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原文】</b></p><p class="ql-block"><b> 兰亭集序</b></p><p class="ql-block"><b> 王羲之 〔魏晋〕</b></p><p class="ql-block"><b>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p><p class="ql-block"><b>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p><p class="ql-block"><b>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b></p><p class="ql-block"><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p> <p class="ql-block"><b>二、【译文】</b></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p> <p class="ql-block"><b>三、【注释】</b></p><p class="ql-block">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p><p class="ql-block">暮春:阴历三月。暮,晚。</p><p class="ql-block">会:集会。</p><p class="ql-block">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p><p class="ql-block">山阴:今绍兴越城区。</p><p class="ql-block">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p><p class="ql-block">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p><p class="ql-block">毕至:全到。毕,全、都。</p><p class="ql-block">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p><p class="ql-block">咸:都。</p><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p><p class="ql-block">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激湍:流势很急的水。</p><p class="ql-block">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p><p class="ql-block">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p><p class="ql-block">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p><p class="ql-block">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p><p class="ql-block">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p><p class="ql-block">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p><p class="ql-block">是日也:这一天。</p><p class="ql-block">惠风:和风。</p><p class="ql-block">和畅,缓和。</p><p class="ql-block">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p><p class="ql-block">所以:用来。</p><p class="ql-block">骋:使······奔驰。</p><p class="ql-block">极:穷尽。</p><p class="ql-block">信:实在。</p><p class="ql-block">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p><p class="ql-block">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p><p class="ql-block">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p><p class="ql-block">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p><p class="ql-block">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p><p class="ql-block">静躁:安静与躁动。</p><p class="ql-block">暂:短暂,一时。</p><p class="ql-block">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p><p class="ql-block">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p><p class="ql-block">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p><p class="ql-block">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p><p class="ql-block">向:过去、以前。</p><p class="ql-block">陈迹:旧迹。</p><p class="ql-block">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p><p class="ql-block">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p><p class="ql-block">期:至,及。</p><p class="ql-block">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p><p class="ql-block">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p><p class="ql-block">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p><p class="ql-block">喻:明白。</p><p class="ql-block">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p><p class="ql-block">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p><p class="ql-block">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p><p class="ql-block">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p><p class="ql-block">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b>四、 【逐段解析】</b></p><p class="ql-block"><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b></p><p class="ql-block"> 交待了聚集的时间、地点和目的,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暮春就是三月,实际上就是指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内史就是太守,郡相当于现在地级市这样的行政单位。一般的郡长官都称为太守,但是如果某个郡恰巧是某个诸侯王的封地,也就说这个地方有个王,那么这个郡的长官就称为内史,其实和太守是一样的。王羲之是会稽内史,当地最高长官,这个兰亭聚会应该就是他组织的。