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与十六旅四十六团

昭乌达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6年底发生的冀热辽热北平叛暨天山保卫战,阿鲁科尔沁旗志讲冀热辽军区参战部队为步兵四十六团、骑兵三十二团、军区警卫团、天大支队等。步兵四十六团是哪支部队,其编制情况如何,这支队伍是不是军史所说的其前身为军区警卫团亦即军区特务团?翻遍阿鲁科尔沁旗史志、赤峰市史志、内蒙古史志、热河史志资料,其解读众说不一,造成的混乱也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鲁科尔沁的史志材料收集整理,多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距离天山保卫战发生的年代己相去40多年。当年限于条件,尤其是当年网络信息不畅,出版发行书籍较少,加之走访调查不够,造成了史志材料中人物事件差错在所难免。今天,当历史又相去了40年,当我们再去研读当年编制的史志时,借助网络平台,借助大量史实材料,以及借助渐渐公开的军事史志,我们完全可以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当年热河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热河史、内蒙史、赤峰史及部分军史对热北平叛暨天山保卫战都有详细的记载。利用这一特点,本人在查阅大量史志资料,走访当事人,翻阅八纵军史基础上,就步兵四十六团历史做一回顾研究,并对四十六团前身即为军区警卫团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做如下考证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介绍下各类史料文献对天山保卫战的描述与不一样说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一、内蒙党史办的党史研究会所著《内蒙古解放战争时期著名战役及战斗纪实》一书关于天山保卫战如是说:“1946年末,正值驻天山党政军民举行元旦联欢之际,1700余敌人由开鲁方向出发进至黄羊洼,与四师前出之步兵排展开了激战。四师决定将敌人诱至天山镇外开阔地,而后进行聚歼。遂命令坚守黄羊洼的警戒排撤出战斗,命天大支队立即占领天山镇北山;三十五团的1个连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三十六团和警卫团加强步兵营在镇内占领阵地:三十二团前出至天山口的两个连视战斗发展情况准备从侧翼出击,迂回包围或追歼溃退之敌。上午10时,进至北山的天大支队,立即给敌人以有力的还击。敌人摸不清防守部队的情况,不敢接近北山,只在远方盲目射击。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几个小时。占据东山的敌之主力也不敢贸然向街内进攻,只好用机枪向街内射击。下午14时,驻守在街内的部队用迫击炮向敌占据的东山轰击,有几发炮弹正好落到敌群内,敌人怆惶溃逃。这时,四师指挥员随机应变,派部队至黄羊洼追击溃退敌人。战斗持续一天后,敌人撤退到巴奇楼子庙固守。四师调整部署,留天大支队坚守天山镇,命36团进发至巴奇楼子庙东北沙漠地埋伏,切断了敌人北逃之路”。且不说该史料对天山保卫战发生的时间表述不严谨,单就参战部队也不够确切。该文没有讲有步兵四十六团参战,却谈到了蒙骑四师三十六团参战了。这可能有两种可能:一是三十天团确定参战了;二是三十六团为校对错误,是四师三十二团参战了。校对错误,这种可能较小,认内三十六团参战意图明显。文字中又说黄羊洼警戒排为步兵排,且撤出战斗,显然与史实中黄羊洼警戒战骑兵天大支队十四人全部牺牲大相径庭。当然这些不是我们本文研究的内容,而我们关注的是警卫团加强营参加一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二、赤峰市政协文史委《和子章与蒙骑四师》一书中鲍世民先生“天山保卫战”一文说:“天山保卫战我军投入的兵力为冀察热辽警卫团、四师三十二团、天山(大)支队,总兵力近3000多人,其中骑兵1000多人。指挥部在查布嘎庙附近,蒙汉联军参谋长阿民布和、蒙汉联军政治部刘昌同志带一连人驻在这里。天山支队(天大支队)守在庙东南;警卫团火力封锁前沿开阔地。12月15日凌晨,敌进抵天山南山,但不敢向前进。为了把敌人引进我军火力控制区,刘昌同志命令三十二团和四师直属连(警卫连),向黄羊洼一带敌后迂回。敌人见我军运动,下午3时向山下冲来。我警卫团由于缺乏与骑兵部队的作战经验,急不可耐冲出阵地,过早暴露了我军实力”。该文作者当时是四师三十五团我方一连文书,当时驻在阿旗,一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党政机关转移警戒。