡的河流里,他会忘记了老师要求或父母要求做的事,但这一点又是毫不足奇的事。</p><p class="ql-block"> 教师 贾蕊</p> <p class="ql-block">怎样知道自己的人生抉择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贴近自己的心。 </p><p class="ql-block">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怎样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安静下来,回观自己。</p><p class="ql-block">这是这本前的一段文字,我很喜欢。有时候很烦躁的时候就会想起来着这段话,然后试着让自己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去做,只是静静的看着让自己烦躁的事情,然后听听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很快,就真的安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中国的人多半都是护犊子的,大家好像都对外人能够狠心,而对自己的亲人和爱人好像多了很多的溺爱和依赖。我们总是希望将最好的给她们,尤其是孩子,我们甚至容不得她们受一点委屈,不舍得他受苦,于是我们便任意的干涉她们的成长,还理直气壮的打着“我是爱你的,我不忍心你重蹈我的覆辙”。殊不知,这样的心理反而是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对于自己的爱人和亲人以及朋友也是一样的,我们害怕她们受苦,吃亏甚至受骗,于是就大加干涉她们的事情,最后把自己弄的很累,还要抱怨怎么她们都长不大,总是让你操心。而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就好像那句流行语似得,不作就不会死。哈哈。</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中最妙的一个章节就是讲关于自己父母的成长,也许我们都会觉得,需要成长的肯定是我们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怎么,父母也需要成长呢,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来源你生命的源头——父母。当我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还会帮助父母去成长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安梓瑞</p> <p class="ql-block">一、暖心日历</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3日</p><p class="ql-block">二月十一 星期日</p><p class="ql-block">【日历正文】</p><p class="ql-block"> 自觉的孩子心里至少有一束光,这束光让孩子照见了自己的美好与自信。这束光的强度往往来自家长自观的深度。孩子的自律同时也是伴随着父母观后而止的声音,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教师解读】</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每个人都把麻烦揽到自己身上,把美好和敬意留给别人,家长的自观是最为有力的自我示范。让孩子的优美在父母的自观中彻底绽放,这就是自觉。</p><p class="ql-block"> 家长的自观投射出的是孩子的自觉,父母自观的深度决定着孩子的自觉度。遇事反求诸己,问自己要答案,留出空间给孩子绽放生命的美好,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心灵之光中成长为他们自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二、观.照</p><p class="ql-block">&nbsp;&nbsp; 1、看为见他,观为见己。</p><p class="ql-block"> 有智慧的家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家庭教育中有智慧的家长遇事从见己处下功夫,从自己的有和无中找办法取营养。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不能反求诸己,往往决定了孩子内心的方向。家长求己求心,积德行,存良知,孩子往往透过家长的心境看见更强大和无限的自我,孩子内在的活力和自觉也容易慢慢升起来。</p><p class="ql-block"> 2、外求~内求</p><p class="ql-block"> 家长向外求一分,孩子内心的热情会降十度。内求似水生蒸汽,温和滋养俱佳; 外求似水化冰霜,冷漠与寒心皆备。</p><p class="ql-block"> 3、自我觉醒</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家长之观己是否‘’自在‘’是启动家长自我觉悟的开始。观是向内看。我们的内在都有一座房子,这座房子叫做人格。这座房子里供养着自己的角色,这些社会或家庭的角色是否在自己的位置上?家长能否在自己的角色中去实现与孩子的互动?互动过后的结果是彼此庄严了各自的角色还是模糊了彼此的定位?这就是自在。家长是否自在决定了孩子的自觉能否升起。</p><p class="ql-block"> 4、内心有光的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自觉的孩子心里至少有一束光,这束光让孩子照见了自己的美好与自信。这束光的强度往往来自家长自观的深度。孩子的自律同时也是伴随着父母观后而止的声音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 5、反观内省于日常</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观己者信心,遇事能用心处之。外求者信惧,凡事皆因担心而为。望家人们反观内省于日常,信心任物于平淡,于平淡中创作不凡。</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家长内观自己的深度与孩子的自觉是成正比的。家长的心时刻向内观,观心里的燥慢慢静下来,观心的忧搁置在角落里,放下自己容得下自己的不完美,把优雅、柔和、美好都留给孩子,父母活出自在的生命状态,孩子也会活在美好的生命状态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邓玉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让你看见和你一样平凡的人,实实在在地为这个社会献出自己的贡献,而这份贡献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抱负”、“目标”,他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承诺、一个感动引发的。</p><p class="ql-block"> 《三杯茶》主要讲述,一位美国攀岩家摩顿森因为一个承诺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帮助当地人民修建学校、发展教育的故事。万事开头难,我们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所从事的行业不同,虽然,很多行业没有光鲜的外表、丰厚的待遇,但是只要有意义,只要努力做,终会让自己、别他人感受他的魅力!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的渺小、世界多姿多彩的诱惑,显得做一个奉献社会的人,似乎特别难,但从摩顿森及其伙伴,我看见了渺小的人依然可以将善良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能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些事很小、很基本。作为青年的我们,不要怕有报答社会的心,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报答不分大小,在于心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教师 申琬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勇气》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p><p class="ql-block">岸见一郎的两本勇气,给我的认知,打开了非常多的窗户,从第一本的共同体感和课题分离,到第二本的自立和主动爱,有了更广阔的视角。</p><p class="ql-block">第一本勇气提到“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第二本勇气进一步阐述“所有的幸福也都源自于人际关系”。这一遍再读《幸福的勇气》,同样的对话,有了新的思考——所有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我和自己的关系。在和自己的关系中,我不禁反问:我接纳我自己吗?我认可我自己吗?我尊重我自己吗?我和我的内在小孩进行课题分离了吗?</p><p class="ql-block">哲人说: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p><p class="ql-block">既然说道我和自己的关系,那我的内在小孩活在什么时间段里?她活在我的四岁、我的五岁、或许我的六岁,于是在面对问题时,有了四岁的我做的一个决定,或五岁的我获得的一个逻辑。