</p><p class="ql-block"> 修禊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活动,也称为祓(fú)禊,就是在河边洗涤,散步,佩带香草之类的,跟端午节踏青其实差不多,主要的目的是驱除邪秽,是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各种诉求,所以兰亭序也被称为禊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p><p class="ql-block"> 这是交待了参加聚会的人物,群贤就是所谓的精英人物,当时上流社会的人士。少长咸集,就是指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p><p class="ql-block"> 这是描述周边的风景,有挺秀的青山,有茂盛的树木和绿竹,还有潺潺流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b></p><p class="ql-block"> 把这潺潺流水利用起来,觞是指羽觞,古代的一种酒器。把羽觞放到曲折的溪流当中,从上游放它就会缓缓流动到岸边的人面前,这就是流觞曲水。</p><p class="ql-block"> 列坐其次,是大家都找好了自己的位置,坐在岸边等着这个漂浮的酒杯,次,指位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p><p class="ql-block"> 丝,指弦乐器,琵琶琴瑟之类的。 </p><p class="ql-block"> 竹,指吹奏的管乐器,笛子箫之类的。</p><p class="ql-block"> 觞,指溪水漂动的酒杯,也就是喝酒。</p><p class="ql-block"> 咏,指作诗朗诵。就是溪水中的羽觞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作诗,作不出来就要罚酒,这是一种游戏。当时王献之就没作出诗来,所以被罚了酒。</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虽然没有琴瑟笛箫这些乐器表演助兴,但是通过流觞赋诗点酒这种游戏,大家也都兴致勃勃,照样可以抒发悠长的情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p><p class="ql-block"> 是日,就是指聚会这一天。天气晴朗,春风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b></p><p class="ql-block"> “仰观,俯察”是《易经·系辞》中的话,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明幽明之故。</p><p class="ql-block"> 游目是远眺,骋怀是放开胸怀。全方位观察宇宙间各种事物的状态,用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壮大自己的胸怀,完全可以达到视觉和听觉上的最大满足,这是一种无比愉悦的享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b></p><p class="ql-block"> “悟”通“晤”,意为“面对面”。每个人流浪到这个尘世间,转眼间便度过了一生的时光,有的人安居在自己家里参悟哲理,默默守护着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把毕生理想寄托到某些事物身上,看起来无拘无束,潇洒不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b></p><p class="ql-block"> “趣”通“趋”,趋向、趋于。虽然大家的爱好不同,性情上也有稳重和急躁的区别,但是当遇到自己喜爱的事物时,也都沉迷满足于短暂的快乐享受,浑然没有察觉到岁月的悄然流逝。等到热衷的事物变得越来越熟悉就会产生厌倦,心情也会随之变化。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于是当初的快乐消失了,又滋生出一大堆的人生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p><p class="ql-block"> 向,指从前。兴怀,就是因某些外在因素而引发的感受。从前无限热爱的那些事物,转瞬之间变成了旧日的回忆,怎么能不因此而产生一些感想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b></p><p class="ql-block"> 修是长,修短就是长短。化,指造化。死生亦大矣出自《庄子·德充符》,这话是孔子说的,古人云也就是孔子云。</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寿命长短要听从自然造化的安排,最终总是要归于寂灭,古人说过:死和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无法对抗造化安排,的确是一件伤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b></p><p class="ql-block"> 每次看到前人因此而发生的感慨,都跟我心中所想无限吻合,我每次都会对着他们的文章伤叹不已,这种压抑的感觉在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舒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b></p><p class="ql-block"> 彭指彭祖,也就是代指长寿,彭祖是长寿的神仙人物。殇,指夭折,也就是短寿。</p><p class="ql-block"> “一死生,齐彭殇”意思是把死亡和生存看成一体,把长寿和短寿等量齐观,这个思想出自齐物论,是庄子的生死观,是比较高级的生死态度。老庄具有宇宙观,而孔子没有。孔子站在入世的角度说死生亦大矣,庄子站在出世的角度要齐死生,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要在自身和对立面之间不断转化。</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淡,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这么多人对生命无常的畏惧和感慨,我才知道庄子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不可能实现的虚诞说法,生与死怎么能等同呢?后人看我们,也就像我们今天看前人,都无法逃脱这个宿命安排,真是件可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p><p class="ql-block"> 今天把参加聚会的人所做的诗都记录下来,就算将来时代变化,风气迥然,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依然还会是一样的,相信以后看到此文的有缘人也会对此有所感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五、【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的今天,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风雅集会。清幽的山水、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社会名流的捧场。当然,羲之家的几个孩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也跟随父亲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流水声听得人神清气爽,山间的景色更是恬静宜人!</p><p class="ql-block"> 为应上巳日的习俗大家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在春意绵绵的大好时节里,祈求着消除病灾与不祥。</p><p class="ql-block"> 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儿。大家散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澄澈的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p><p class="ql-block"> 途中,觞在王献之面前停了下来,不满十岁的他憋了半天,愣是没做一句来,也被罚了酒。