所以说鲍世民是天山保卫战的亲历者,所言应最为可靠。作为亲历者,鲍只谈到了军区警卫团参战,但没说还有步兵四十六团参战,也没说蒙汉联军三十六团参加了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三、蒙汉联军第四师二支队参谋处主任柴扎木苏回忆文章《三十五团及额勒登格叛变》说:“(我们)决定两路夹攻天山,额勒登格率领阿日本嘎、东日布两团由东正面进攻,乌日他、浩特劳两团在巴林右旗的马鬃山儿集结,从西南方面进攻。攻打天山的计划,经过10天的周折勉强变成行动。额勒登格由德博勒庙出发,在黄羊洼整顿人马,奔袭天山。当时驻守天山街的有蒙汉联军冀察热辽警卫团,骑兵第三十二团,街外驻有天山支队(天大支队)”。柴扎木苏为叛军参谋处主任,身居额勒登格军中要职,当时不离额的左右,也是天山保卫战的进攻一方要员。作为参战进攻方,敌人当然必须要侦查清楚对手人多少,装备如何,是那个部队,由谁指挥等。柴扎木苏也没谈到步兵四十六团参战之事,也没提到三十六团参战,可信度更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四、赤峰市政协副主席苏赫等人所著《赤峰史》一文说:“1946年冬天,叛匪额尔登格、塔日巴拉喇嘛率匪众配合蒋军达理札布部队,在天山黄洋洼一带试图突破人民解放军天山防线,向冀察热辽解放区腹地林东进攻,被人民解放军热河军区二十二军分区步兵独立团和蒙汉联军第四师一部击溃”。 苏赫是中国著名史家,但在本文中却弄岀笑话,二十二军分区是乌丹军分区,当时正处于与赤峰北犯之敌对峙之中,根本无力支援天山战场,显然此观点是错误的,而昭乌达蒙汉联军才是二十军分区,当然史料对军区警卫团或所谓四十六团参战否也只字没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思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五、阿旗文史资料选中的作者刘科文、鲍立义在《蒙骑四师35团始末》一文说:“把蒙汉联军政治部和部分八路军兵力开进了天山。这以后的一个多月,额勒登格胁部叛变,总攻开鲁的战略遭到破坏。非常时期,八路军再度加强了驻防天山的兵力。进驻的有蒙汉联军46团、冀察热辽警卫团,还有蒙骑四师32团、天大支队第3团,总兵力近3000人。主要兵力驻守在查布杆庙街里;另派两个连驻防天山口,一个排驻天山以东的黄羊洼,警戒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次反击叛军进犯、保卫天山的战斗,由蒙汉联军参谋长阿民布和、政治部副主任刘昌统一指挥”。该文说法中46团、军区警卫团、天大支队、32团等4个团参与了天山保卫战。刘科文、鲍立义均为阿旗知名史志研究工作者,文中所讲的参战部队讲法,与阿旗志说法完全一致,既有46团,又有警卫团,而且是平行两支队伍。本人为此专门联系请教过鲍立义老人,就警卫团与46团的演变与鲍老研究。鲍老讲这些说法,都是政协组织当年亲历者召开座谈会讲的。可能有的说是46团的参战了,可能有的人又说是警卫团参战了。我们都以为这是两支队伍,并不知两者是一回事,因此就岀现了上述讲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六、北票市原政协副主席、当时阿旗工作队员张九英在《我在阿旗参加革命工作的一段回忆》讲:“额 勒登格为首的蒙古旗兵等,于11月叛变逃往开鲁,投靠了李守信,12月旗委警卫班也叛逃到开鲁,投靠了国民党。与此同时,额勒登格在国民党军李守信部配合下,于1946年12月中旬某日凌晨向查布嘎庙街发起进攻,这我是亲眼目睹的。早起见到东南山坡上敌人骑兵奔驰,以套马杆子追赶我骑兵大队,我骑兵大队退到了东城墙,阻击敌人。这时听说我林东步兵独立2团赶到,并在北山上安置了小钢炮向东山敌人射击,此时正好刮起了西北风,风沙弥漫,天利地时,我军乘机反击,经过激战,将敌击溃。战后群众讲,步兵打的好,老天爷帮了八路军忙”。张九英当时为阿旗委下派工作队员,又是天山保卫战目击者,所言可信度高。但说到参战部队与时间还是有误,他说听说林东步兵2团来了实质上为道听途说,实际是步兵中央分局警卫团从林东来了。另据我考证,为了稳住并击溃乌日他、好特老在马鬃山、迫日毛都、巴奇楼子之敌,林东独立2团大部、卓纵一支队、十三支队都在白音布统驻防。张并非部队领导者与战斗员,所讲参战部队不足让人信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七、白音所写《天山保卫战》一文说:“当时驻防天山的部队有步兵46团(也叫独立团)、骑兵32团、天大支队(骑兵)、骑兵35团叛变后剩下的一个骑兵连加一个排,后又从林西调来一个加强步兵营(有人说是军区警卫团,其实是一个加强营)。总兵力4000余人。武器装备也是比较好的,46团、加强步兵营配备有重机枪、迫击炮,32团除重机枪、迫击炮外,还有远射炮一门。