当我无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课题分离的时候,每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内在小孩都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而内观、看见、疗愈和接纳自己的过程,无疑是帮助内在小孩自立的自育过程,因为我想要决定现在生活方式的不再是那个充满恐惧的四五岁的小孩,而是如今充满坚定信念和力量的成年的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任志芳</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听说《心里营养》这本书,是在参加家庭教育学习当中老师推介的,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一直提到的:温和而坚持。的确作为孩子的妈妈,面对刚满2岁的孩子,在她不哭不闹的时候做到温和挺容易的,可是当她不依不饶,固执己见抑或是脾气大发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温和。做到坚持也很容易,可是女儿不为所动,我就会开始动摇。读完林博士的《心理营养》,我意识到,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才是合适的妈妈。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做父母的,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要尽最大所能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和关爱,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在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朱东园</p> <p class="ql-block">  闲来无聊的时候,总是喜欢随手在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坐在沙发上随意的翻看,最近经常看的是这本《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它的作者是王双双,她是有两个女儿的妈妈,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在育儿中怎样真正体会快乐的书。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其他的教育或亲子类图书,书中的妈妈不以专家自居,看她的文字就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自然,非常有画面感。</p><p class="ql-block">开篇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倾听亦是爱”,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听孩子说,而是听过之后往往是把自己的观点加于孩子,或者是来自一个家长的管教,一个成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孩子往往想要的只是单纯的说出这件事,换句话说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并不需要你给出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这样一位朋友,朋友有个十分漂亮的女儿,特别善于表达,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她妈妈每次都会听她说,然后问她,这件事宝贝认为该如何处理,慢慢的,朋友的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依赖于父母的喂食,我想我的这位朋友就是书中写到的,很好的充当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这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其实孩子还是爱分享的,我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不太爱说话,小儿子还小,每天到是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我出去和朋友逛街了,两个孩子交给了爸爸照顾,晚上回来的时候,感觉家里的气氛不是很对,我心中不断猜测着发生了什么,悄悄询问了爸爸,得知是因为抢玩具吵架了。但是两个孩子见到我什么都没说,我也就没多问,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大儿子主动跟我说了,他下午打了弟弟,弟弟哭了很长时间,他说有点儿后悔打了弟弟,因为用了很大力气。我抱着大儿子,想说一些你应该让着弟弟,应该照顾弟弟等一系列大道理,但是想了想,他已经主动和我沟通这件事了,并且表现的很懊悔,我此时再讲道理,只会增加他的愧疚感,于是我什么都没说,只是说了一句妈妈知道了,然后抱了抱他,很快他就安静的睡着了。我想,大儿子应该心里已经有了以后如何跟弟弟相处的答案。这件事再一次告诉我,孩子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你身为家长的管教,也不是要你给予他什么建议,孩子只是需要跟你分享。</p><p class="ql-block">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看见孩子们得内心世界,看见孩子们内心的缺失,亦或是见证孩子们因为你给予的爱,内心变得更加丰盈饱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教师 王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读了孙瑞雪著作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后,受益匪浅。书中收录的敏感期孩子的真实案例,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做家长工作上也有很大的帮助。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让孩子在充满爱、快乐、自由的环境中自然成长。</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p><p class="ql-block">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所以,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p><p class="ql-block">小孩子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p><p class="ql-block">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重要的品质便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小荷才露尖尖角,让生命们自然的成长吧,我们一起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户文娟 </p> <p class="ql-block">《成为智慧型家长》读书感受 《成为智慧型家长》就是一本指导父母用智慧教养孩子的家教书。在这本书中,不止强调对孩子的引导,家长自身的修为也必不可少。比如沟通的时候,如何控制家长的情绪,冷静地拥抱孩子的情绪,并就事论事地分析。还有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比如说话时注视彼此的眼睛,平时多使用亲亲和抱抱。真爱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能获得他们的信任。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关系,孩子才愿意合作,才会主动去改变。真爱是什么?它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多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明白到父母无条件爱着他们,他们的心才会温润柔软,与父母的交流才能进入和谐模式。父母在这种模式下开展教育,教育就会轻松高效。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真爱孩子并非人人都懂得,一味地对孩子宠溺迁就,这样毫无原则的爱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有智慧的父母懂得有原则地爱孩子。他们会与孩子一起制订规则,孩子愉快地遵守,如有违反,孩子应按规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公开民主地制订规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而按规则办事,又给了孩子遵守的准则,孩子即使违反规定受罚,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教师 张红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