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师,有人说您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有人说您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一草一木。的确这些话用在陈振翠老师身上恰如其份,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陈振翠老师是我在一中复读时班主任,教数学老师。时隔四十余年后的今天,静静下来回忆,她的一颦一笑依然让我感受到老师友善、慈爱、耐心、惦念、聪慧的人格特质,也让我想起好多往事……作为班主任,通过一两次点名,她记下了所有人的名字;身为数学老师,不用时时依赖课本,凭记忆可以在黑板上精准写出多道文字、数字、字母与符号组合的练习题;作为教师职业人,陈老师在我们印象中,是位亦师亦母的好长辈!</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今年近八十年了。近几年来我们这些即将退休同学常相约去看望老师,交谈中才知老师教书育人一些不为人知故事。出生大武汉的她十分优秀,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通山县,从此在这个贫困山区扎根,开始了她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把她的爱倾注在这片土地上。遥想当年是多么年轻,又多么单纯,所处的环境又何其艰苦。先分到大畈中学执教,到了学校才知道,所谓中学只是一个空名,新的校舍刚刚奠基。学校只有3名教师,课余时间还要领着百余个孩子翻山越岭去扛树木,挑砖瓦。口粮则以红苕,干菜为主,很少有大米供应。超大强度的劳动和粗陋的饭食让她难以适应,一段时间老是想家。有次家访,发现一女孩裤子洗湿就没有再穿换的,只能呆在被窝里。还有个学生,一家四口人,竟然只有一只吃饭碗。那次深入学生家,目睹了库区的穷困,群众生活的潦倒,孩子处境的窘迫,老师震惊了,摇摆不定的心慢慢沉静下来。真正让老师坚定留下来的还是亲历的几个事。某地地理公开课上,授课老师说“亚洲很大,但比中国小一点”,学生和其他听课老师,没有一人出来质疑和反驳。去村里搞民情调查,发现好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女孩失学比例更大,村人和孩子自已都习以为常。库区如此的师资薄弱,村民对孩子教育如此漠视,陈老师不禁暗自痛心流泪,深感身上肩的担子重大。罗曼罗兰那句的名言常在耳边回响,“困难这把犁,一方面划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挖掘了生命的源泉。”她想到了蜂蝶,当每山花开放的时候,是蜂蝶将花粉传播,使草本受孕开出更鲜艳的花朵。今后无论多难,她也要坚持下去,用知识给人智慧与真知,拼尽心力教育好精神和物质双双贫乏的孩子们,给他们一片新天地。 </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陈振翠老师被选拔到通山一中,那是县教育局长路过她的教室,无意间听了她的课,作出的决定。于是,一个忙忙碌碌、热情开朗、面带慈祥,却又有几分威严的美丽身影,在通山一中书声朗朗的校园里频频闪现。她那举手投足之间,授业解惑之时,犹如一束光、一团火,瞬间照亮和温暖了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去学校寝室喊学生起床,领着晨跑;晚上11点多了又去查寝,盯住孩子们上床歇息。学生遇到什么困难,老师一经发现,就会尽力去帮助解决。同学们仍然记得老师为他做过很多事情,有的记得老师给他缝过扣子;有的回味老师为他炖的骨头汤;有的说发低血糖时,老师端来了滚烫的糖水;有的因为长青春痘,脸部瘙痒红肿无法上课,是老师带他去的医院;去当兵的同学,还记得临出发前老师领着全班同学与他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七九年下半年去一中复读,记起当时全班约五十余人,大多是复读生,知识基础点参差不齐,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摸底施教,因人辅导成了老师习惯。她当时己是有两个小孩妈妈,大儿子六岁,小的才三岁,每天天刚亮陈老师身影就出现在学生寝室,教室,食堂,夜深了还是此三处来回穿梭,细心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家庭、学习、生活及身体情况,给学生信心,启廸。在她带领下,团队老师精教,学生共同努力,当年全班五十余人当年考上大中学校达百分之九十,从此改变许多学生命运!这在四十年前是非常不易升学率和战绩啊!</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桃李满天下这话一点也不假。人们常说优秀生再优秀容易,对特殊生雪中送碳难。然而陈老师有能耐,做得耐心又乐观。方家文,一个来自库区的农家子弟。平日里沉默寡言。有一天在父亲的带领下找到老师,要求退学。原来家文两岁时母亲病故,后妈带来四个孩子,一家七口仅靠几亩山地糊口。为了上学,他变得很懂事,七岁开始跟父亲上山砍柴,晚上就着煤油灯切猪菜。去帮人家挑水,扒粪,换几毛几分的积攒学杂费,供自己读完初中。父亲告诉老师,如今一中的课业重,纪律抓得严,家文再没时间去赚钱,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的学杂费,还说家文在没有早自习的周末便不起早床,只为了省一顿早餐钱。家文的情况,让老师双眼渐渐模糊,眼前这个可怜的孩子,这般自强,她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他的。在老师的百般开导和挽留下,父亲只身回了家,家文回到了教室,老师悄悄将30元钱塞进他的口袋,还专门买了个漂亮的日记本送他,在扉页上写道:“我贫困,深知贫困艰难;我学习,深知学习的幸福。”