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32团派出两个连的兵力驻天山口(天山南约20华里,天山至开鲁公路必经之地)向开鲁方向警戒。大大支队派出一个排的兵力驻黄羊洼(天山东南约30华里)警戒。46团、加强营、32团在天山镇内驻守,其他骑兵部队驻守在天山向的村庄和天山至林东的公路两侧,以防止敌人切断我天山至林东的通道”。白音当时为4师34团政治部主任,而34团当时正驻扎在白音布统,任务是负责控制另一路敌人的,没有直接参加东边查布嘎庙街的保卫战。因此白音的回显然有着不足。按他说法,步兵46团参加了,警卫团一个加强步兵营也参加了,前后重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法八、巴林左旗文史《昭乌达盟署在林东》一书讲:“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蒙汉联军早有准备。1946年9月蒙汉联军在天山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大会,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亲自到会作了战前动员和军事部署。不久,蒙汉联军骑兵4师驻林东32团,在联军副司令员和子章和政治部主任刘昌率领下,部署在天山街附近地区,军分区派的加强营,也火速赶到天山战场。初战时,额勒登格等匪队抢占了天山街东山制高点,我军两次攻击未果,遂以炮火猛轰,敌匪伤亡严重,阵脚大乱。蒙汉联军乘势出击,双方激战约4小时,中共取得了天山保卫战的胜利,敌匪残部向开鲁方向逃窜”。当时热北行署即昭乌达盟署、军分区在林东,巴林左旗历史记录应是很可靠,即骑兵32团(驻林东团)和军区警卫团,至少是加强营参加了战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思忠在热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查阅军史、调查老兵及热河、内蒙古史志材料可知,内蒙古党史资料中所谓骑兵三十六团即为蒙汉联军四师克旗团。该团根本没参加天山保卫战,这从《和子章和蒙骑四师》一书便找到答案,柴扎木苏、鲍世民等也予以证实。苏赫等所著《赤峰史》所写步兵团为二十二军分区独立团也是错误,误将二十军分区即昭乌达军分区与二十二军分区即乌丹军分区混为一谈。当时因为二十二军分区即乌丹警备区刚成立不久,主要任务是时扼守西拉沐伦北岸,以阻敌进犯热北我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所在地林西。当时乌丹二十二分区只有1个步兵团和3个骑兵团(朱德骑兵师),四道沟梁战斗时还需从独立旅抽人助战,参与天山保卫战可能性没有。依苏说印刷错误参战部队为昭乌达二十军分区蒙汉联军步兵二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步兵四十六团即是冀察热辽军区步兵十六旅四十六团。该团原为1945年11月组建的黄永胜热辽纵队三十旅的一个团。其后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将热辽纵队二十二旅、二十七旅、三十旅于1946年4月底整编合并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旅。三十旅前身是冀东十天军分区第三十旅的3个团及旅直机关7000人,以及文年生警一旅第二团。1946年4月底,热辽纵队缩编,三十旅建制保留,纵直机关大部加强三十旅,二十二旅撤编编入三十旅。原热辽纵队二十七旅一部(欠营部、一连、五连)与纵队特务团一部合编的七十团也调归三十旅。此时3个旅整编后的三十旅亦称冀热辽军区独立旅。1946年6月初热辽区党委成立,三十旅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一旅。1946年8月初又在辽宁省黑水镇改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旅,所辖之七十团、六十六团、六十五团分别改为四十六团(老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8月底,四十六团拨归新建的独立第十七旅为四十九团。10月8日热辽区党委撤销。12月,冀热辽军区特务团补入十六旅,新恢复四十六团(即天山保卫战之部)。1947年8月1日,十六旅在辽宁省建平县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所辖各团依次改为六十七团(四十六团)、六十八团、六十九团。 1948年11月1日,二十三师在辽宁省腾熬堡改为东野第四十五军一三四师,所辖各团依次改称四00团、四0一团、四0二团。1952年11月,四00团在广东清远县调出该师入朝作战。