(后世的清代诗人还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p><p class="ql-block">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四十二人的风流集会与美好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曲水流觞和饮酒作诗中悄然流逝。为了把这些酒后佳作保存下来,大家打算把诗汇总,编撰成集,以此纪念此次盛事,也给后人留个念想。</p><p class="ql-block"> 可光有诗,谁来做序呢?于是有人起哄推举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的雅集。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的三百二十四字。</p><p class="ql-block"> 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了。</p> <p class="ql-block"><b>六、【文章赏析】</b></p><p class="ql-block"><b> </b>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p><p class="ql-block">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p><p class="ql-block">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p> <p class="ql-block"><b>七、【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p> <p class="ql-block"><b>八、【文章简介】</b></p><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p><p class="ql-block">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p><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p><p class="ql-block">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p> <p class="ql-block"><b>九、《文章趣谈》</b></p><p class="ql-block"> 一场普通的朋友聚会,42个人作出37首诗,诞生了《兰亭集序》,起初就是一场普通朋友聚会。</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第一句话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书中介绍说: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巳节”。这一天发生的事很普通,当时还从政的王羲之约了41位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到会稽山阴兰亭,来这么一场露天聚会。</p><p class="ql-block"> 文人之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就开始了文学切磋,相互喝酒斗诗。用现在人的话来说,这就是“内卷”。据记载42个人做了37首诗。 到最后呢,大家都知道王羲之书法写得好,一起提议让他学个序吧。老王酒意正浓,别人都表现了,自己也不能推辞,于是提笔挥毫,一气呵成了,冠绝古今的《兰亭集序》就这么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前半段:轻松愉快,其实内容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今天的天气不错,我和我的朋友们相聚于此,玩得很畅快。我们坐在河边玩游戏,抬头仰望天空一望无际,大家开心的笑着,笑得快没有了力气。大家看,写到这里,王羲之描述的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可话锋一转,作者由景喻人,发出了无尽的悲凉的,甚至有点痛心感慨。他感慨命运,感慨时光。</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后半段:发出无尽感慨,痛心疾首。王羲之在《兰亭序》的后半段说,人生在茫茫宇宙中竟然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微不足道。人生短短几十年与宇宙比真是不值得一提,人的一生注定是要消亡的。你看有些人平日喜爱在家里面与三五个朋友喝酒畅谈,有些人 则喜欢放荡不羁,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虽然命运不同,但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会感到十分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很快就要消失。因为这个时间瞬息变化太快了。我们都会马上老去,很快死去,我们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陈列,每当想到这里,怎么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啊。</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的格调与王羲之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兰亭集序》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书法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前半段写景,说是很快乐的聚会,后半段写人,写得如此悲壮痛心。这样的意境与王羲之的人生境遇有着强烈的关系。王羲之年少时便喜爱书法,就想做个书法家。架不住他两位伯父和岳父的软磨硬泡,进行从政,在政坛也是步步维艰,经历了朝廷半辈子的勾心斗角,早已看清现实。53岁时跑到了父母坟墓前发誓再也不做官。他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如此痛苦,而生命那么短暂宝贵,我为什么非要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呢。于是书生“王羲之”涅槃重生。他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正是王羲之对官场彻底失望的那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书圣王羲之作品前后阶段的风格对比。作品的前半阶段,王羲之写得很轻松,书法线条稳重肃穆,能看出他的心情是欢快的愉悦的。写到这次聚会的场景和大家在一起吟诗作对时,王羲之的笔法随性轻盈。王羲之是酒后写序,也觉得反正是草稿,所以越写越自由,写得飞快,并不太在意字与字的大小细节。 但到了后边阶段,不管在心态上还是用词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写字斟酌,涂了又改,改了又涂。他说人的一生太过于短暂,我们今天的快乐,将会成为历史的陈列,我想把这份快乐保持下来,但是我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他内心是矛盾的。</p><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作品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涂改?大家仔细看,这篇文稿几乎所有的涂抹和修改,都发生在后半阶段。在《大话中国艺术史》书中介绍,里面的四个字“岂不痛哉”,里面的“痛”明显是改过的。原来可能是个“哀”字,但“哀”字比较内敛,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于是把“哀”改成了“痛”,从而把王羲之那种强烈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兰亭集序》的高明之处是给书法注入了神韵,我们知道王羲之之前的年代,多以篆书隶书为主,这种字形,相对古板,它重在一板一眼的规则。那个时候字就是个工具,但王羲之的作品给它注入了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 (本篇图文皆选摘于网络各不同之处,为方便学习编辑成美篇,请图文原作者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