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家文很快迎来了1984年的高考。就在考试前夕,家文没到教室,陈老师带着疑虑和担心找到寝室,连喊几声后才听到弱弱的带有哭腔的回应。这才知道周末回家拿粮食时被蛇咬了,此时一条腿肿胀发亮,快要累及腰部,情况很危险。老师赶忙跑去食堂找来板车,与校医一起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见状惊叹,再拖半天就没救了。知道他身无分文,陈老师什么也没说,也没问,替他交了医药费。一周后家文痊愈,顺利参加了高考。谁也没有想到,刚入学时英语只有9,数学57分的学生,高考时分别考了91分和115分,最终被武汉大学外语系录取。多年以后,已经是外交官的家文在父亲的陪同下登门道谢:“是陈老师救了我的命,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全家的命运。”李成蹊,从小家庭十分困难,对学习无信心。1991年在闺蜜的唆使下,自行辍学出走广东去打工。陈老师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她在广州的地址。因为工作忙,无法亲自去接学生回家,只好给老板去了一封信。读完来信,老板深受感动,将成溪劝回到了学校。1993年李成溪考入了广州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毕业后,李成蹊曾任欧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行政经理。现旅居德国。山里的孩子读书难,山里的女孩子读书更难。朱玉华的父亲勉强供完她的初中,就想着将她嫁人。开学半个月后,玉华说服父亲来到一中老师的班。重获读书机会的孩子,拼命挤时间学习,就连吃饭也在抢记单词。为了省一点蜡烛钱,她借着月光读书。万不得已才点亮蜡烛。有天晚上太累了,忘了吹灯,被子烧了,头发烧了,手也烫伤了。当玉华正憋足劲冲刺高考时,突然病倒了,老师陪她去的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一贫如洗的父母火急火燎地赶来,强行要接她回家。陈老师劝走她的父母后,拿出自己的工资,又发动全班同学为玉华捐款。玉华很快康复。1995年顺利进入考场,考取了成都工学院。玉华的父亲捧着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十分愧疚,对老师感激万分:“多亏陈老师,让我那穷山窝飞出了一只金凤凰。”陈老师带过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乡村的贫困生,也有生活条件好的城里学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和品行,她都会细心考量和摸清情况,不落一人。陈振翠,这个名字在通山县教育界是无人不晓的,许多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由陈老师来教,甚是欣慰。出生干部家庭的樊辉,从小喜欢画画,要什么画具家里就买什么,但文化课基础薄弱,勉强才上的一中。高一年级统考,六门功课总共183分。看到儿子一门心思画画,从不拿课本,恼怒的父亲把他的画板、画笔扔进了河里。高二分文理科,他本人强烈申请,进了陈老师的班级,得知樊辉有美术天赋家里却不支持,老师找到家长,用美国哈佛大学五十周年校庆时,校长接受记者采访的故事开导他们。哈佛并不以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骄傲,校长认为,学校能给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才是最大的教育成功。哈佛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和个体差异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而成就了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将来。如梦初醒的樊辉父母,重新给他买了画笔,画板,还请了最好的美术老师教儿子。在老师的争取下,学校也同意,八小时之外樊辉可以离校去学画画。就这样,樊辉在1989年4月份,顺利通过了美术类高考测试。这一喜讯犹如一计强心剂,其他各科任课老师全都参予了为樊辉补习的行动。三个月一百多个日子里,师生成了“拼命三郎”。当年7月,才上高二的樊辉参加了高考,被武汉美术学院录取。樊辉后来不断参加各类美术比赛,在日本获得版画比赛金奖,成为中国青年版画家。大学梦完成了,画家梦也实现了,樊辉是全班的一个传奇。他说,是老师把自己带入一条充满阳光的人生大道。与同学聚会的日子里,如若提到陈老师,大家都说,她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从不放弃教育感化,体贴帮助每个学生。陈老师把她的学生从困境中拉出来,使差生变优生,顽劣的变得上进,消沉的变得阳光。在通山教育界,同行们深以为她有一套魔方。面对别人的羡慕与敬佩,她深有感触地说:“哪里有什么魔方,我是用心在做事,连走路、做饭、睡觉想都在想我的学生,考虑如何去帮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当我聊起那些成就和荣誉时,陈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几句,似乎对这方面的话题不感兴趣。她讲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如何走过坎坷,上了哪所理想的大学;说他们如今怎样为国争光;她为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从中得到的慰藉。说很多留在通山的学生,如今在各自的领域如何为家乡的振兴发展在拼搏。