12月,四十四军一三一师之三九一团在广东省东莞县补入该师,1953年4月在辽宁省庄河县清堆子改为四00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思忠,原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政委,中央委员,济南军区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原贵州省委秘书长,曾任十天旅四十七团参谋长的韩风回忆文章《古山战役》内中一文讲,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即为军区警卫团,是十六旅四十六团分家成立了十七旅,并改称四十九团,冀热辽军区警卫团(特务团)又划归十天旅,恢复了四十六团。韩风所讲新十六旅四十六团(特务团),才是天山保卫战之四十六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种说法,与天山保卫战之时,副司令员李运昌带军区警卫团投入战斗相佐证。《李运昌回忆录》中就讲到了带军区警卫团参加天山保卫战一事。但李运昌,包括刘昌回忆文章,均没讲到步兵四十六团一说。在回忆录中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李运昌讲:“我亲自去天山,指挥了天山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占领开鲁后,进兵天山,我蒙汉联军一部被围困,情况十分危急。我率军区警卫团直奔天山,采取里应外合战术,歼敌1000多人,解了天山之围,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妄图夺取天山、进犯林西的计划,保卫了林西的东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任参战部队首长的蒙汉联军骑兵三十二团政委戈更夫(斯布吉德道尔吉,额尔恒巴图后)在《记一支草原骑兵三十二团》一文中也动情地讲:“国民党的三十五团叛匪向阿旗党政军所在地天山猖狂进攻,一时阿旗和昭盟局势紧张,情况比较严重。当时昭盟蒙汉联军调遣三十二团、天山支队和其它一些部队,在天山一带同国民党军队及叛军交战,很快把敌人击溃,有力保卫了天山和昭盟。当时三十二团在保卫天山战斗中作用和意义是明显的……在这次击溃国民党和叛军、保卫天山的战斗中,三十二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起到很好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政协阿鲁科尔沁旗组织参加热北平叛即天山保卫战斗整理材料的史学工作者鲍立义曾对作者讲,当时政协组织举行参战老兵座谈会。部分老兵讲特务团、讲警卫团、讲四十六团,未及考究。若依韩风之说,特务团即警卫团,即是十六旅恢复的四十六团,而且是1947年5月恢复的(天山保卫战为1946年12月底1947年初)。故四十六团和军区警卫团应当属一支部队无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关于天山保卫战参战部队,焦点就在于有无四十六团,有人讲有,有人讲无,便是参战老兵有人讲有,有人讲无。论证来论证去,总觉得如韩风所讲,军区特务团即是军区警卫团,军区警卫团为步兵四十六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带着这些问题,本人通过独立六师研究会,联系到了时任军区警卫团政委兼团长的任思忠将军的次女任捷。任女士很热心,她介绍说,她的父亲即开国少将任思忠就是独立十六旅步兵四十六团政委兼团长。任思忠原为热河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兼冀察热辽军区警卫团政委,后又担任十六旅四十六团政委兼团长、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七十一团政委、二十四师政治部主任等职。任捷女士特意寄来任思忠回忆录《人生无悔》一书,内有《热北平叛》一文(另发),详细介绍了当时情况,才使我云开雾散。据任思忠《人生无悔》讲:他参加了热北平叛及天山保卫战。当时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齐装满员约3500多人,清一色的二八大盖(缴获日军三八枪),每个连都有9挺歪把子机枪,小钢炮、平射炮都有,是热河卫戍部队与分局警卫团合并的老八路,战斗力很强,1947年5月后警卫团改编为十六旅四十六团,任团长兼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董占林中将,原一三四师四00团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综上研究可知,天山保卫战参战部队有蒙汉联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天大支队,因其就驻在查布嘎庙街,黄羊洼警戒战牺牲了的战士就是天大支队三连的,有幸存者、通讯员高俊阁后代回忆文章为佐证;有任思忠率领的冀热辽军区警卫团,因为有李运昌回忆录和任思忠回忆录为凭证;有骑兵三十二团参加天山保卫战,有史料《昭乌达盟署在林东》、原三十二团政委戈更夫回忆文章、三十五团叛匪参谋副官柴扎木苏回忆文章、我方参战者鲍世民文章;有三十五团我新三连及贺喜格排参加了天山保卫战,因其就驻扎在天山。至于说林东独立团(或称步兵二团)、骑兵三十四团、孔飞、乌兰、席达、骆长胜率卓纵一支队、卓纵十三支队,也“参加天山保卫战”(乌兰、席达语)。说步兵四十天团参加天山保卫战是不严谨或不准确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汉林,一三四师四00团六连副班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翻阅军史才知,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的前身为冀热辽军区警卫团和热河军区警卫团,而冀热辽军区警卫团的前身为军区直属特务二团。军区特务二团,则是在军区特务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军区特务营,又称十九团,团长为杨思禄,副团长贾子华。军区特务营,由冀东十二团二营发展而来,杨思禄曾任十二团一营教导员,二营营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5年9月,军区特务营随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及冀东十五团团长邢程、政委王恕吾开入沈阳,接受日本投降,与苏军维持秩序,扩军发展。不久吸收一部分被日本人抓到东北作苦工的华北抗日战士和工人,扩编成为2个军区直属特务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军区直属特务一团。团长贾子华,政委高光鉴。1945年11月在锦州编入冀热辽军区二十七旅七十一团。12月底又随二十七旅到热河,改编为热辽纵队二十七旅七十一团。1946年4月,二十七旅与热东军分区合并,七一团遂改编为热东军分区独立团。1946年6月热东独立团改称热辽军区第十八分区独立二团,1947年5月随分区改称独立十八旅五十三团。1947年8月1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八纵二十四师七一团,48年11月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四0四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军区直属特务二团。即为冀热辽军区警卫团。1945年12月随司令员李运昌澈离沈阳到热河发展。不久与热河军区警卫团整编为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团长谢新明,政委任思忠。1946年底,任思忠政委代团长率全团3500人参加了赤峰天山保卫战,在林东、天山平叛。1947年分局警卫团整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十六旅四十六团。1947年8月与独立第十三、十六、十八旅整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该团改称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48年11月改称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四师四00团,即为董占林团,英雄徐汉林就在战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冀热辽军区特务营最终发展成为四野四十五军的两个主力团并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任思忠,曾任冀热辽中央分局警卫团政委代理团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兼政委,济南军区政委 ,中央委员。杨思禄,曾任冀东十二团一营首任教导员,二营营长、军区特务营长(十九团长),华北军区教导三师师长,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赤峰史》、《元宝山文史》、《古山战役》、《阿鲁科尔沁旗志》、《阿鲁科尔沁旗党史资料》、《45军史》、《李运昌回忆录》、《任思忠回忆录丶人生无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