她还说,之所以这么热爱教育,是因为孩子们太可爱了,孩子们也太需要爱了!她对学生在求学过程如何艰苦,如何勤勉心心念念;对曾经与自己搭档的课任老师念念不忘,记得况治国、刘玉宝、阮迓祖等老师如何鼎力协助她管理班级。尤其对阮迓祖老师记忆犹新,说她下楼去给学生去拿草稿纸严重摔伤,腿部骨折住院的那段时间,是阮老师帮她顶了一个月的班主任,每天将家里的开水拎到教室给学生解渴,却不肯拿一分钱的班主任补贴。在老师的书房里,珍藏着许多学生送来的小礼品。其中,有北京的黑陶塑,西安的兵马俑泥塑,南京的雨花石,空军飞机模型,喀麦隆的蝴蝶花匾……还有更多学生的明信片、贺年卡、信件,过年过节过生日,满满的问候与祝福短信,让手机储存空间越来越小。老师欣慰地说,这一切成了她老年生活的精神食粮,她不刻意追求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已常驻心中。早在1988年,陈丛杰同学从战斗前沿寄给母校一面大锦旗,上面不仅绣着“昔日母校励志,今日老山报国”,还别有一枚军功章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我在战斗前沿这块洒满鲜血的土地上,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我已做好以身报国的准备。但我有一个心愿,请学校领导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将军功章别在我的班主任陈振翠老师胸前,我将死而无憾”。学生的勇敢与无畏令陈老师自豪,学生的安危又让老师日夜悬心。是的,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已的学生有出息更令人兴奋呢?1986年,品学兼优的何云高同学高三那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高考,数学科目刚结束,陈立新同学买回一个西瓜,一面向上抛,一面高喊“陈老师万岁”。看到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如此欣喜,张狂,老师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跟同学们紧紧相拥在一起。高考成绩揭晓,果然班里有3名同学数学获得满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陈老师所带的文科毕业班,连续多届创造了通山一中高考的辉煌。当一个个迈向重点院校的喜报飞来,陈老师仿佛年轻了许多,点鞭炮,送祝福,与学生一道奔走相告;每一次在校园挥别自己的学子时,她内心翻涌起的又有万般不舍,她要把这份爱,更加充分完美地传递下去!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陈老师重视学习教育理论,钻研专业知识,探索教育技能,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由教书匠向学者型转化。在谈及育人心得时,陈老师告诫同行们:“使爱赋予教育的魅力,是一门艺术。要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青年的心灵。智慧要靠智慧来培养,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真正的为祖国服务来培养。”她强调:“爱本身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美丽的一中校园,我与陈老师并肩于绿荫道下,她感叹道:“真正的教育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爱的情感。爱生,是我42年教育生涯中永恒的课题。”在陈老师眼里,所有的荣光与成就都是孩子们自已努力的结果,是老师们团结协作的结果。她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大山里的孩子爱读书,大山里的孩子会读书,每年都有一大批孩子从这里走向更高的学府,走向各行各业,成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作为一名教师,陈老师一直奉行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如何求知,引导学生怎样做人,说她只是做了自已应该做的,不负为人师表而已。</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从教42年,当了29届班主任,所教的学生走向社会,许多人成了各级党政干部;许多人成为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很多留守家乡的学生同样在各行各业有着突出的表现。他们有了成绩,首先向母校传来捷报;他们有了能力,想到的是为家乡排忧解难,为家乡早日脱贫贡献力量。我想,在他们回首往事时,一定忘不了青葱岁月,忘不了通山一中,更忘不了自己曾经遇到的好老师——陈振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党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高中数学特级教师”,这些荣誉和称号凝聚了几十年日日夜夜的操劳,呕心沥血的抚爱,时时处处对学生的尊重、帮助与呵护。老师不仅要求自己对学生如同亲人一样,还要求子女也这么做。老师的两个儿子同样出类拔萃。当被同学问及妈妈对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小儿子想了想,沉静地说:“妈妈要我与贫困生交朋友。”简单的一句话,凸显出老师为人师的品德,为人母的智慧与仁慈。陈老师今年79岁了,爱人80周岁,两人身体都很健康,思维敏捷,腿脚灵便,耳聪目明。我想,这是知识的力量,大爱的力量,奉献的力量,一个把爱撒在讲堂上的人,她的人生是非常精彩的。</p>